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上屋抽梯原文及翻译
三十六计·并战计——上屋抽梯
【原文】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翻译】
故意露出破绽,给敌人提供方便条件。诱使敌人深入我方阵地,然后切断其前应后援,使其陷入绝境。敌人贪图不应得的利益,必遭祸患。
【赏析】
“上屋抽梯”是一种诱逼计。做法是:第一步制造某种使敌方觉得有机可乘的局面(置梯与示梯);第二步引诱敌方做某事或进入某种境地(上屋);第三步是截断其退路,使其陷于绝境(抽梯);最后一步是逼迫敌方按我方的意志行动,或予敌方以致命的打击。
【历史故事】
秦朝灭亡之后,各路诸侯逐鹿中原。到后来,只有项羽和刘邦的势力最为强大。其他诸侯,有的被消灭,有的急忙寻找靠山。赵王歇在钜鹿之战中,看到了项羽是个了不得的英雄,所以,心中十分佩服,在楚汉相争时期,当然投靠了项羽。
刘邦为了削弱项王的力量,命令韩信、张耳率两万精兵攻打赵王歇的势力。赵王歇听到消息之后,呵呵一笑,心想,自己有项羽作靠山,又控制有二十万人马,何惧韩信、张耳。
赵王歇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驻守井陉,准备迎敌。韩信、张耳的部队也向井陉进发,他们在离井陉三十里外安营扎寨,两军对峙,一场大战即将开始。
韩信分析了两边的兵力,敌军人数比自己的多上十倍,硬拼攻城,恐怕不是对方的敌手,如果久拖不决,我军经不起消耗,经过反复思考,他定下了一条妙计。他召集将军们在营中部署。命一将领率两千精兵到山谷树林隐蔽之处埋伏起来,等到我军与赵军开战后,我军佯败逃跑,赵军肯定倾巢出动,追击我军。这时,你们迅速杀入敌营,插上我军的军旗。他又命令张耳率军一万,在绵延河东岸,摆下背水一战的阵式。自己亲率八千人马正面佯攻。
第二天天刚亮,只听见韩信营中的战鼓隆隆,韩信亲率大军向井陉杀来:赵军主帅陈余,早有准备,立即下令出击。两军杀得个昏天黑地。韩信早已部署好了,此时一声令下,部队立即佯装败退,并且故意遗留下大量的武器及军用物资。陈余见韩信败,大笑道:“区区韩信,怎是我的对手?”他下令追击,—定要全歼韩信的部队。
韩信带着败退的队伍撤到绵延河边,与张耳的部队合为一股。韩信对士兵们进行动员:“前边是滔滔河水,后面是几十万追击的敌军,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击溃追兵。”士兵们知道已无退路,个个奋勇争先,要与赵军拼个你死我活。
韩信、张耳突然率部杀了回来,陈余完全没有料到,他的部队认为以多胜少,胜利在握,斗志已不很旺盛,加上韩信故意在路上遗留了大量军用物资,士兵们你争我夺,一片混乱。
锐不可当的汉军奋勇冲进敌阵,只杀得赵军丢盔弃甲,一派狼藉。正是“兵败如山倒”,陈余下令马上收兵回营,准备修整之后,再与汉军作战。当他们退到自己大营前面时,只见大营那边飞过无数箭来,射向赵军。陈余在慌乱中,才注意到营中已插遍汉军军旗。赵军惊魂未定,营中汉军已经冲杀出,与韩信、张耳从两边夹击赵军。张耳—刀将陈余斩干马下,赵王歇也被汉军生擒,赵军二十万人马全军覆没。
-
祖咏 名句: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导读】 祖咏(669—约746),洛阳人,唐代诗人。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他的诗以描写 "> 中国童话《赵燕翼·不该打开的黑匣子》鉴赏
中国童话《赵燕翼·不该打开的黑匣子》鉴赏 赵燕翼在我的童年生活中,有一段最难忘怀的经历。那年,我九岁。在一个漫长的
-
阳子之宋文言文注音版《 阳yáng子zi之zhī宋sòng 》 阳yáng子zi之zhī宋sòng , 宿sù于yú逆nì旅lǚ 。 逆nì旅lǚ者zhě有yǒu妾qiè二èr人rén , 其qí一y
-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出自明代于谦的《除夜太原寒甚》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参考翻译翻译及注释翻译请捎个信去告诉居住在远方的友人,眼前尽管天气寒冷,这点寒冷算不了什么,不必为
-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风骨 对艺术作品内容方面的美学要求。 “风”主要是指作品中作家主观方面的特点,是作家的情感、气质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气度、风貌
-
高中语文文言文背诵技巧 化“长”为“短”。即要把篇幅长的文章或段落分成几个短小的部分来背。这样一来,每次背的内容少了,速度加快了,“成功感”就来了,比一次背诵全文、
-
浅谈初高中文言文的教学衔接 浅谈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 张晓云 (福建省龙岩初级中学) 在教学生活中,语文教师常会发现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文学得不错,中考时也取
-
过秦论贾谊 原文(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
-
《阮郎归·初夏》--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又圆。 《画堂春·春怨》--秦观 东风吹柳日初长,
-
诗文当句对诗文当句对 【原文】 唐人诗文,或于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盖起于《楚辞》“蕙烝兰藉”、“桂酒椒浆”、“桂棹兰枻”、“斫冰积雪”。自齐、梁以来,江文通[1]、庾子山[2]诸人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