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原文及翻译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29 04:55:13阅读:801

柳宗元

原文:

  冬十月,作新亭于马退山之阳。不斫椽,不剪茨,不列墙,以白云为藩篱,碧山为屏风,昭其俭也。

  是山崒①然起于莽苍之中,驰奔云矗,亘数十百里,诸山来朝,势若星拱。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然以壤接荒服②,俗参夷徼③,周王之马迹不至,谢公之屐齿不及,岩径萧条,登探者以为叹。

  岁在辛卯,我仲兄以方牧之命,试于是邦。夫其德及故信孚,信孚故人和,人和故政多暇。由是尝徘徊此山,以寄胜概。乃壁乃涂,作我攸宇,于是不崇朝而木工告成。每风止雨收,烟霞澄鲜,辄角巾鹿裘,率昆弟友生冠者五六人,步山椒而登焉。于是手挥丝桐,目送还云,西山爽气,在我襟袖,以极万类,揽不盈掌。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是亭也,僻介闽岭,佳境罕到,不书所作,使盛迹郁湮,是贻林间之愧。故志之。

译文:

  这年冬天十月份,在马退山的南面修建了一个新亭子。(亭子)没有砍削椽子,没有修剪亭顶上的茅草,没有修建四周的墙,把白云当作篱笆,青山当作屏风,来彰显它的俭朴。 

  这座山高高耸立在茫茫群山之中,直插云霄,绵延几十近百里,四周群山朝向着它,那情形好像众星拱月。大自然秀美之景聚集在这,不被地处边远而阻隔。但因为这儿与荒僻之地接壤,风俗与东部边界之地夹杂,周穆王的远游之马未曾来过,谢灵运的足迹也没到过这里,山路寂寥冷落,登山探寻的人也为此而慨叹。 

  辛卯年(元和六年),我二哥获命担任当地长官,来到这个地方试任。因为他实施德治所以得到百姓的信任,得到信任就政通人和,政通人和就有更多闲暇时间。因此他常常流连于马退山,寄怀于这里的美景。(他)就筑围墙涂泥浆,建造自己安适的房屋,因此,在很短时间内就建造完成了。每当风停雨驻,空气清新的时候,(他)就戴上头巾穿上便服,带领兄弟朋友弟子五六人,爬上山顶登上茅亭。(他们)就手弹着琴,眼望着环绕身边的流云,日落时的美妙景象,在我胸怀之中,远处的自然万物,收揽过来还放不满手心。 

  美丽的事物不是因为本身美丽而闻名,而要借助人(的欣赏与活动)才得以扬名。(比如)兰亭,如果没有遇到王羲之,那么它清澈的急流和修长的竹子,也将荒芜和隐没在空山之中了。这座亭子,身处岭南偏远之地,是美景但人迹罕至,(如果我)不记下(我仲兄)在这座山上建造的亭子的事,会使美好的景观湮没,这将留下愧对山林溪水的遗憾。所以写下这篇记。 

相关练习:    


柳宗元

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

柳宗元

冬十月,作新亭于马退山之阳。因高丘之阻以面势,无欂栌节棁之华。不斫椽,不剪茨,不列墙,以白云为藩篱,碧山为屏风,昭其俭也。

是山崒然起于莽苍之中,驰奔云矗,亘数十百里,尾蟠荒陬,首注大溪,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苍翠诡状,绮绾绣错。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然以壤接荒服,俗参夷徼,周王之马迹不至,谢公之屐齿不及,岩径萧条,登探者以为叹。

岁在辛卯,我仲兄以方牧之命,试于是邦。夫其德及故信孚,信孚故人和,人和故政多暇。由是尝徘徊此山,以寄胜概。乃壁乃涂,作我攸宇,于是不崇朝而木工告成。每风止雨收,烟霞澄鲜,辄角巾鹿裘,率昆弟友生冠者五六人,步山椒而登焉。于是手挥丝桐,目送还云,西山爽气,在我襟袖,以极万类,揽不盈掌。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是亭也,僻介闽岭,佳境罕到,不书所作,使盛迹郁湮,是贻林间之愧。故志之。

【注】柳宗元被贬广西任柳州刺史时,其二兄柳宽亦任职邕州(现今南宁)。欂(bó)栌节棁(tu):欂栌,斗拱。棁,梁上的短柱。崒(zú):险峻。裔:边远的地方。荒服:古代五服之一。指离京畿二千五百里的地区,为五服中最远之地。徼(jio):边界。攸宇:安适的房屋。

21.概括第段的内容。(3分)

22.赏析第段画线句。(3分)

23.可填入第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2分)

A.也     B.耳     C.矣     D.者

24.对第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柳宗元的二兄因为实施了德治,所以得到百姓的信任。

