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出处】唐·杜牧《赠别二首·其一》。
【意思翻译】十三岁有余的姑娘是那般娉婷袅娜,犹如早春二月含苞欲吐的豆蔻花。声色摇荡的扬州城,到处是佳丽粉黛,掀起竹帘,便可见美艳的女子总是不如她。
【全诗】
《赠别二首·其一》
.[唐].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题解】
大和九年(835),杜牧由淮南节度府掌书记升监察御史。这组诗便是作者离开扬州赴京上任前留赠扬州一位相好的歌妓之作。
【注释】
①娉娉袅袅:形容女子姿态之美。豆蔻:多年生草木植物,形似芭蕉,夏日开花。这里喻歌妓。 ②春风二句:意为扬州尽管有许多美人,却没一个能比得上。
【全诗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是以花喻人。写少女的美丽,“娉娉袅袅”是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是指女子正值芳龄。此句中无人,无名,但却见一美丽少女。二句转而写花,是将花喻为女子。“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放渐散发,颜华稍淡。南方人多在二月采摘含苞待放的豆蔻,称“含胎花”,常用来喻处女。用“二月”初放的含胎花,喻一“十三余”之小歌女,形象贴切。花因时妙而艳,因 艳而应时妙,人也是如此,以花比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然而以花比人,虽都是美的东西,但终非同类,因此诗转而写以人比人。
唐代扬州经济文化繁荣,时有“扬一益二”之称。况又是“春风”吹起之日,大都会更该富丽豪华,车水马龙,花枝招展,争奇斗妍……而且扬州又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刚可见高楼上的美女。南京路上不知有多少珠帘,又有多少美女,但是“卷上珠帘”对这些美女看得真切,却“总不如”此少女,可见少女之美。
面对正值青春妙龄美貌绝伦的少女,诗人自然不忍分别。诗人正是以描写美女之美而引出自己别之无奈。
-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受使苏几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元丰六年(1083)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问
-
如何才能学好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
-
非怀北归兴,何用胜羁愁。出自唐代韩愈的《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时自阳山徙掾江陵》十月阴气盛,北风无时休。苍茫洞庭岸,与子维双舟。雾雨晦争泄,波涛怒相投。犬鸡断四听,粮绝谁与谋。相去不容步,险如碍山丘。
-
【文言文】孔子见罗雀者【1】,所得皆黄口【2】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3】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4】,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5】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
-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出自宋代朱熹的《偶成》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争议:少年易老学难成)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参考翻译翻译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
-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出自唐代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参考翻译译文及注释译文望着你的小船驶向茫茫云
-
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出自元代查德卿的《蟾宫曲·怀古》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
-
谁念文园病客?夜色沉沉,独抱一天岑寂。出自元代张埜的《夺锦标·七夕》凉月横舟,银河浸练,万里秋容如拭。冉冉鸾骖鹤驭,桥倚高寒,鹊飞空碧。问欢情几许?早收拾、新愁重织。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谁
-
苏轼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的题画诗,多而且好。七绝如《惠崇春江晚景》和《书李世南所画秋景》都至今传诵。这首《韩幹马十四匹》则是七古中题画名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出自宋代陆游的《鹊桥仙·夜闻杜鹃》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