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孟冬寒气至原文翻译_注释_赏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29 03:26:59阅读:146

原文

孟冬寒气至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注释

⑴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十月。

⑵惨:残酷,狠毒;或指悲痛,伤心。栗:冷得发抖,这一词兼指心理和生理上的感受。

⑶列:“裂”的古字,割,分。这里是排列的意思。

⑷三五:农历十五日。

⑸四五:农历二十日。詹(chán)兔:即“蟾兔”,月亮的代称。

⑹遗(wèi):给予,馈赠。书札(zhá):引申为书信。札,古代用来写字的小木片。

⑺上:指书札的开头。

⑻下:指书札的结尾。

⑼三岁:三年。灭:消灭,这里是磨灭意思。

⑽区区:犹拳拳,诚恳而坚定的意思。

⑾察:观察、仔细看,这里是明察、知晓的意思。

作品译文

初冬十月寒气就袭来了,呼啸的北风多么凛冽。

心多忧愁就知道夜晚长,抬头看天上星斗罗列。

每月的十五日月亮就圆满,到二十日就已残缺。

有客人从远方到来,带来了你给我的书信一封。

信中前半讲长久地相思,后半讲长时间的离别。

把书信放在衣袖里面,三年后字迹也没有泯灭。

我一心怀抱着衷爱之意,只怕你不知道这一切。

创作背景

此诗是以一位女子思念远方爱人时自述的角度来写的,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有多种说法。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木斋提出《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歌的重要组成大部分诗作是曹植之作。李善注《昭明文选·杂诗上》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并认为作于东汉时期,这也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主流观点。今人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在汉末那个时代,文人往往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却又仕途阻滞,进退两难,因此有像《孟冬寒气至》这样反映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之作。

赏析

这是妻子思念丈夫的诗。丈夫久别,凄然独处,对于季节的迁移和气候的变化异常敏感;因而先从季节、气候写起。

诗中提到的季节是孟冬。就一年说,主人公已在思念丈夫的愁苦中熬过了春、夏、秋三季。冬天一来,她首先感到的是“寒”。“孟冬寒气至”,一个“至”字,把“寒气”拟人化,它在不受欢迎的情况下来“至”主人公的院中、屋里、乃至内心深处。主人公日思夜盼的是丈夫“至”,而不是“寒气至”。“寒气”又“至”而无犹不“至”,不禁加倍地感到“寒”。第二句以“北风”补充“寒气”;“何惨栗”三字,表现出主人公寒彻心髓的惊叹。时入孟冬,主人公与“寒气”同时感到的是“夜长”。对于无忧无虑的人来说,一觉睡到大天亮,根本不会觉察到夜已变长。“愁多知夜长”一句,看似平淡,实非身试者说不出;最先说出,便觉新警。主人公经年累月思念丈夫,夜不成寐;一到冬季,“寒”与“愁”并,更觉长夜难明。

从“愁多知夜长”跳到“仰观众星列”,中间略去不少东西。“仰观”可见“众星”,暗示主人公由辗转反侧而揽衣起床,此时已徘徊室外。一个“列”字,押韵工稳,含意丰富。主人公大概先看牵牛星和织女星怎样排“列”,然后才扩大范围,直至天边,反复观看其他星星怎样排列。其观星之久,已见言外。这里又照应了诗的开头两句。主人公出户看星,直至深夜,对“寒气”之“至”自然感受更深,不禁发出“北风何惨栗”的惊叹。但她仍然不肯回屋而“仰观众星列”,或许在看哪些星星是成双成对的,哪些星星是分散的、孤零零的,或许在想她的丈夫如今究竟在哪颗星下。

“三五”两句并非写月,而是展现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观星之时自然会看见月,因而又激起愁思:夜夜看星星、看月亮,盼到“三五”(十五)月圆,丈夫没有回来;又挨到“四五”(二十)月缺,丈夫还是没有回来。如此循环往复,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丈夫始终没有回来。

“客从”四句,不是叙述眼前发生的喜事,而是主人公在追想遥远的往事。后面的“三岁”句说明她在三年前曾收到丈夫托人从远方捎来的一封信,此后再无消息。而那封信的内容,也不过是“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主人公在丈夫远别多年之后才接到他的信,急于从信中知道的,必然是他现在可处、情况如何、何时回家。然而这一切,信中都没有说。就是这么一封简之至的信,她却珍而重之。“置书怀袖中”,一是让它紧贴身心,二是便于随时取出观看。“三岁字不灭”,是说她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这一切都表明了她是多么温柔敦厚。

结尾两句,明白地说出她的心事:我“一心抱区区(衷爱)”,全心全意地忠于你、爱着你;所担心的是,我们已经分别了这么久,你是否还知道我一如既往地忠于你、爱着你呢?有此一结,前面所写的一切都得到解释,从而升华到新的境界;又余音袅袅,余意无穷。

“遗我一书札”的“我”,乃诗中主人公自称,全诗都是以“我”自诉衷曲的形式写出的。诗中处处有“我”,“我”之所在,即情之所在、景之所在、事之所在。景与事,皆化入“我”的心态,融入“我”的情绪。前六句,“我”感到“寒气”已“至”、“北风惨栗”;“我”因“愁多”而“知夜长”;“我”徘徊室外,“仰观众星”之罗列,感叹从“月满”变月缺。而“我”是谁?“愁”什么?观星仰月,用意何在?诗中没有明确写出,能明确的只是:诗中有人,深宵独立,寒气彻骨,寒星伤目,愁思满怀,无可告语。及至全篇结束,随着“我”的心灵世界的逐渐坦露,前六句所写的一切才逐渐清晰,主人公的可悲遭遇和美好情操才越来越显现出来。

作者简介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汉无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又与焦弱侯文言文及翻译

    又与焦弱侯文言文及翻译   郑子玄者,丘长孺父子之文会友也。文虽不如其父子,而质实有耻,不肯讲学,亦可喜,故喜之。盖彼全不曾亲见颜、曾、思、孟,又不曾亲见周、程、张、朱,但见

  • 卢照邻《战城南》全诗翻译及赏析

    战城南 卢照邻 将军出紫塞, 冒顿在乌贪。 笳喧雁门北, 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 铁骑晓参驔。 应须驻白日, 为待战方酣。 鉴赏

  • 关于有关中秋节的诗词:苏轼《阳关曲·中秋月》赏析

    中秋诗词:苏轼《阳关曲·中秋月》赏析 阳关曲·中秋月 暮云收剧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

  • 战国策·楚四·齐明说卓滑以伐秦文言文翻译

    战国策·楚四·齐明说卓滑以伐秦《齐明说卓滑以伐秦》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文言文,出自西汉刘向编著的《战国策》。以下是文言文之家(www.wywzj.cn)整理的《齐明说卓滑以伐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

  • 课外文言文《赵普》拓展训练

    课外文言文《赵普》拓展训练   一、阅读古文《赵普》,完成15题。(共10分)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

  •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翻译注释出处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醉翁亭记欧阳修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aacute;ngyaacute;)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chaacute;nchaacute;n),而泻出于

  • 黍离

    黍离先秦:佚名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

  • 《九月二十一夜梦至乱山丛石间出憩道傍拂石坐》鉴赏

    【原题】:九月二十一夜梦至乱山丛石间出憩道傍拂石坐古榕下仰视木杪萝蔓凌空兴欲蜚举既觉哦成古篇

  • 绝妙好辞文言文翻译

    绝妙好辞文言文翻译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以下 就是绝妙好辞文言文翻译,请看:  绝妙好辞文言文翻译 

  • 张居正《示季子懋修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示季子懋修书 明 张居正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