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意思翻译、赏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29 01:10:21阅读:604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出自魏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参考翻译

翻译及注释

翻译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

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二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泯灭空无。

注释

①去:离开。游:游宦。这句是说离开山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

②浪莽:放荡、放旷。这句是说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③试:姑且。榛:丛生的草木。荒墟:废墟。这两句是说姑且携带子侄,拨开丛生的草木,漫步于废墟之中。

④丘垄:坟墓。依依:思念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在坟墓间徘徊,思念着从前人们的居处。

⑤杇(wū ):涂抹。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⑥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焉如:何处去。

⑦没(mò):死。一作“殁”。

⑧一世:二十年为一世。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这种地方为众人所注视,现在却改变了,所以说“异朝市”。这是当时的一句成语。这句和下句是说“一世异朝市”这句话真不假。

⑨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这句和下句是说人生好像是变化的梦幻一样,最终当归于虚无。

参考赏析

鉴赏

公元406年(东晋安帝义熙二年),亦即是陶渊明由彭泽令任上弃官归隐后的第二年,诗人便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当时诗人四十二岁。此诗是其中的第四首。

只做了八十多天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已实在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他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且从此终身不再出仕。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也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

作者之所以毅然弃官归田,并在这组诗的第三首《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中表达了只求不违所愿而不惜劳苦耕作、夕露沾衣的决心,为的是复返自然,以求得人性的回归。这第四首诗的前四句写归田园后偕同子侄、信步所之的一次漫游。首句“久去山泽游”,是对这组诗首篇《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所写“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的回顾。次句“浪莽林野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作者在脱离“尘网”、重回“故渊”,飞出“樊笼”、复返“旧林”后,投身自然、得遂本性的喜悦。这句中的“浪莽”二字,义同放浪,写作者此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状态;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释此二字为“形容林野的广大”,似误。句中的一个“娱”字,则表达了“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对自然的契合和爱赏。从第三句诗,则可见作者归田园后不仅有林野之娱,而且有“携子侄辈”同游的家人之乐。从第四句“披榛步荒墟”的描写,更可见其游兴之浓,而句末的“荒墟”二字承上启下,引出了后面的所见、所问、所感。

陶诗大多即景就事,平铺直叙,在平淡中见深意、奇趣。这首诗也是一首平铺直叙之作。诗的第五到第八句“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紧承首段的末句,写“步荒墟”所见,是全诗的第二段。这四句诗与首篇《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中所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那样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适成对照。这是生与死、今与昔的对照。既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热爱人生的作者,面对这世间的生与死、时间的今与昔问题,自有深刻的感受和无穷的悲慨。其在“丘垄间”如此流连徘徊、见“昔人居”如此依依眷念、对遗存的“井灶”和残杇的“桑竹”也如此深情地观察和描述的心情,是可以想象、耐人寻绎的。

诗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是全诗的第三段。前两句写作者问;后两句写薪者答。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简朴。而简朴的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简朴的答话则如实地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而在它的背后是一个引发古往今来无数哲人为之迷惘、思考并从各个角度寻求答案的人生问题。

诗的第十三到第十六句“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是最后一段,写作者听薪者回答后的所感。这四句诗参破、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这样一个无可逃避的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诗句看似平平淡淡,而所包含的感情容量极大,所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这正是所谓厚积而薄发,也是陶诗的难以企及之处。正如朱光潜在《诗论》第十三章《陶渊明·他的情感生活》中所说,一些哲理,“儒、佛两家费许多言语来阐明它,而渊明灵心进发,一语道破。读者在这里所领悟的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情趣、一种胸襟、一种具体的人格”。读陶诗,正应从中看到他内心的境界、智慧的灵光,及其对世事、人生的了悟。

有些赏析文章认为作者此行是访故友,是听到故友“死没无复余”而感到悲哀。但从整首诗看,诗中并无追叙友情、忆念旧游的语句,似不必如此推测。而且,那样解释还缩小了这首诗的内涵。王国维曾说,诗人之观物是“通古今而观之”,不“域于一人一事”(《人间词话删稿》),其“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是“人类全体之性质”(《红楼梦评论·馀论》)。这首诗所写及其意义正如王国维所说。作者从“昔人居”、耕者言所兴发的悲慨、所领悟的哲理,固已超越了一人一事,不是个人的、偶然的,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

作者介绍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记寻大龙湫瀑布(清)方苞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1]:“其始闢者皆畸人也[2]。庸者继之,或摽田宅以便其私[3],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4],故蹊径可寻者希。”[5]过华严[6]

  • 《先秦散文·管子·牧民》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管子·牧民》原文鉴赏 国颂凡有地牧民者①,务在四时②,宁在仓廪③。国多财则远者来④,地辟举则民留处⑤;

  • 文言文《月赋》原文与译文

    文言文《月赋》原文与译文   南朝宋谢庄的《月赋》并非《月赋》的开山之作,最早写《月赋》的是公孙乘。这个公孙乘是西汉梁孝王的门客,现在被收进《古文苑》的这篇赋相对简

  • 高考文言文荆轲刺秦王知识

    高考文言文荆轲刺秦王知识   虚词  【之】  ①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②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 坚贞不屈造句八则

    【坚贞不屈解释】坚定地守气节,绝不屈服。坚贞:节操坚定不变。屈:低头,屈服。 【坚贞不屈造句】 ①在敌人面前,刘胡兰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表现出革命战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 ②在狱中,她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评析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评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

  • 惠永臣《我是心有洞窟的人(组诗)》

    小野菊小野菊的心里,秋风像经书需要不停地翻动山下的村庄。有人逝去送葬的队伍,长过小野菊的小心思在这段山坡,备好墓穴的小野菊她的高贵与仁慈在一场秋风里,用晃动超度白云太低了。它们要慢慢地抬高自己从坡底上

  • “谢胐,字敬冲,陈郡阳夏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谢胐①,字敬冲,陈郡阳夏人也。祖弘微,宋太常卿,父庄,右光禄大夫,并有名前代。胐幼聪慧,庄器之,常置左右。年十岁,能属文。庄游土山赋诗,使胐命篇,胐揽笔便就。琅邪王景文谓庄曰:“

  • 聊斋志异鞠乐如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鞠乐如,青州人。妻死[1],弃家而去。后数年,道服荷蒲团至[2].经宿欲去,戚族强留其衣杖[3].鞠托闲步至村外,室中服具,皆冉冉飞出,随之而去。翻译鞠乐如,是青州人。妻子死了之后,便离家出走了

  • 全祖望《张公神道碑铭》原文及翻译

    全祖望原文: 世祖②章皇帝之下江南也,浙东拒命,虽一岁遽定,而山海之间,告警者尚累年。 乙未,成功③贻书于公,谋大举。江督郎廷佐以书招公,公峻词拒之。明年五月,成功会公于天台,悉师以行,游军至于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