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说》原文及译文赏析
问说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非学无以致疑 ②而或不达于事
③非问无以广识 ④舍问,其奚决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人不知而不愠 D.面山而居
3.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译文:
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
参考答案
1.①提出疑难 ②也许,或许 ③增加知识 ④判断,解决
2.C.
3.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
4.好学尤当勤问
注释:
(1)君子:古时对有德有才人的称呼。
(2)辅:辅助。
(3)好:喜好。
(4)无以致疑:不会发现疑问;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致:求得。疑:疑问,疑难。
(5)广识:增广知识;广:使……广,增广,增加、增长。
(6)或:有时。
(7)达于事:(使道理)用于实行。达,通晓,通达。
(8)舍问:放弃提问。舍:放弃。
(9)其奚决焉: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奚:何,怎么 。 其:之,代词,指代文中的“理”与“识” 。焉,代词,指代上述的“理”与“问”。 决:判断,解决。
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问。
翻译: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
文心雕龙史传全文注音版《 史shǐ传chuán 》开kāi辟pì草cǎo昧mèi , 岁suì纪jì绵mián邈miǎo , 居jū今jīn识shí古gǔ , 其qí载zài籍jí乎hū ? 轩xuā
-
韩愈的名篇《祭十二郎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 "> 《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赏析
《郑风·风雨》三章,意思全同。而我们独喜欢这第三章,三章之中,后半只换去一字,前半各换去了一半,我们乃独爱这前半。它是换而换得好了。字换了而意思依旧,这是诗意本同;字换了而喜爱不同,我们说这是表现的高
-
浣溪沙 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苏轼 门外东风雪洒裾。 山头回首望三吴。 不应弹铗为无鱼。 上党从来天下脊, 先生元是古之儒。 时平不用鲁连书。
-
魏允贞,字懋忠,南乐人。万历五年进士。授荆州推官。治行最,征授御史。 先是,居正既私其子,他辅臣吕调阳子兴周,张四维子泰徵、甲徵,申时行子用懋,皆相继得举。甲徵、用懋将廷对,而允
-
收楚韩元帅,兴周的姜太公 出自元代佚名的《【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_想赴蟠桃玳》 想赴蟠桃玳瑁筵,休享御酒琼林宴。息争名夺利心,发养性修真愿。争如纸 被裹云眠,茶药倚炉煎。看峻岭衔花鹿,使巅峰献果
-
梦见烫头,五行主木,乃是金克木为财,主近期事业多有他人相助,凡事应听从他人劝解,或有长辈相助者,事业可事半功倍,如刚愎自用,与小人勾心斗角,得不偿失,春天梦之吉利,秋天梦之不吉利。
-
出自唐代李世民的《咏雨》 其一 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 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 其二 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新流添旧涧,宿雾足朝烟。 雁湿行无次,
-
论马文言文翻译 古人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也就是说,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最好的标准。时至今日,看到短文:岳珂的《论马》(节选)深有感触,作此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马文
-
出自元代康进之的《杂剧·梁山泊李逵负荆》 第一折(冲末扮宋江、同外扮吴学究、净扮鲁智深、领卒子上。宋江诗云)涧水潺潺绕寨门,野花斜插渗青巾。杏黄旗上七个字,替天行道救生民。某姓宋名江,宇公明,绰号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