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出处】唐·李白《子夜四时歌·夏歌》。
【赏析】 镜湖方圆三 百里,到处都是盛开的荷花。五月里,西施到这里采莲。若是在若耶 溪,来看西施的人就要把整个若耶溪挤得水泄不通了。诗人用婉曲手法 从侧面渲染出西施的美貌绝伦。全诗虽只字未提西施的“艳色”,但这 种婉转表意的写法,言尽而意无穷,其艺术含量是深广的。
注: 菡萏 (hàndàn) ,指荷花。
【全诗】
子夜四时歌·夏歌
[唐] 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赏析】
此诗是李白《子夜吴歌》中的夏歌。据记载《子夜吴歌》是江南流行的民歌,相传东晋时,吴地一女子名子夜,创作春夏秋冬四季歌,名《子夜四时歌》,歌的曲调哀怨而伤感,仅四句歌辞。李白沿用旧题,衍为六句,此诗抒写他对夏天镜湖荷花的喜爱和对越女美丽的赞叹。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诗人开篇即描绘镜湖的广淼和荷花的美丽。烟波浩渺的三百里镜湖,又称鉴湖、长湖、庆湖,位于今浙江绍兴市会稽山北麓。唐代杜佑《通典》卷二记载:“汉顺帝永和五年,马臻为会稽太守,始立镜湖,筑塘周围三百十里,灌田九千余顷”。其实早在吴越春秋时,镜湖就很闻名,越王勾践命人已在镜湖遍种荷花,每当初夏五月,千顷湖面,菡萏初开,芙蓉出水,风过荷举,清香弥漫,越女采莲,嬉逐相娱,热闹异常。“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正描写出了初夏五月美女西施临湖采莲,人们争相一睹她美貌的欢乐场面。
诗未写西施之美,但从“人看隘若耶”的背衬中,可以想象其美,但见湖面上莲舟穿梭,菱歌飘悠,人们挤满湖边岸上,争看西施,若耶溪被堵塞得狭隘难通了。若耶溪在会稽东南二十五里,北流与镜湖合一,相传是西施采莲、勾践铸剑之处。李白游越,多次流连于此,有《越女词》二首:“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赞美镜湖风光和越女美丽。
而此诗直点西施临湖采莲,更增添了镜湖的风光之妙。西施在荷花映衬下,真是“灼若芙蓉出绿波”般美丽。但很遗憾,那娇美可爱的西施等不到明月东升,就满载着落日馀辉收舟归去。“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颇逗人情思,让人联想不已:那棹歌声渐渐远逝,湖上弥漫着袭人的清荷幽香……。否则,银辉泻湖的月夜里西施又该是怎样的楚楚迷人呢! 全诗风格清新可爱,气息活泼含蓄,深有南朝乐府民歌的情韵,耐人寻味。
-
新修滕王阁记 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
-
想故国、高台月明 ——刘辰翁词选讲 刘辰翁 【作者简介】 刘辰翁(1232 ">
-
语文中考文言文练习题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
-
《百家姓·霍》文言文历史来源 历史来源 「霍」源出 ; 出自姬姓, 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广韵》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朝初年,文王第六子叔处,受封于霍国(在
-
〔双调〕大德歌·冬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①,瘦损江梅韵②,那里是清江江上村③。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④。注释①断魂:形容人极度悲伤。②瘦损江梅韵:瘦损了如梅妃那样的风韵。江梅,唐玄
-
语文文言文常用虚词所的用法分析 一、用作助词 1所字经常用在动词、动宾词组或形容词之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有指代作用。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相当于的(人、事、
-
这首词借景抒怀,吊古伤今,情感饱满,格调老苍,不愧宋元之际感慨兴亡之佳作。清陈廷焯《云韶集》评曰:“字字奇警呜咽,句句锤炼无渣滓。尘世沧桑,可胜浩叹。”">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意思翻译、赏析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出自宋代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渡 一作:度。桥 一作:娇)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
-
王廷传 王廷,字子正,南充人。嘉靖十一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苏州知府,有政声。累迁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三十九年,转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储。南京督储,自成化后皆以都御史领之
-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新小说派 亦称“反小说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于法国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本世纪六十年代影响遍及欧美、日本等国。主要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