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言文 > 初中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05-17 22:14:36阅读:78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 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

    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

    闲:清闲。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乐者。(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盖:盖竹柏影也。(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是)《狼》

    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欲:解衣欲睡。 (将要) 欲穷其林。 (想 《桃花源记》

    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

    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月色入户

    户:

    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

    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读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词类活用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例句:相与步于中庭。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状语后置)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的人罢了。(定语后置)

    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特殊句子

    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赏析

    读后,仔细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过卵石,弹出一支清新的曲调,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渐渐领悟。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警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细化赏析

    “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作者与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于是作者便想到了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它包含著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具体分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作者的心境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

    --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句子: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 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荇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闲人: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这里指苏轼本人和张怀民),并非简单的清闲之人

    文章特点

    1、比喻、错觉、联想

    2、动静结合

    “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他就像作者的知己一样
猜你喜欢
  • 白朴《清平乐 咏木樨花》全诗赏析

    碧云叶底。万点黄金蕊。更看蔷薇清露洗。泽国秋光如水。余生牢落江南。幽香鼻观曾参。见说小山招隐,梦魂夜夜云岚。

  • 王观《木兰花令》全诗赏析

    铜驼陌上新正後。第一风流除是柳。勾牵春事不如梅,断送离人强似酒。东君有意偏撋就。惯得腰肢真个瘦。阿谁道你不思量,因甚眉头长恁皱。 作品赏析【注释】:此为咏柳词。词中以轻快活泼、清丽自然的笔调,借柳喻

  • 《西游记》祖本新探——曹炳建

    《西游记》祖本新探 曹炳建 吴承恩《西游记》的祖本问题,是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争论中未能解决的问题。概括说来,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杨本说。这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最早提

  • 《木兰诗》中的木兰真的姓花吗?木兰究竟姓什么?

    “木兰”其人出自北朝民歌《木兰诗》,在这首长达300多字的叙事诗中,生动地描绘出少女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尝凯旋而归的传奇故事,也成功地塑造了“木兰”忠孝双全、机智勇敢、不慕荣利的

  • 马钧在军事上的机械发明,三国时代最优秀的机械制造家

    由于马钧掌握了军事原理,因而他在军事上兵器制造方面也有不少发明创造。从历史文献当中可以证明,他在兵器学方面的精深研究,足以和同时代的军事学家诸葛亮相比。 那时候,魏国和蜀国经常打仗。蜀国大军

  • 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全诗】 惜起残红泪满衣,它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 花若再开非故树,云能暂驻亦哀丝,不成消遣只成悲。 【赏析】

  • 随心所欲造句七则

    语义说明:比喻完全顺随自己的心意去做事。 使用类别:用在「随意而行」的表述上。 随心所欲造句:01李先生计画退休以后,随心所欲地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 02如果你再这样随心所欲放纵下去,将会蹉跎掉宝贵的

  •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赏析

    长相思 林逋 吴山青, 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送迎, 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 妾泪盈。 罗带同心结未成, 江头潮已平。 【简析】 钱

  • 口若悬河|口若悬河的意思|故事|典故|近义词|反义词|造句

    口若悬河 解释 若:如,像;悬河:瀑布、倾泻的激流。讲话像瀑布倾泻,滔滔不绝。形容能说会辩,口才很好,口齿伶俐。 形容口才好,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晋书·郭象传》:“王衍

  • 杨万里《虞丞相挽词三首》全诗赏析

    保奭方为左,希文自请西。不劳三尺剑,已办一丸泥。已矣归黄壤,伤哉梦白鸡。清风谁作诵,何石不天齐?

相关栏目:
  • 文言文大全
  • 高中文言文
  • 初中文言文
  • 小学文言文
  • 古文观止
  • 清代散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