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出处】唐·李白《苏台览古》。
【意思翻译】苏台荒芜园林的杨柳逢春更新,采菱女清亮的歌喉唱不尽荣春。
【全诗】
《苏台览古》
.[唐].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赏析】
唐代凭吊怀古一类的诗,大多以古今盛衰兴亡来构思立意,作者览古伤今,感慨讽咏,或由古及今(如李白另一首《越中览古》),或“由今溯古”,都能有所讽谕,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而已。这里,以《苏台览古》为例,专说由今溯古的表现技巧。
“苏台”,即姑苏台,在今苏州市西南。春秋时,吴王夫差曾携美女西施游乐于此,楼台园苑,宴饮歌舞曾极一时之盛。在一个明媚的春日,李白来到苏台,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荒芜、人事全非的景象,历史的长河早已把昔日的繁华化为烟云,但在这巨大的变迁中,也仍然有不变常新的,那就是自然界的生生不息。苏台的杨柳依旧吐出了嫩黄的新丝,与断垣废址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吴宫美女早已香消玉殒、荡然无存。此刻,耳畔又传来了采莲姑娘一声声悦耳的菱歌,散发出春天无限芳馨的气息。这菱歌,不可能是实景,因为初春还不是采菱的季节,那就只能是诗人一时的幻听,他在凝思中已经暗自把西施和采莲姑娘联在一起了。诗句写得有声有色,飘忽轻灵,那人儿呼之欲出,却又杳无踪迹。诗中以写“今”开端,但“今”中又通过对比、幻听,暗示着“古”。最后两句就自然由今溯古,感叹西施这样的美人是再也见不到了。但诗人不是直写此意,而是巧妙地说而今只有西江(长江)上的明月曾经照见过吴王宫里的美人。这样的由今溯古,就显得凄婉含蓄,不胜感叹,诗味也就浓多了。
怀古诗中俯仰宇宙、纵览今古的主题常常与现实有关,诗人总想通过自己的感叹,让后人吸取一点教训。本诗写吴宫荡尽,美女星散,显然也是对当朝皇帝的一个警诫,当时唐玄宗正与杨贵妃逸乐无度。从这个角度看,怀古诗起着借古讽今的作用,也可以说是借古托寄了。
-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
-
吴君这人有点拽。我也这么认为。只有深入了解了她,才会把这种拽当成优点。那是由于良性自卑和不曲意逢迎的小傲骄造成的拧巴。 认识吴君快二十年了,我从来没听她夸过自己的哪个作品好,最多是个战战兢兢的“还行
-
作品简介《集灵台·其一》由张祜创作。《集灵台》这两首诗是讽刺杨玉环姊妹的专宠。第一首讽杨玉环的轻薄。杨玉环原系玄宗十八子寿王瑁的妃子,玄宗召入禁中为女官,号太真,后来大加宠幸,进而册封为贵妃。集灵台是
-
思吴江歌魏晋:张翰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译文及注释 译文秋风起,树叶飞,吴江的鲈鱼鲜又肥。离家三千里,想回未能回。思念家乡的愁和恨,怎么也压抑不住
-
寻胡隐君 (高启)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 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解释 1.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今江苏吴县直),自号青丘
-
重庆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 族 1、家族;同姓的亲属。 2、类。(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3、灭族。(族秦者秦也) 4、丛聚、集结之处。(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
高考的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占据高考语文阅读部分的半壁江山,与现代文阅读平分秋色,随着二期课改的全面推广和不断深入,对文言文的考察力度将会逐步加大。文言文的阅读较之现
-
阅读晋书隐逸文言文完成小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郭翻字长翔,武昌人也。翻少有志操,辞州郡辟及贤良之举。 家于临川,不交世事,惟以渔钓射猎为娱。居贫无业,欲垦
-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①使我长百兽,今子食②我,是逆天帝命也③。子以我为不信④,吾为子先行⑤,子随吾后,观百兽之⑥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
-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译文]离家也渐渐遥远,我的愁绪越来越浓,就像一路奔腾的春水一样连绵不断。 [出典]北宋欧阳修《踏莎行》 注: 1、《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