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杂咏原文翻译_注释_赏析
原文
山行杂咏
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
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
翻译
山路崎岖不平(“平均十里只有半里是平坦的”是虚指,形容山路十分崎岖),山峰延绵不绝(过了一个山头又是一个山头也是虚指),周围的青山就像蝉茧一样把人包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前面还有路可行。
赏析
此诗抒写作者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出游浙江南部山区时的感受,真切细致,新颖奇特,使人读后如身历其境。
诗题云“山行”,诗前两句即如同一路移动的电影镜头,在山路行进史反映所见所感。首句“十里崎岖半里平”,表面上看是客观、静止地写山路,实际上于“十里”、“半里”的数字变化中正暗寓一路。山行”之意,此乃以静显动。而“十里崎岖”与“半里平”的相互对比,又隐含诗人对此地山路多坎坷而少平坦的新奇感。这里的“十里”与“半里”并非精确的测量数据,只是诗人对山路。崎岖”的一种大致感觉而已。脚下山路不平,眼前则峰峦重重,次句“一峰才送一峰迎”又将山峰拟人化。此地山峰恰似热情的朋友,而“迎”与“送”衔接之紧,又生动逼真地写出诗人穿行于层峦迭嶂之中那应接不暇的感受。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诗人对脚下征途与眼前障碍的局部地理环境之感受;那么。后两旬则是进而表现山行的整体地理环境的体验。此时诗人仿佛一分为二:一个袁枚仍在山中苦苦寻找路的尽头,而另一个袁枚则已跳出群峰而凌空俯视,只见重重青山仍然如同层层蚕茧将“人”四周包“裹’’住,无法冲出,以至不相信还有出路。这两句反映的是诗人“山行”时久不见平川的郁闷心态,但诗人将“青山”之大意象比喻为“茧”之小意象,甚是奇特,亦是本诗的妙处。惟有化大为小,才更能恰切地表达诗人于“山行”时的憋气不舒的感受。
这首诗不用一典,比喻精巧而易晓,是袁枚“性灵”之作的一个范例。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汉族,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外调做官,先后于江苏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于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著述以终老,世称随园先生。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与纪晓岚素有“北纪南袁”之称,袁枚倡导“性灵说”,为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及《补遗》,《子不语》、《续子不语》等著作传世。
-
阅读屈原的《离骚》(节选),完成(4)—(6)题 昔三后①之纯粹②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③夫蕙茝④!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昌被⑤兮
-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忆》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参考翻
-
此词为记梦之作。作者可能真个做了这样一个梦,但更可能出于虚构,实为作者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造境”之作。">
-
文言文《二翁登泰山》原文及翻译 《二翁登泰山》表现了他们乐观向上,老当益壮,热爱生活,奋进的精神。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二翁登泰山》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希
-
【4004】霸凌国家:美国体制如何制造欺凌社会(〔美〕查尔斯·德伯等著,崔卓君译,新华出版社,28万字,2017年12月第1版,58元)△共9章:[1]反思欺凌:从个人到体制;[2]资本欺凌:资本主义
-
三国志原文: 夏侯尚字伯仁,渊从子也。文帝与之亲友。太祖定冀州,尚为军司马,将骑从征伐后为五官将文学。魏国初建,迁黄门侍郎。代郡胡叛,遣鄢陵侯彰征讨之,以尚参彰军事,定代地,还。太祖崩于洛阳,尚持节
-
原文高阳台·西湖春感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
-
【题 解】本文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写的是一个屠户归途遇狼的故事。作者通过屠夫惧狼、御狼到杀狼,展示了人和狼的斗争过程,表现了狼贪婪、狡诈而愚蠢凶恶的本性,并且告诉人们:对于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
-
引子又到人间四月天——我的“琴生”,就是以这样的芳菲四月为起点的。人生百年,不过36000个日夜而已。在我遇到古琴之前,从没有想过在这36000次周流往复的“人生”之外,还会拥有别的什么“生”。直到邂
-
原文翻译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注释⑴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⑵盖:超过。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