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宋史·马知节传》原文及翻译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29 05:05:53阅读:42

宋史

原文:

  马知节字子元,幼孤,太宗时,以荫补供奉官。年十八,监彭州兵,以严莅众,众惮之如老将。又监潭州兵,时何承矩为守,颇以文雅饰吏治,知节慕之,因折节读书。雍熙间,护兵博州,契丹入边,败我师于君子馆。先是,知节完城缮甲,储积刍粟,史民以为生事,既而契丹果至,以有备,引去。

  徒知定远军。时议调河南十三州之民输饷,河北转运使樊知古适至军议事,知节曰军少粟多簸其红腐尚当得十之六七知古从之果获粟五十万斛分给诸屯遂省河南之役。时部民入保避寇,卒有盗妇女首饰者,护军止笞遣之。知节曰:“民避外患而来,反罹内寇,此而可怒,何以肃下?”即命斩之。旋知梓州。李顺之叛,诏与王继恩同讨贼。继恩恃势自任,悉知节不附己,遭守彭州,付以赢兵三百,彭之旧卒,悉召还成都,知节累请益兵,不从。贼众十万攻城,知节力战,自展抵晡,士多死。慨然叹曰:“死贼手,非壮夫也。”即横槊溃围出,迟明,援兵至,复鼓噪入,贼遂溃去,太宗闻而叹曰:“贼众我寡,知节不易当也。“授益州铃辖,加益、汉九州都巡检使。会韩景祐帐下刘旰胁牙兵为乱,连下州县,众逾二千,知节领兵三百,追至蜀州,与战,旰走邛州。知节日:“贼破邛州,必乘胜渡江薄我,既息而后战,官军虽倍,制之亦劳,不如乘其弊急击之,破之必矣。”遂行。次方井镇,与旰遇,杀之无噍类。

  成平初,领登州刺史、知秦州。州尝质羌酉支属余二十人,逾二纪矣。知节曰:“羌亦人尔,岂不怀归?”悉遗之,羌人感之,讫终,更不犯塞。时州有银坑,岁久矿锅,课额弗除,主吏破产,偿之不足,知节请躅之,章三上,乃允。迁西上阁门使,知益州兼本路转运使。边寇将至,方上元节,遽命张灯启关,累夕宴乐。寇不测,即引去。  

(节选自《宋史·马知节传》  

译文:

  马知节字子元,幽州蓟人。自幼孤苦。太宗时,以荫补为供奉官,被赐给现在的名字。十八岁时,任彭州监兵,因严厉监视众兵,大家像敬畏老将那样敬畏他。他又监潭州兵,当时何承矩为守臣,很是以文雅整饬吏治,知节仰慕,因而改变平日的志向和行为开始读书。雍熙年间,护兵博州,契丹入侵边境,在君子馆击败宋朝军队。在此之前知节修治城池修补战具,储积粮草,官吏百姓以此为生计。不久契丹军队果然到来,因为宋朝有准备,避开而去。  

  移知定远军。当时议论调发河南十三州的百姓运输粮饷,河北转运使樊知古刚好到定远军商议事情,知节说:“军少粟多,扬去腐烂的粟米,还可得到十分之六七。”樊知古同意了他的意见,果然获得粟米五十万斛,分发给各驻屯大军,于是省却了河南的工役。当时所部百姓入保躲避敌人,士兵有盗窃妇女首饰的,护军只是鞭笞遣走。知节说“:百姓躲避外患而来,反而遭受内寇之祸,这样可以宽恕,那么何以整肃下面呢?”马上命令处死。知深、庆二州,升任西京作坊使。  

