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穆尚书将出玉关先以诗二章见寄,次韵奉和二首·邓廷桢
邓廷桢
天山冰雪未停骖,一纸书来当剧谈。
试诵新诗消酒浅, 重看细字对镫龛。
浮生宠辱公能忘, 世味咸酸我亦谙。
闻道江乡烽燧远, 心随孔雀向东南。
邓廷桢,字嶰筠,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任两广总督期间,积极协助林则徐查禁鸦片,后被投降派陷害,贬谪新疆伊犁。
他与林则徐是刎颈之交,互相十分敬重钦佩,林则徐以前辈待之。当收到林在离兰州后发出的信时,立即复信告以诸事准备就绪,竭诚迎候。林则徐收到复信后,即作两首七律作答(见前),这时正出玉门关,故诗题曰“少穆(林则徐字)”“将出玉关”,他立即作了两首诗“奉和”,这里选了其中一首。
林则徐出凉州后,即沿戈壁、越天山,“天山万笏耸琼瑶”,“积素迷天路渺漫”(均见林则徐《塞外杂咏》),邓廷桢诗中说:我知道“天山冰雪”之艰险,但更知你绝不会因此而停下你的车马。这是呼应林来诗中“绝塞仍期促膝谈”之意而说的。
“一纸书来”即指林则徐代信的两首诗,作者说收到这诗,就如当年在虎门前沿豪情满怀,谋划禁烟抗英的热烈谈话重现在眼前。故人未来书先至,其乐也何如!欣喜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
将与故人重逢的兴奋,使他吟诵起奉和的新诗来,当歌需酒,不禁消尽了浅盏;思念故人急切的心情,使他再拿起刚到的细字来,老眼昏花,只好靠近那灯台。通过这些细节的真实刻划,他们俩的深情厚谊,以及离别的思念、重逢的渴望,都得到充分的表达。
第三联说林则徐,你能忘却浮生宠辱,把个人的升沉荣辱置之度外,这是我早就料定的。在广州常见你案头的一颗闲章,就刻着“宠辱皆忘”四字,正是“心底无私天地宽”。从你出关前寄来的两首诗中看出,完全和我料想的一样。
其实这“宠辱皆忘”四字说起来容易,此中包含着多少“世味咸酸”人情冷暖啊!这种世态炎凉,正是“世味秋荼苦”,我亦曾备尝。正因备尝此苦才更懂得“宠辱皆忘”的不易,能“宠辱皆忘”的难能可贵。
二联先说自己,后说对方,三联先说对方,后说自己,错综交叉,两相辉映,将双方忘我无私的高贵品格,赤诚相见的情谊,映衬得入木三分。看似使用熟语,平平道来,实是“渐老渐熟,乃造平淡”,以淡语致深意,才是诗家功夫。
结联道出两人共同关心的头等大事:听说江南故乡烽火连天,硝烟弥漫,英军矛头直指南京,镇江已陷,南方危急,有谁能销这中原之金革呢?戍边老叟如坐针毡,然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报国无门,为浪掷生命于绝塞而愤慨不平,苦闷难消。
最后“心随孔雀向东南”一语,含蓄隽永。诗人于无可奈何之中,尚凝聚着“以天下为己任”,心系国家安危的无限深情。
全诗悲怆遒劲,感慨殊深,使人钦佩,引人深思。
-
梦境是一种十分神奇的东西,在梦里我们可以干很多不在常理之中的事,而且还可以成为旁观者观察自己的生活。
-
刘祥道,字同寿,魏州观城人。父林甫,武德时为内史舍人,典机密,以才称。与萧瑀等撰定律令,著《律议》万余言。历中书、吏部二侍郎,赐爵乐平县男。唐沿隋制,十一月选集,至春停,日薄事丛,有
-
作者: 吴元成 龙仔在白云下面,在绿树和花朵之间,鸟的欢快鸣叫珍珠般缀满春天的
-
作者: 赵福生 胡风“秋水共长天一色,”在昔日,也曾象煞有介事地欣赏过。现在是
-
什么是“凶礼”古时把和凶丧有关的一系列礼节统称为“凶礼”,它不仅包括丧葬的内容,还有一些跟灾难有关的礼节。《周礼·春官·大宗伯》就说:“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
-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官职,从权制,【A】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B】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
化用前人成句,典故,借以抒发自己之情怀。这首词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自金宣宗贞祐元年(1213)以来,元好问因避兵乱而几经辗转。颠沛流离,移家登峰后才稍微安定。孤身一人在汴京为官,夜深难眠,偶一
-
这首诗扣住吴江的地理形势和有关的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寓意深刻,感慨良多。此诗上半部分描写吴江自然景色,首联所说“松陵”,为吴江旧称。吴江县城东南旧有一条长堤,界于松江与太湖之
-
【生卒】:1934—【介绍】: 日本幻想戏剧派小说家,大阪人,1957年毕业于同志社大学文学部,曾在装潢公司等部门供职。1960年他和他的父亲及两个弟弟一起创办杂志《NULL》,并发表了他的步入文坛之
-
这首词抒写渔家情怀。上片头三句写湖上风光,突出了湖上的草色浓郁。“沿蓼岸”三句,写舟泊枫汀,月华初上,境界开阔静美,水天一色。下片写渔家之乐。扣舷而歌,骋目而望,摇着桨儿在湖上自由自在地荡漾。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