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出处】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译注】佳节,这里指农历九月九日重 阳节。登高,旧时重阳节有登高 (登山)习俗。茱萸,一种有香气的 植物。旧时重阳节有佩带茱萸囊或 头插茱萸以辟邪免灾习俗。诗写长 期离家,独自一人客居异乡,每到 节日时总是格外思念家乡亲人。
遥想家乡兄弟们节日登高、头插茱萸,数点人数,发现就少了我一人 啊!全诗平易质朴,却情深意永,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写相思之情,却从对方处着意,曲折有致而更见深 情。
【全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全诗赏读】
这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的一首诗。诗人少年时代曾远离家乡蒲州,游历长安和洛阳,此诗当是他出游时的作品。在古人思乡怀亲的诗歌中,这是一首传诵人口的名作,它以真切的感受、精练的语言,细致真实地描写出自己旅居外乡思念亲人的心情。
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从人们共同的生活感受中写自己远游客居的体会。一个人背乡离井,到外地作客,十分孤独冷清。特别是碰到过节的日子,看到别人欢乐地同父母兄弟团聚,自己触景生情便加倍地思念亲人。首句从一个“独”字写起,一句中重叠出现了两个“异”字,写出了“异乡“、“异客”的凄凉悲苦。第二句用词十分精确,“每”与“倍”两个虚字,不仅写出了每逢佳节来临时自己思念加深,格外怀念家中亲人的特殊感情,而且字句间也暗寓着:自己独在异乡,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家乡亲人,只不过到了节日这种感情更加强烈罢了。千百年来,这一句诗众口流传,被广泛引用,正是因为它以精确洗练的语言,表达了人们一种共同的思想感情。
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个”,是诗人猜想、推断中的情景。这两句没有接着前两句正面具体写自己如何如何想念父母兄弟,而偏偏说家乡的兄弟们在登高游乐时思念着自己。这种想象和推断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在家时和兄弟们朝夕相处,手足难分,一旦自己只身远游,久久不归,相互之间的思念同样是很深切的。诗人从对面写兄弟们思念自己,也不是泛泛地去写,而是描绘出具体的、动人的场景:今天是重阳佳节,按照习俗要登高饮酒,插戴茱萸,家中的兄弟们此刻定然正登高游乐。他们既为节日的喜庆而兴高采烈,但是,当大家一个个插戴茱萸的时候,又会敏感地觉察到唯独我不在他们中间。在这里,诗人通过对具体情景的虚拟摹写,用“遍插”、“少一人”几个字反衬出了自己深厚强烈的思亲情绪。从全诗看,前两句写王维自己想亲人。
后两句写王维设想兄弟们想自己。两两对照,情意缠绵,结构严谨而新巧。
据史载,在安禄山占领长安时,王维曾经被迫接受伪职,两京收复后他本来要受到严厉的处分,他弟弟王缙愿意削自己的官爵为他赎罪,因而获免。从这里可以看出王维同他兄弟之间感情的深厚,也可以推见他们在青少年时期的手足之情。情真意切是这首诗的特点,也是它得以广泛传诵的根本原因。
-
一、 语义说明:并排驾车,齐头奔驰。 使用类别:用在「齐头前进」的表述上。 并驾齐驱造句: 01、他俩骑着脚踏车并驾齐驱地通过草原,前往下一个村庄。 02、驾驶小型车在高
-
作者: 刘明钧 【本书体例】 钟惺钟惺(1574——1624)字伯敬,号退谷,竟
-
含义 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举例 唐·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百家姓《鲍(bào)》姓起源
62 鲍(bào)62 鲍(bào) 【寻根溯源】 鲍姓源自姒姓。夏禹的后裔敬叔在齐国为大夫,食采于鲍,其子叔牙以邑为氏,称鲍姓。 【变迁分布】 早期在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江西等地活
-
海市蜃楼文言文翻译及作者出处 海市蜃楼 【原文】 尝读《汉书·天文志》,载“海旁蜃气像楼台①”,初未之信。庚寅②季春,余避寇海滨。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
-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四节【原文】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译文】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亲近
-
军装我是喜欢的。那种颜色,叫军绿,它不是草地的绿,也不是山林的绿,似乎是草地山林的绿里染了硝烟,有了不易穿透的质地,綠得厚重深沉,绿出了几分思想。就像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子,经历了一番生活的磨难,善良依旧
-
时疫不知从哪里拾得一个句子或窃他人灵感再学女人针线一针针缀起一行行排列,拿捏成所谓——诗先献给农妞后抄给苏杭再以后又远寄米脂(套的全是公式)不必怪异每一次套袭都屡试不爽那时,文学常和有病的青年连在一起
-
445 子车(zǐchē)445 子车(zǐ chē) 【寻根溯源】 子车复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出自春秋时秦国公族子车(古读zǐ jū,今读zǐ chē)氏之后,以祖名为氏。春秋时秦国有大夫名子
-
却愁拥髻向灯前,说不尽、离人话。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一络索·过尽遥山如画》过尽遥山如画。短衣匹马。萧萧落木不胜秋,莫回首、斜阳下。别是柔肠萦挂。待归才罢。却愁拥髻向灯前,说不尽、离人话。参考翻译注释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