B.本段写景简练传神,可与第段的“以为叹”相呼应。

C.本段文字体现了山川之美与士子俊逸相得益彰的情趣。

D.本段文字看出柳宗元的二兄不留恋官场而纵情于山水。

25.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3分)

答案: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22.(3分)说明建亭的时间、地点以及亭子的简朴特点。(时间、地点和简朴各1分)

23.(3分)以长短句的形式(以四言为主),用拟人手法(只要写到其中的1点就给1分),生动地描写了马退山的雄伟奇秀之美(1分),为下文登探者抒发感叹做铺垫。(1分)

24.(2分)C

25.(2分)D

26.(3分)本文通过叙写二兄建造茅草亭的时间和地点,描写茅草亭的简朴和马退山的雄伟奇秀之美,(1分)

【参考译文】

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

这年冬天十月份,在马退山的南面修建了一个新亭子。(亭子)没有砍削椽子,没有修剪亭顶上的茅草,没有修建四周的墙,把白云当作篱笆,青山当作屏风,来彰显它的俭朴。

这座山高高耸立在茫茫群山之中,直插云霄,绵延几十近百里,四周群山朝向着它,那情形好像众星拱月。大自然秀美之景聚集在这,不被地处边远而阻隔。但因为这儿与荒僻之地接壤,风俗与东部边界之地夹杂,周穆王的远游之马未曾来过,谢灵运的足迹也没到过这里,山路寂寥冷落,登山探寻的人也为此而慨叹。

辛卯年(元和六年),我二哥获命担任当地长官,来到这个地方试任。因为他实施德治所以得到百姓的信任,得到信任就政通人和,政通人和就有更多闲暇时间。因此他常常流连于马退山,寄怀于这里的美景。(他)就筑围墙涂泥浆,建造自己安适的房屋,因此,在很短时间内就建造完成了。每当风停雨驻,空气清新的时候,(他)就戴上头巾穿上便服,带领兄弟朋友弟子五六人,爬上山顶登上茅亭。(他们)就手弹着琴,眼望着环绕身边的流云,日落时的美妙景象,在我胸怀之中,远处的自然万物,收揽过来还放不满手心。

美丽的事物不是因为本身美丽而闻名,而要借助人(的欣赏与活动)才得以扬名。(比如)兰亭,如果没有遇到王羲之,那么它清澈的急流和修长的竹子,也将荒芜和隐没在空山之中了。这座亭子,身处岭南偏远之地,是美景但人迹罕至,(如果我)不记下(我仲兄)在这座山上建造的亭子的事,会使美好的景观湮没,这将留下愧对山林溪水的遗憾。所以写下这篇记。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后汉书《郑玄传》译文赏析

    郑玄传 【题解】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着名经学大师。本传详细记述了郑玄潜心经学、淡泊名利、气节凛然的一生,显示他清醒的人生定位与恒久的价值追求。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长期

  • 《山花子·春愁》赏析

      陈子龙的词婉丽风流,独具神韵,无论叙私情,还是言国事,都“以浓艳之笔,传凄婉之神”(陈延焯《白雨斋词话》)。这首《山花子》词就是一首凄丽悲婉的佳作。词题为“春恨”,但非关春情,也非关春光,而是以眼

  • 《大河》鉴赏

    作者: 张俊山 德富芦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们对河川的感情,

  • 荀子名言·多闻曰博,多见曰闲

    多闻曰博,多见曰闲 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修身》)【鉴赏】 古代社会的信息传递能力极其低下,

  •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出处】唐·李白《长门怨二首》。【意思翻译】幽居于长门宫的宫女,已经记不清度过了多少个春秋。黄金雕镂 的屋宇中,落满灰尘,无尽的

  • 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精益求精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精益求精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范成大《朝中措》:东风半夜度关山,和雪到阑干

    朝中措 【宋】范成大 丙午立春大雪,是岁十二月九日丑时立春 东风半夜度关山。和雪到阑干。怪见梅梢未暖,情知柳服犹寒。 青丝菜甲,银泥饼饵,随分杯盘。已把宜春缕胜,更将长命题

  •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出自唐代窦巩的《襄阳寒食寄宇文籍》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参考翻译翻译及注释翻译水面上薄烟散去,远远望见岸边许多户人家,在这美丽

  • 《清史稿·陶澍传》文言文练习题

    《清史稿·陶澍传》文言文练习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

  • 墨家:爱人类 爱和平 爱贤者

    【墨家其派】 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科学家阿基米得在进行各种物理实验,西方人认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开端莫过于此了。但是,比阿基米得早200多年,中国也有人在做同样的事情,而且做得更加深入。他研究了几何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