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明史·曹端传》原文及翻译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29 05:04:06阅读:752

明史

原文: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①受学。服阕,改蒲州学正。霍、蒲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丧之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节选自《明史·曹端传》)

译文:

  曹端,字正夫,河南渑池人。明朝永乐六年考中举人。他五岁看到《何图》《洛书》两书,就画在地上问他父亲。等到长大,专心于研究儒家性理之学(大道理)。他在学习时,努力从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学的道理静存于心作为最主要的。(他)读宋代儒学著作《太极图》《通书》《西铭》,感慨道:“大道理就在这里面了。”于是专心致志地研究,座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他)对待父母极孝顺,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信中说道:“佛教把空作为要义,这不是人类社会规律的要义;道教把虚作为理论,这不是依从人的本性的理论。”他父亲愉快地接受了他所说的道理。后来父母接连亡故,(他)各种有滋味的东西都不吃,安葬了父母以后,筑庐冢守墓六年。

  曹端刚开始读谢应芳的《辨惑编》时,非常相信其中所讲的道理,所有关于佛教的、巫术的、阴阳风水、时日吉凶的理论都除去不用。他写信给县令,毁掉滥设的祠堂百余座,给百姓修土地庙,建谷坛,让他们祈报年成。遇到荒年,鼓励(富户)救济灾民,救活了许多人。做霍州学正时,研究整理儒学,学生们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知府郭晟向他请教处理政事的方法,曹端说:“也许是公和廉吧,做到公平公正那么百姓就不敢不敬了,做到廉洁那么百姓就不敢欺瞒了。”郭晟拜谢欣然接受。曹端遇父母的丧事回故里,渑池、霍州的众多学生到曹端守墓的地方来听从他教诲。服丧期满,改任蒲州学正。霍州、蒲州两地各自上奏章争着要曹端,霍州的奏章先得到批准。

  霍州的李德跟曹端是同时的人,也在霍州讲学,等到他见过曹端,回来对他的众弟子说:“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了。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晓社会变化,没涉及的学问很少。古语说:‘得到一位讲经的老师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难。’你们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了。”于是(李德)不再讲学要离开霍州。曹端也称赞李德的品行与情谊,让众弟子请他回来,讲解阐明合乎正道的学问。

  曹端先后在霍州十六年,宣德九年辞世于任上,时年五十九岁。他的众多弟子服心丧之年,霍州百姓(听到曹端去世)连买卖都不做了,在街巷中痛哭,孩子们也都痛哭流涕。(曹端)因清贫而不能安葬在故乡,于是留葬在霍州。

相关练习:    


明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

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①受学。服阕,改蒲州学正。霍、蒲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丧之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节选自《明史·曹端传》)

注:①墓次:服丧人在墓旁的临时住处。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

B.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

C.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

D.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人意即应举之人,唐时为由州县举荐赴省城应试人员的通称,明清时则为乡试考中的人的专称。作为一种身份资格,举人可授予知县官职。

B.庐墓即在墓旁临时搭建的简陋小屋守墓服丧。古代一些人特别重视孝道,父母去世后,要守墓居丧,时间长短不一。

C.知府,古代地方官名。宋代派京官统治一府称“知某府事”,简称知府。知府相当于战国时的郡守和以后的太守,明清两代为府级最高行政长官的正式名称。

D.学正是中国古代文职官员名,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学正也是地方学校学官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端热爱读书,专心研究。他五岁时看到《河图》《洛书》两书,就询问他的父亲;

后又读到《太极图》《通书》《西铭》等书,他读书研究学问的地方,双脚把地下的两砖都磨

透了。

B。曹端重视孝道,孝顺父母。父母在时,他非常孝顺;父母相继去世,他从外地回家安葬双亲,不吃五味,并守墓居丧六年。

C.曹端不信宗教,反对邪说。他读了谢应芳的《辨惑编》后,对佛教道教、巫婆神汉’以及阴阳风水、凶时吉日之说等一概否定和批判,表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曹端很有声望,受到赞誉。他在霍州任学正时,同在乡里讲学的李德遇见了他,李德在学生们面前极力称赞曹端的品德和学问,称他为学生难得的“人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

