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意思翻译、赏析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出自唐代高适的《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参考翻译
翻译及注释
翻译
营州一带的少年习惯在旷野草原上生活,穿着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
他们即使喝上千杯酒也不会醉倒,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10岁就能骑马奔跑。
注释
⑴营州:唐代东北边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
⑵厌(yàn):同“餍”,饱。这里作饱经、习惯于之意。
⑶狐裘(qiú):用狐狸皮毛做的比较珍贵的大衣,毛向外。
⑷蒙茸(róng):裘毛纷乱的样子。语出《诗经·邶风·旌丘》:“狐裘蒙戎”。“茸”通“戎”。
⑸城下(xià):郊野。
⑹虏(lǔ)酒:指营州当地出产的酒。
⑺千钟(zhōng):极言其多;钟,酒器。
⑻胡儿:指居住在营州一带的奚、契丹少年。
参考赏析
鉴赏
唐代东北边塞营州,原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为生,习尚崇武,风俗犷放。高适这首绝句有似风情速写,富有边塞生活情趣。
从中原的文化观念看,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镇附近的原野上打猎,似乎简直是粗野的儿戏,而在营州,这些却是日常生活,反映了地方风尚。生活在这里的汉、胡各族少年,自幼熏陶于牧猎骑射之风,养就了好酒豪饮的习惯,练成了驭马驰骋的本领。即使是边塞城镇的少年,也浸沉于这样的习尚,培育了这样的性情,不禁要在城镇附近就犷放地打起猎来。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似属儿戏的城下打猎活动的特殊现象,看到了边塞少年神往原野的天真可爱的心灵,粗犷豪放的性情,勇敢崇武的精神,感到新鲜,令人兴奋,十分欣赏。诗中少年形象生动鲜明。“狐裘蒙茸”,见其可爱之态:“千钟不醉”,见其豪放之性:“十岁骑马”,见其勇悍之状。这一切又都展示了典型的边塞生活。
这首绝句的艺术特点是构思上即兴寄情,直抒胸臆;表现上白描直抒,笔墨粗放。诗人仿佛一下子就被那城下少年打猎活动吸引住,好像出口成章地赞扬他们生龙活虎的行为和性格,一气呵成,不假思索。它的细节描写如实而有夸张,少年性格典型而有特点。诗人善于抓住生活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并能准确而简炼地表现出来,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在唐人边塞诗中,这样热情赞美各族人民生活习尚的作品,实在不多,因而这首绝句显得可贵。
创作背景
唐代东北边塞营州,原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为生,习尚崇武,风俗犷放。高适于天宝中出塞燕赵从军,通过边塞所见所感写成此诗。
作者介绍
高适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记 盗 杨衡选 南城萧明彝先生,家世为显官,厚其赀,庾于田。时当秋获,挈其爱妾,刈于乡之别墅。有少年三人,自屋而下,启其户,连进十数辈,曰:“萧先生睡耶?”就榻促之起,为先
-
挂羊头,卖狗肉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挂羊头,卖狗肉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挂羊头,卖狗肉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此诗标题中“初”就是关键字眼。而第二句中“豁”则是抒情字眼,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这是一首写山的诗,却没有采用常见的“开门见山”的写法,而是为山的出场先做下了一系列的铺排,诗人所见的对象——嵩山直
-
【3937】中国新觉醒(郑必坚著,上海人民出版社,40万字,2015年5月第1版,78元)△共4个部分:①爱国主义和当代中国的和平崛起;②中国梦和天下大势;③国际范围的利益汇合点和利益共同体;④大变动
-
上陵无名氏【原文】上陵何美美,下津风以寒[1]。问客[2]从何来,言从水中央。桂树为君船,青丝为君笮[3];木兰为君棹,黄金错其间[4]。沧海之雀赤翅鸿,白雁随。山林乍开乍合,曾不知日月明。醴泉之水,
-
原文琵琶行白居易(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
豆荚里,豆子之间都保持距离,象征着人与人和睦相处。梦见豆荚,意味着家庭单位都能有和睦的关系,好日子即将到来。梦见未成熟的豆荚,则意味着和他人发生口角。
-
《汉魏六朝散文·贾谊·治安策》原文鉴赏 夫树国固2,必相疑之势3,下数被其殃4,上数其忧5,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
-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翻译】西宫院内长满了秋草,红叶铺满台阶也无心打扫。【赏析】宫苑内秋草丛生,零乱枯败。 落叶飘零,覆满石阶,红红一片,无人清扫。两句
-
文、史巨着——《三国志》 【点睛之笔】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编写的,是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 【经典解读】 《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