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旧唐书·崔群传》原文及翻译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29 05:04:52阅读:101

旧唐书

原文:

  崔群,字敦诗,清河武城人。十九登进士第,又制策登科。元和初,召为翰林学士,历中书舍人。群在内职,常以谠言正论闻于时。宪宗嘉赏,降宣旨云:“自今后学士进状,并取崔群连署,然后进来。”群以禁密之司,动为故事,自尔学士或恶直丑正,则其下学士无由上言。群坚不奉诏,三疏论奏方允。

  元和七年,惠昭太子薨,穆宗时为遂王,宪宗以澧王居长,又多内助,将建储贰,命群与澧王作让表。群上言曰:“大凡己合当之,则有陈让之仪;己不合当,因何遽有让表?今遂王嫡长,所宜正位青宫。”竟从其奏。时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进绢五千匹,充助修开业寺。群以为事实无名,体尤不可,请止其所进。群前后所论多惬旨,无不听纳。迁礼部侍郎,选拔才行,咸为公当。

  十二年七月,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盐铁福建院官权长孺坐赃,诏付京兆府决杀。长孺母刘氏求哀于宰相,群因入对言之。宪宗慜其母耄年,乃曰:“朕将屈法赦长孺何如?”群曰:“陛下仁恻即赦之,当速令中使宣谕。如待正敕,即无及也。”长孺竟得免死长流。群之启奏平恕,多此类也。

  时宪宗急于荡寇,颇奖聚敛之臣。故藩府由是希旨,往往捃拾,目为进奉。处州刺史苗稷进羡余钱七千贯,群议以为违诏,受之则失信于天下,请却赐本州,代贫下租税。时论美之。

  穆宗即位,征拜吏部侍郎,召见别殿谓群曰:“我升储位,知卿为羽翼。”群曰:“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数日,拜御史中丞。大和六年八月卒,年六十一,册赠司空。

(选自《旧唐书·崔群传》,有删改)

译文:

  崔群,字敦诗,清河武城人。十九岁考中进士,又考中制策科。元和初年,召入翰林院任翰林学士,历任中书舍人。崔群在内廷任职,因经常有直言正论而闻名于当时。宪宗赞赏他,降下诏书说:“从今以后学士进呈奏状,都要有崔群的署名,然后才能进呈上来。”崔群认为官禁中的一些事情,动辄形成规章制度,如果翰林学士中有嫉恨正直直言之人,那么以后的学士就无法进呈直言了。崔群坚持不遵奉诏令,经他再三上疏议论方才获准。

  元和七年,惠昭太子去世,穆宗当时为遂王,宪宗认为澧王年长,宫中又有许多帮助他的人,将立太子时,命崔群替澧王写辞让的奏表。崔群上奏说:“大凡自己应当得到的,才有表示辞让的礼仪,自己本来不应当得到,为什么突然要有辞让的表章呢?如今遂王为嫡长子,正适合做太子。”宪宗最终听从了他的论奏。当时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进献五千匹绢布,说是资助修建开业寺。崔群认为事出无名,这种做法尤其不可行,奏请制止田季安的进献。崔群前后奏议大多切合圣意,皇上没有不听取采纳的。(崔群)升迁为礼部侍郎,选拔有才能有品行的人,(大家)都认为公允恰当。

  (元和)十二年七月,崔群被授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盐铁福建院官权长孺犯贪污罪,皇上下诏令交付京兆府处决。权长孺的母亲刘氏向宰相乞求怜悯,崔群因而在奏对时议论此事。宪宗怜悯权母年老,便说道:“朕将枉法赦免权长孺怎么样?”崔群道:“陛下如果怜悯他,那便赦免他吧,不过得尽快派宦官宣旨说明。如等待正式赦令,那就来不及了。”权长孺最终被免除死刑而永远流放。崔群的奏疏平和宽恕,大多如此。

  当时宪宗急于扫荡盗寇,对能为朝廷聚资敛财之臣大加奖掖。于是藩镇州府的官员因此迎合朝廷意旨,处处搜求聚敛,称作进奉。处州刺史苗稷以赋税盈余的名义进奉七千贯钱,崔群上奏认为这是违反诏令,若朝廷接受了就会失信于天下,请退还处州,以替代贫民租税。当时舆论赞美他。

  穆宗即位,征召崔群担任吏部侍郎,(穆宗)在别殿召见崔群时说:“我能升为太子,知道是你辅助的结果。”崔群道:“先帝的意思,本来就是陛下您。当初授任陛下为淮西节度使时,臣奉命起草诏书,若不知先帝的旨意,臣岂敢轻率出言?”数日后,拜任御史中丞。大和六年八月去世,终年六十一岁,册赠司空。

