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原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⑴ 中庭地白树栖鸦⑵,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⑶,不知秋思落谁家⑷?[1]
【注释】 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郎中:官名。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栖:歇,休息。 ⑶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⑷落:有些版本作“在”。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译文】十五夜望月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
作品鉴赏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在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诗“著壁成绘”,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这一评语也可移之于评一切有意境的唐诗。正因为如此,所以历代画家喜作唐人诗意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它的背景为曲岸远山,长空明月。画面中心是一处临水的胜游之地,曲栏围着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叶梧桐树上有几只栖鸦,树旁生长着枝叶婆娑的秋桂。树下五人,两人望月而语。
-
语义说明:比喻舍本逐末,取舍失当。 使用类别:用在「取舍失当」的表述上。 买椟还珠造句: 01、先把采购资讯和标的掌握好,免得受买椟还珠的讥讽。 02、很多附庸风雅、虚有其表的
-
中国上古时代的帝王: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挚,尧、舜。上古(shagrave;nggǔ):三古之一,是较早的古代。在中国历史上多指夏商周秦汉这个时期,有时亦兼指史前时代。夏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
-
马祖常:石田山房记 马祖常桐柏之水发为淮,东行五百里,合浉、潢山谷诸流,左盘右纡,环缭陵麓。其南有州曰光,土衍而草茂,民勤而俗朴,故赠骑都尉开封郡伯浚仪马公实尝监焉。公之子祖常,少贱而服田于野,以给饘
-
谚语是语言的一部分,是在语言的民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形式相对固定的一种俗语。谚语故事可以对一种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做出解释,并表达一定的情感、理智,它是人民群众积累和生活经验在语言中的体现。能让小朋友在轻
-
【4875】没有思想的世界(〔美〕富兰克林·福尔著,舍其译,中信出版社,18万字,2019年12月第1版,58元)△三部11章:1.思想的垄断者:①硅谷一统,世界归一;②谷歌的历史论;③扎克伯格:向自
-
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出自明代刘基的《眼儿媚·秋思》萋萋芳草小楼西,云压雁声低。两行疏柳,一丝残照,万点鸦栖。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同到幽闺。参考翻译注释①武陵溪:此用
-
(先秦古歌) 名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导读】 这首诗原载于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可能是口头流传并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中 "> 弹指之间
弹指之间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弹指之间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弹指之间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一、 语义说明:比喻另立门户。 使用类别:用在「别立门户」的表述上。 另起炉灶造句:01儿子长大后,各自离家另起炉灶。 02他离开老东家后,另起炉灶,也开了一家店。 03原先他在一家馆子当厨师,如今另
-
我道:相公拜杀老汉也!那相公道:伯伯,你吃御酒么?我道:老汉酒便吃,却不曾吃甚么御酒
我道:相公拜杀老汉也!那相公道:伯伯,你吃御酒么?我道:老汉酒便吃,却不曾吃甚么御酒 出自元代佚名的《杂剧·朱太守风雪渔樵记》 第一折(冲末扮王安道上,诗云)一叶扁舟系柳梢,酒开新瓮鲊开包。自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