  不久任梓州知州。李顺叛乱,诏令知节与王继恩共同讨伐。王继恩依仗权势按自己的意图放任行事,厌恶知节不依附自己,派他守彭州,交给他三百名瘦弱之兵,彭州旧有的士兵,全都召回成都。知节屡次请求增加兵员,没有得到同意。李顺以十多万人攻打彭州城,知节力战,从清晨到黄昏,士兵大多死亡,他感慨地叹息说:“死于贼人手里,不是勇士。”就横拿着长矛突围而出,将近天亮,援兵来到,又呐喊入城,贼人于是溃退离去。太宗听说后感叹地说“:贼众我寡,知节不容易抵挡。”授任益州钤辖,加封益、汉九州都巡检使,升内园使。恰逢韩景部将刘旰胁迫官兵作乱,接连攻占州县,人数超过二千。知节率领三百军队,追到蜀州,与之战斗,刘旰逃往邛州。知节说:“贼人攻破邛州,必定乘胜渡江逼迫我军,等到休息后再战,官军虽然是贼人的两倍,追击它也劳累,不如趁其困敝加紧攻击,这样必然击破它。”于是出发。官军在方井镇停留,与刘旰遭遇,杀得贼人无人幸存。  

  咸平初年,掌领登州刺史,任秦州知州。秦州曾经以羌人酋长支属二十多人为人质,超过二十四年了。知节说:“羌人也是人,难道不想回家?”全部遣回。羌人感激,一直到最后,不再进犯边塞。当时秦州有银矿,年代久远矿物竭尽,但税额没有废除,负责的官吏破产,不足以偿还这笔税额。知节请求朝廷免除税额,三上奏章,才得到允许。升任西上门使,知益州兼本路转运使。自从乾德年以后,每年漕运蜀州物资,动辄超过万计。当时征籍富民来负责船运,因漕船沉没而破产的人很多。知节请求代督漕运以便察看实地而考核漕事,从此蜀人赖以免去祸患。 移知延州兼延驻泊部署。边敌将到,正好是元宵节,就命令张灯启关,接连几晚宴饮欢乐,敌人不能探知底细,就退去。恰逢镇州程德玄政事弛废,调知节代理他的职务。诏令调发澶、魏六州粮食输往定武,当时军队交战于边境上,知节说:“粮食到来,这是资助盗窃。”只令在船车所到地方收取,敌人无所得而逃走。 

相关练习:    


宋史

马知节字子元,幼孤,太宗时,以荫补供奉官。年十八,监彭州兵,以严莅众,众惮之如老将。又监潭州兵,时何承矩为守,颇以文雅饰吏治,知节慕之,因折节读书。雍熙间,护兵博州,契丹入边,败我师于君子馆。先是,知节完城缮甲,储积刍粟,史民以为生事,既而契丹果至,以有备,引去。徒知定远军。时议调河南十三州之民输饷,河北转运使樊知古适至军议事,知节曰军少粟多簸其红腐尚当得十之六七知古从之果获粟五十万斛分给诸屯遂省河南之役。时部民入保避寇,卒有盗妇女首饰者,护军止笞遣之。知节曰:“民避外患而来,反罹内寇,此而可怒,何以肃下?”即命斩之。旋知梓州。李顺之叛,诏与王继恩同讨贼。继恩恃势自任,悉知节不附己,遭守彭州,付以赢兵三百,彭之旧卒,悉召还成都,知节累请益兵,不从。贼众十万攻城,知节力战,自展抵晡,士多死。慨然叹曰:“死贼手,非壮夫也。”即横槊溃围出,迟明,援兵至,复鼓噪入,贼遂溃去,太宗闻而叹曰:“贼众我寡,知节不易当也。“授益州铃辖,加益、汉九州都巡检使。会韩景祐帐下刘旰胁牙兵为乱,连下州县,众逾二千,知节领兵三百,追至蜀州,与战,旰走邛州。知节日:“贼破邛州,必乘胜渡江薄我,既息而后战,官军虽倍,制之亦劳,不如乘其弊急击之,破之必矣。”遂行。次方井镇,与旰遇,杀之无噍类,成平初,领登州刺史、知秦州。州尝质羌酉支属余二十人,逾二纪矣。知节曰:“羌亦人尔,岂不怀归?”悉遗之,羌人感之,讫终,更不犯塞。时州有银坑,岁久矿锅,课额弗除,主吏破产,偿之不足,知节请躅之,章三上,乃允。迁西上阁门使,知益州兼本路转运使。边寇将至,方上元节,遽命张灯启关,累夕宴乐。寇不测,即引去。 