相关练习:    


旧唐书

(一)、文言文阅读(10-13题,共计19分)

崔群,字敦诗,清河武城人。十九登进士第,又制策登科。元和初,召为翰林学士,历中书舍人。群在内职,常以谠言正论闻于时。宪宗嘉赏,降宣旨云:“自今后学士进状,并取崔群连署,然后进来。”群以禁密之司,动为故事,自尔学士或恶直丑正,则其下学士无由上言。群坚不奉诏,三疏论奏方允。

元和七年,惠昭太子薨,穆宗时为遂王,宪宗以澧王居长,又多内助,将建储贰,命群与澧王作让表。群上言曰:“大凡己合当之,则有陈让之仪;己不合当,因何遽有让表?今遂王嫡长,所宜正位青宫。”竟从其奏。时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进绢五千匹,充助修开业寺。群以为事实无名,体尤不可,请止其所进。群前后所论多惬旨,无不听纳。迁礼部侍郎,选拔才行,咸为公当。

十二年七月,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盐铁福建院官权长孺坐赃,诏付京兆府决杀。长孺母刘氏求哀于宰相,群因入对言之。宪宗慜其母耄年,乃曰:“朕将屈法赦长孺何如?”群曰:“陛下仁恻即赦之,当速令中使宣谕。如待正敕,即无及也。”长孺竟得免死长流。群之启奏平恕,多此类也。

时宪宗急于荡寇,颇奖聚敛之臣。故藩府由是希旨,往往捃拾,目为进奉。处州刺史苗稷进羡余钱七千贯,群议以为违诏,受之则失信于天下,请却赐本州,代贫下租税。时论美之。

穆宗即位,征拜吏部侍郎,召见别殿谓群曰:“我升储位,知卿为羽翼。”群曰:“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数日,拜御史中丞。大和六年八月卒,年六十一,册赠司空。

(选自《旧唐书·崔群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

B.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

C.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

D.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

1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制策,皇帝有事书之于策以问臣下,称为“制策”。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与进士、明经、词科、任子、府史杂流等同为国家取士的科目。

B.连署,在文中的意思是“连名”“联合署名”。古代为证明已签署的文件的可靠性而由其他人连同签字。“连署”还有一个意思是“同一官署”。

C.青宫,太子居于东宫,东方属木,于色为青,故称太子所居之宫为青宫。“青宫”与“东宫”一样可以借指太子。

D.赠,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进行追封爵位官职的制度。如文中的“司空”即为赠官。这既是对死者的尊敬,也能光耀死者门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崔群正直敢言,却难违圣意。宪宗要求学士进奏要有崔群的署名才能呈上,崔群认为这容易成为定例,会阻碍学士的言路,坚决不奉诏,但最终还是妥协应允了。

B.崔群行事得体,不以功自居。当初在建储之事上崔群的建言既符合情理又有利于遂王。遂王登基后,向他表达感谢之情,他表示功不在己,但依然得到晋升。

C.崔群坚持原则,能“守职尽责”。田季安献绢五千匹助修开业寺,他认为于理不合,奏请阻止;苗稷进羡余钱七千贯,他认为这违反诏令,请求退还,以代贫民的租税。

D.崔群宽厚仁慈,法外也容情。权长孺获死罪,其母向宰相乞求怜悯,宪宗同情权母老迈,欲赦免权长孺。崔群怕等不及正式赦令,建议宪宗及时派宦官先颁布赦免旨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宪宗以澧王居长,又多内助,将建储贰,命群与澧王作让表。(5分)

译文:                         

(2)群前后所论多惬旨,无不听纳。迁礼部侍郎,选拔才行,咸为公当。(5分)

译文:                          

答案: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授陛下淮西节度使”为双宾结构,意为“授任陛下为淮西节度使”,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节度使”是一个专有名词,如果和“臣”连在一起,不好理解,且“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语意完整,这里的“臣”是“奉命草制”的主语,应该在“臣”前断开,排除B项。故选D。

