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望庐山石门》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鲍照
望庐山石门
访世失隐沦,从山异灵士。
明发振云冠,升峤远栖趾。
高峰插半天,长崖断千里。
氛雾承星辰,潭壑洞江汜。
崭绝类虎牙,巑岏象熊耳。
埋冰或百年,韬树必千纪。
鸡鸣清涧中,猿啸白云里。
瑶波逐空开,霞石触风起。
回互非一形,参差悉相似。
倾听凤管宾,缅望钓龙子。
松桂盈膝前,如何秽城市。
作者简介 鲍照(405—466年),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灌云县)人。出身寒微而富文学才华,因献诗临川王刘义庆,擢为侍郎,继任秣陵令、永嘉令,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xū)前参军。刘子顼谋反被赐死,鲍照也在荆州为乱军所杀。鲍照以善乐府诗闻名,所写边塞战争和征夫戍卒的生活,情感鲜明。代表作有《行路难》十八首,纵横挥洒,风格雄峻,表现强烈的愤世不平。有《鲍参军集》传世。
题解 石门一名障山,位于庐山北部,离慧远所建龙泉精舍十余里。慧远《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说,石门“体绝众阜,辟三泉之会,并立而开流,倾岩玄映其上,蒙形表于自然,故因以为名”。由于此处“悬濑险峻”,“路阻行难”,故虽有奇观而“未睹者众”。鲍照在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任临海王刘子顼(时在江州即九江)前参军时曾游庐山,故该诗大约作于此时。
简析 鲍照在门阀特权盛行的时代,虽郁郁不得志,却始终不甘隐沦,不羡神仙。该诗写庐山的高峰、长崖、潭壑、清涧、霞石、古树,而不写花草小径,亦可见其雄健奔放。“高峰插半天,长崖断千里”两句气势不凡。唐代李白受其影响,杜甫也称赞“俊逸鲍参军”,不为无故。
-
咏史诗不是一种特定形式的诗,而是一种特定题材的诗。凡是歌咏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实的诗,都是咏史诗。《文逊第二十一卷有《咏史》一类,选王粲《咏史》诗一首至虞羲《咏霍将军北伐》诗一首,共九家,诗二十
-
梦见杀死一条蛇,得此梦,乃是近期人情世故多有不顺,与他人间争执多者,财运有不利之意,唯有处事细致,洞若观火者,事业中方可有所改善,处事不可急于一时,急功近利之人,聪明反被聪明误。
-
王国维《人间词话·明清人论词之失》经典解读 明清人论词之失 明季国初诸老之论词,大似袁简斋之论诗,其失也,纤小而轻薄。竹垞以降之论词者,大似沈归愚,其失也,枯槁而庸陋。 明季国初之诸老就是指
-
对于很多“路痴”来说,上街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迷路了。去到陌生的地方经常会失去方向感,很多时间都浪费在找路上了。这样的情况也同样会出现在人的梦境中。
-
寻隐者不遇贾 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779—843),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年曾为 "> 林逋论学问文言文翻译
林逋论学问文言文翻译 《林逋论学问》这篇文言文你阅读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林逋论学问文言文翻译,欢迎参考阅读! 林逋论学问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①,又必欲知其
-
牧童指瑕 苏轼 【原文】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①以百数。有戴嵩斗牛图一轴③,尤所②爱,锦囊玉轴常以身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
-
语义说明:比喻事情非常重大,非一人之力所能支持。 使用类别:用在「势孤力惫的表述上。 独木难支造句:01这件事情必须靠大家团结合作,一个人能力再大,也独木难支。 02王经理虽然能力很强,但是没有所有同
-
【生卒】:1723—1777【介绍】: 清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人。青年时,家庭贫苦,做过商贩,主要以教书维持生活。晚年,特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因在馆积劳致病而死。他的著作主
-
【原题】:中春二十七日车驾躬请太上皇帝出郊获观盛事次大监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