(2)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答案:10. B

11. A(“赴省城”错,应是赴京城)

12. C(“道教”“批判”之说于文无据,只是摒弃不用。)

13. (10分)(1)(5分)学生们都信服听从他的教诲,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教”“化”“耻”各1分,句意2分)(2)(5分)曹端也称赞李德的品行与情谊,让众弟子请他回来,讲解阐明合乎正道的学问。(“高”“延”“致”各1分,句意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曹端,字正夫,河南渑池人。明朝永乐六年考中举人。他五岁看到《何图》《洛书》两书,就画在地上问他父亲。等到长大,专心于研究儒家性理之学(大道理)。他在学习时,努力从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学的道理静存于心作为最主要的。(他)读宋代儒学著作《太极图》《通书》《西铭》,感慨道:“大道理就在这里面了。”于是专心致志地研究,座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他)对待父母极孝顺,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信中说道:“佛教把空作为要义,这不是人类社会规律的要义;道教把虚作为理论,这不是依从人的本性的理论。”他父亲愉快地接受了他所说的道理。后来父母接连亡故,(他)各种有滋味的东西都不吃,安葬了父母以后,筑庐冢守墓六年。

曹端刚开始读谢应芳的《辨惑编》时,非常相信其中所讲的道理,所有关于佛教的、巫术的、阴阳风水、时日吉凶的理论都除去不用。他写信给县令,毁掉滥设的祠堂百余座,给百姓修土地庙,建谷坛,让他们祈报年成。遇到荒年,鼓励(富户)救济灾民,救活了许多人。做霍州学正时,研究整理儒学,学生们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知府郭晟向他请教处理政事的方法,曹端说:“也许是公和廉吧,做到公平公正那么百姓就不敢不敬了,做到廉洁那么百姓就不敢欺瞒了。”郭晟拜谢欣然接受。曹端遇父母的丧事回故里,渑池、霍州的众多学生到曹端守墓的地方来听从他教诲。服丧期满,改任蒲州学正。霍州、蒲州两地各自上奏章争着要曹端,霍州的奏章先得到批准。

霍州的李德跟曹端是同时的人,也在霍州讲学,等到他见过曹端,回来对他的众弟子说:“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了。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晓社会变化,没涉及的学问很少。古语说:‘得到一位讲经的老师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难。’你们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了。”于是(李德)不再讲学要离开霍州。曹端也称赞李德的品行与情谊,让众弟子请他回来,讲解阐明合乎正道的学问。

曹端先后在霍州十六年,宣德九年辞世于任上,时年五十九岁。他的众多弟子服心丧之年,霍州百姓(听到曹端去世)连买卖都不做了,在街巷中痛哭,孩子们也都痛哭流涕。(曹端)因清贫而不能安葬在故乡,于是留葬在霍州。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文天祥《过零丁洋》古诗赏析

    此诗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为其代表作之一,元军元帅张弘范一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张世杰,他出示此诗以明志节。"> 《闽西南的一些红色记忆》于燕青散文赏析

    红军标语墙我刚到南靖安后村的时候,他们是要带我去看龙德宫,是的,龙德宫即使算不上金碧辉煌也是相当生辉的地方,谁都愿意把最好的家底子亮出来。而我却要来这处红军遗址——红军标语墙,位于安后村山边自然村的红

  • 知彼知己

    知彼知己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知彼知己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知彼知己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庆东原·青田九楼山舟中作·乔吉

    庆东原·青田九楼山舟中作 乔吉 渺渺山头路。鳞鳞山上田。 绕篷窗六曲屏风面。 似丹青辋川。是神仙洞天。 隔云树人烟。 试看玉溪边。恐有桃花片。 乔吉

  •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柳宗元《江雪》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柳宗元《江雪》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

  • 中考课外文言文蔡文姬求情参考

    中考课外文言文蔡文姬求情参考   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文姬③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

  • 初一文言文的课后练习

    初一文言文的课后练习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

  • 白朴《春从天上来 至元四年,恭遇圣节,真定总府》全诗赏析

    枢电光旋。应九五飞龙,大造登乾。万国冠带,一气陶瓦,天眷自古雄燕。喜光临弥月,香浮动、太液秋莲。凤楼前。看金盘承露,玉鼎霏烟。梨园。太平妙选,赞虎拜兕觞,鹭序*班。九奏虞韶,三呼嵩岳,何用海上求仙。但

  • 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意思翻译、赏析

    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出自五代毛熙震的《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搂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参考翻译注释⑴香雪——喻梨花。

  • 《老子·第七十二章》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 原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①。无狎其所居②,无厌其所生③。夫唯不厌,是以不厌④。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⑤;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⑥。〔注释〕 ①民:人民。马叙伦说:“此民字当作人”(《老子校诂》)。威: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