11【答案】D

12【答案】A

【解析】“难违圣意”“但最终还是妥协应允了”错,原文“三疏论奏方允”的意思是“再三上疏议论方才获准”,崔群最终也没有遵从圣意,是皇上做出了妥协。

13【答案】(1)宪宗认为澧王年长,宫中又有许多帮助他的人,将立太子时,命崔群替澧王写辞让的奏表。

(2)崔群前后奏议大多切合圣意,皇上没有不听取采纳的。(崔群)升迁为礼部侍郎,选拔有才能有品行的人,(大家)都认为公允恰当。

【解析】(1)关键词:以、储贰、与。(2)关键词:惬、听纳、咸。

参考译文

崔群,字敦诗,清河武城人。十九岁考中进士,又考中制策科。元和初年,召入翰林院任翰林学士,历任中书舍人。崔群在内廷任职,因经常有直言正论而闻名于当时。宪宗赞赏他,降下诏书说:“从今以后学士进呈奏状,都要有崔群的署名,然后才能进呈上来。”崔群认为官禁中的一些事情,动辄形成规章制度,如果翰林学士中有嫉恨正直直言之人,那么以后的学士就无法进呈直言了。崔群坚持不遵奉诏令,经他再三上疏议论方才获准。

元和七年,惠昭太子去世,穆宗当时为遂王,宪宗认为澧王年长,宫中又有许多帮助他的人,将立太子时,命崔群替澧王写辞让的奏表。崔群上奏说:“大凡自己应当得到的,才有表示辞让的礼仪,自己本来不应当得到,为什么突然要有辞让的表章呢?如今遂王为嫡长子,正适合做太子。”宪宗最终听从了他的论奏。当时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进献五千匹绢布,说是资助修建开业寺。崔群认为事出无名,这种做法尤其不可行,奏请制止田季安的进献。崔群前后奏议大多切合圣意,皇上没有不听取采纳的。(崔群)升迁为礼部侍郎,选拔有才能有品行的人,(大家)都认为公允恰当。

(元和)十二年七月,崔群被授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盐铁福建院官权长孺犯贪污罪,皇上下诏令交付京兆府处决。权长孺的母亲刘氏向宰相乞求怜悯,崔群因而在奏对时议论此事。宪宗怜悯权母年老,便说道:“朕将枉法赦免权长孺怎么样?”崔群道:“陛下如果怜悯他,那便赦免他吧,不过得尽快派宦官宣旨说明。如等待正式赦令,那就来不及了。”权长孺最终被免除死刑而永远流放。崔群的奏疏平和宽恕,大多如此。

当时宪宗急于扫荡盗寇,对能为朝廷聚资敛财之臣大加奖掖。于是藩镇州府的官员因此迎合朝廷意旨,处处搜求聚敛,称作进奉。处州刺史苗稷以赋税盈余的名义进奉七千贯钱,崔群上奏认为这是违反诏令,若朝廷接受了就会失信于天下,请退还处州,以替代贫民租税。当时舆论赞美他。

穆宗即位,征召崔群担任吏部侍郎,(穆宗)在别殿召见崔群时说:“我能升为太子,知道是你辅助的结果。”崔群道:“先帝的意思,本来就是陛下您。当初授任陛下为淮西节度使时,臣奉命起草诏书,若不知先帝的旨意,臣岂敢轻率出言?”数日后,拜任御史中丞。大和六年八月去世,终年六十一岁,册赠司空。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安居乐业的近义词|安居乐业的解释|造句

    【安居乐业】: 注音:ānjūlegrave;yegrave; 释义:(1)安:安于;居:住的地方,住处;乐:快乐,喜爱,愉快;业:所从事的事业 (2)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造句

  • 一箧磨穴砚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一箧磨穴砚 原文 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曰:“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题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

  • 李白《江上吟》翻译赏析: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江上吟 李白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

  •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之陈涉世家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之陈涉世家   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回答问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逋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

  • 述而·《论语》原文注解与鉴赏

    述而 《论语》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

  • 《苏洵·辨奸论》唐宋八大家散文名篇鉴赏

    《苏洵·辨奸论》唐宋八大家散文名篇鉴赏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①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于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6月19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编入《毛泽东选集》第5卷。 这部著作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和任务,回

  • “天阶夜色凉如水”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出处】唐·杜牧《秋夕》【意思翻译】宫中石阶在深夜里冰凉如水【全诗】《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全鉴赏诗】 此

  • 莎衫筠笠。正是村村农务急。意思翻译、赏析

    莎衫筠笠。正是村村农务急。出自宋代卢炳的《减字木兰花·莎衫筠笠》莎衫筠笠。正是村村农务急。绿水千畦。惭愧秧针出得齐。风斜雨细。麦欲黄时寒又至。馌妇耕夫。画作今年稔岁图。参考翻译注释莎:蓑,草衣。“莎“

  • 老舍《宗月大师》作品赏析|导读

    宗月大师在我小的时候,我因家贫而身体很弱。我九岁才入学。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候想教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的欺侮,更因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说不定,我会一辈子也得不到读书的机会。因为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