(节选自《宋史·马知节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知节曰/军少粟多簸/其红腐尚当得十之六七/知古从之/果获粟五十万斛/分给诸屯/遂省河南之役 

B. 知节曰/军少粟多/簸其红腐/尚当得十之六七/知古从之果获粟/五十万斛分给诸屯/遂省河南之役 

C. 知节曰/军少粟多簸/其红腐尚当/得十之六七/知古从之/果获粟五十万斛/分给诸屯/遂省河南之役 

D. 知节曰/军少粟多/簸其红腐/尚当得十之六七/知古从之/果获粟五十万斛/分给诸屯/遂省河南之役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宗,是中国古代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B. 雍熙,是宋太宗的年号,意为和乐升平。中国古代帝王拥有一个或多个的年号。 

C. 刺史,古代职官名,“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印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D. 上元节,即元宵节,又称为元夕,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知节治兵威严,执法从严。他任彭州监军,以威严治众,深得部下敬畏;坚决斩杀盗窃入城避难妇女首饰的土兵。 

B. 马知节审时度势,善于谋划。他乘刘旰军队陷入疲敝之际,与之展开遭遇战,全歼敌人;任博州护军,未雨绸缪,及早备战。 

C. 马知节以寡敌众,英勇顽强。他率领三百老弱之兵驻守彭州,抵御攻城的十万贼人,从早到晚奋力抗战,最终击溃敌军。 

D. 马知节心存善念,仁爱吏民。他任秦州知州时,全部遣散被扣留的羌人人质;向朝廷奏请减免资源枯竭的银矿主吏的税额。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知节完城缮甲,储积刍粟,更民以为生事。 

(2)民避外患而来,反罹内寇,此而可恕,何以肃下? 

答案: 

10. D    11. A    12. C   

13. (1)此前,马知节整修城池、整治武备,储存积蓄草料粮食,官员、百姓认为(这是)滋生事端。 

(2)百姓是为躲避外患而来,反而遭受内贼之祸,这如果都可以宽恕,又拿什么来整肃部下呢? 

翻译 

马知节字子元,幽州蓟人。自幼孤苦。太宗时,以荫补为供奉官,被赐给现在的名字。十八岁时,任彭州监兵,因严厉监视众兵,大家像敬畏老将那样敬畏他。他又监潭州兵,当时何承矩为守臣,很是以文雅整饬吏治,知节仰慕,因而改变平日的志向和行为开始读书。雍熙年间,护兵博州,契丹入侵边境,在君子馆击败宋朝军队。在此之前知节修治城池修补战具,储积粮草,官吏百姓以此为生计。不久契丹军队果然到来,因为宋朝有准备,避开而去。 

移知定远军。当时议论调发河南十三州的百姓运输粮饷,河北转运使樊知古刚好到定远军商议事情,知节说:“军少粟多,扬去腐烂的粟米,还可得到十分之六七。”樊知古同意了他的意见,果然获得粟米五十万斛,分发给各驻屯大军,于是省却了河南的工役。当时所部百姓入保躲避敌人,士兵有盗窃妇女首饰的,护军只是鞭笞遣走。知节说“:百姓躲避外患而来,反而遭受内寇之祸,这样可以宽恕,那么何以整肃下面呢?”马上命令处死。知深、庆二州,升任西京作坊使。 

