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言文 > 初中文言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05-17 22:06:32阅读:793
    共工怒触不周山

    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释

    ①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②触:碰、撞。

    ③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淮南子》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④昔者:从前

    ⑤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⑥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绳子。绝,断。

    ⑦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⑧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潦,积水。

    ⑨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

    ⑩地维绝:系大地的绳索断了。

    阅读理解

    (1)“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尾声:

    借助神话解释了人类的远古时代对大自然的困惑,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手法赋予浪漫主义色彩。

    小结

    (1)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2)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含义

    他生于若水而居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正处黄河(约当今卫河)东岸附近。炎帝的后裔共工,已成为炎帝族分支共工氏部落联盟的首领,居九有(即九州)黄河中游河西地区(约在今河南辉县境),在颛顼部落联盟的上流。当时,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祸及百姓。共工率领部落联盟修筑西岸河堤,防止水患。大水冲毁东岸河堤,殃及下流颛顼部落联盟。两部落联盟发生冲突,在中原地区展开大战。颛顼以共工违反天意为由蛊惑群众,共工因寡不敌众而失败,颛顼击败了共工。(实为争夺权位而战)
猜你喜欢
  • 姚燧《浪淘沙 竞渡》全诗赏析

    楚俗至今朝。服艾盈腰。喧江铙鼓节兰桡。士女踏歌巫觋舞,鱼腹魂招。去古既云遥。谗毁言消。修名立与日昭昭。免向重华敷衽跪,来直皋

  • 古诗中最经典的十大“七言律诗”

    十大“七言律诗” 01.《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

  • 刘备的谋略: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

    在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之中,刘备谋略不及曹操,学识不及孙权,其创业基础更不及曹孙二人,然而最终也能成就大业。 刘备能够白手起家,靠的是仁义的德行和知人善任的才能。刘备认为,创大业者必须以人为

  • 传统武德的儒家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蕴含着非常深厚的宗教文化,它所包含的人文思想依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儒家文化对我国古代社会乃至当代社会的百姓都非常深刻的意义,对我国传统物德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厚的影响。 我国传统武德是民族文

  •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重心曾发生从北至南、从西到东的转移。 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前,中国经济重心位于黄河流域,特别是关中地区。正是由于该地区在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性,使它成为历代统治者争夺的对象。因

  • 栖霞山中子规鸟,口边血出啼不了:顾况《听子规》赏析

    《听子规》是唐代著名文人顾况所作的一首诗。该诗描写了杜鹃哀啼,僧人禅定这一组画面,以杜鹃的哀鸣衬托出了僧人六根清净、心无一物的禅者之风。 听子规 栖霞山中子规鸟, 口边血出啼不了

  • 杜甫《丽人行》赏析: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丽人行》·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

  • 南山集序(清)方苞

    壬午之冬,吾友褐夫卜宅于桐城之南山而归隐焉[2],从游之士刻其所为古文适成,因名曰《南山集》。其文多未归时所作,而以兹所居名焉,著其志世。 余自有知识,所见闻当世之士,学成而并于古人者,无有也;其才之

  • 中国各城市的古称谓及得名由来

    1、华北和东北 北京——古称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天津—mdash

  • 贺铸《清平乐》全诗赏析

    小桃初谢。双燕还来也。记得年时寒食下。紫陌青门游冶。楚城满目春华。可堪游子思家。惟有夜来归梦,不知身在天涯。

相关栏目:
  • 文言文大全
  • 高中文言文
  • 初中文言文
  • 小学文言文
  • 古文观止
  • 清代散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