不久任梓州知州。李顺叛乱,诏令知节与王继恩共同讨伐。王继恩依仗权势按自己的意图放任行事,厌恶知节不依附自己,派他守彭州,交给他三百名瘦弱之兵,彭州旧有的士兵,全都召回成都。知节屡次请求增加兵员,没有得到同意。李顺以十多万人攻打彭州城,知节力战,从清晨到黄昏,士兵大多死亡,他感慨地叹息说:“死于贼人手里,不是勇士。”就横拿着长矛突围而出,将近天亮,援兵来到,又呐喊入城,贼人于是溃退离去。太宗听说后感叹地说“:贼众我寡,知节不容易抵挡。”授任益州钤辖,加封益、汉九州都巡检使,升内园使。恰逢韩景部将刘旰胁迫官兵作乱,接连攻占州县,人数超过二千。知节率领三百军队,追到蜀州,与之战斗,刘旰逃往邛州。知节说:“贼人攻破邛州,必定乘胜渡江逼迫我军,等到休息后再战,官军虽然是贼人的两倍,追击它也劳累,不如趁其困敝加紧攻击,这样必然击破它。”于是出发。官军在方井镇停留,与刘旰遭遇,杀得贼人无人幸存。 

咸平初年,掌领登州刺史,任秦州知州。秦州曾经以羌人酋长支属二十多人为人质,超过二十四年了。知节说:“羌人也是人,难道不想回家?”全部遣回。羌人感激,一直到最后,不再进犯边塞。当时秦州有银矿,年代久远矿物竭尽,但税额没有废除,负责的官吏破产,不足以偿还这笔税额。知节请求朝廷免除税额,三上奏章,才得到允许。升任西上门使,知益州兼本路转运使。自从乾德年以后,每年漕运蜀州物资,动辄超过万计。当时征籍富民来负责船运,因漕船沉没而破产的人很多。知节请求代督漕运以便察看实地而考核漕事,从此蜀人赖以免去祸患。 

移知延州兼延驻泊部署。边敌将到,正好是元宵节,就命令张灯启关,接连几晚宴饮欢乐,敌人不能探知底细,就退去。恰逢镇州程德玄政事弛废,调知节代理他的职务。诏令调发澶、魏六州粮食输往定武,当时军队交战于边境上,知节说:“粮食到来,这是资助盗窃。”只令在船车所到地方收取,敌人无所得而逃走。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史记·秦本纪第五原文及翻译

    原文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

  • 《古文观止·亲政篇》译文与赏析

    亲政篇亲政篇 明·王鏊 【题解】 本文是王鏊在明世宗即位之后所作的一篇答谢世宗慰问的信。亲政,即皇帝直接了解下情、亲自执政的意思。明代中期后的皇帝大多昏庸无能,朝纲沦失,大权旁落,尤以明武宗为甚

  • 文言文三步教学法

    文言文三步教学法   为打破文言文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局面,我对文言文教学进行尝试性的改革,搞了一个“三步教学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这种新教学法的提出,将知识学

  •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①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

  •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黄莺久住浑相识, 欲别频啼四五声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 ①移家:搬家。 ②浑:全。 ③频啼:连续鸣叫。 译

  • 混应滥应

    混应滥应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混应滥应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混应滥应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笔谈、画谈与诗谈

    猝然遇见语言不通的人们,谁都难免一时尴尬,感到耳口形同虚设。然而,聪明的人类总有办法跨越语言障碍,肢体语言、书写文字,均可用以追求 "> 反求诸己造句

    语义说明:从自己本身找出原因,自我反剩 使用类别:用在「自我检讨」的表述上。 反求诸己造句: 01、李经理成功的秘诀,就是时时反求诸己,不断检讨自己的失误。 02、老王时时不

  • 《胡同深处的叹息》王小兰散文赏析

    若是有人带你走过京城的小巷,可别以为那几条窄巷子,就是著名的老北京胡同了。其实老北京胡同可不是几条巷子的概念,那可是青灰砖墙铺就的围绕在紫禁城红墙周围的几千条巷子。虽然这些巷子早已不存在了,还能得以证

  • “桓彦范,字士则,润州丹阳人”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桓彦范,字士则,润州丹阳人。以门荫调右翊卫,迁司卫主簿。张柬之将诛易之等,引与定策。于是,以彦范、敬晖为左、右羽林将军,属以禁兵。时中宗每北门起居,因得谒陈秘计。神龙元年正月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