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马佐尼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马佐尼
吉亚哥摩·马佐尼(Giagomo Mazzoni,1548—1598)意大利哲学家、语言学家和批评家。曾在比萨和罗马担任大学教授,并从事意大利语的研究工作。当时文坛上对但丁的《神曲》不用官方的拉丁语而用塔斯康尼地方语而议论纷纷,马佐尼应一位贵族的请求,于1572年和1587年先后发表论著,总名为《神曲的辩护》,除了赞扬《神曲》综合了诗与政治之外,还从诗的创作和欣赏角度,谈到了诗的功能,诗的本源以及创作上的思维特点等文艺美学上的问题。
他认为诗是摹仿的艺术,这显然继承了古希腊学者们的意见。但他对诗的创作目的以及诗的艺术功能的认识更为全面了。他认为作为消遣,诗的目的在于娱乐;作为受社会功能制约的消遣,诗的目的在于教益;作为理性的功能,诗的目的在于产生惊奇感。在诗的创作上,他提出了诗依靠想象和虚构的结合,想象是达到逼真和驾驭情节的心理能力,只有凭这种能力,才能进行虚构,把许多虚构的东西组织在一起。马佐尼关于摹仿说和想象说的论述,对人们认识文艺创作中的形象思维的特点是很有帮助的。
在欣赏理论方面,马佐尼提出了“惊奇感”和类似雅与俗的问题,虽然某些观点有些偏颇,但无疑是极有价值的。他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惊奇感的观点,并且又有了新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强调惊奇给人以快感,惊奇是悲剧所需要的,悲剧中的惊奇即指意外发生的事,在史诗中的惊奇指不近情理的事。对此,马佐尼则补充说,惊奇感的产生是在听众相信他们原来不相信会发生的事情的时候,为了造成欣赏者的惊奇感,诗要再现一个形象。
在关于诗的效果问题上,他一方面主张,好的诗应该是普通人和有学问的人都满意的诗,但在作具体解释时却认为普通民众满意只在语言修辞上,有学问人满意在于其哲学思想上,这显然是把内容与形式割裂开了。究竟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马佐尼是偏爱“雅”的,他认为好诗只配少数知音者去鉴赏,至于缺少文化教养的人懂不懂无关紧要。他曾引用西塞罗的一段话,说有一位诗人一次在群众集会上朗诵一部诗,在场的人都走了,只剩下柏拉图,但他还朗诵下去了,因为一个柏拉图抵得上所有其他人。不能以喜欢的人的多少来评价一首诗这是有道理的,但忽视诗的大众化也依然是个问题。即使与同时代的人比较,马佐尼也显然保守了。
-
鞍坏不加罪【原典】裴行俭尝赐马及珍鞍①,令吏私驰马,马蹶(jué)②鞍坏,惧而逃。行俭招还,云:“不加罪。”【注释】①裴行俭(619~682):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隋将裴仁基之子,唐高宗时名
-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通过铺叙的手法来描绘出一幅商人随风漂流、驾船远行经商的远景。此诗主要反映了人们纷纷从事商业活动和商业的发展情况,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唐朝商业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润而远离
-
夜雨剪残春韭。明日重斟别酒。君去问曹瞒。好公安。试看如今白发。却为中年离别。风雨正崔嵬。早归来。
-
隋侯白,州举秀才,至京。机辩捷,时莫之比。尝与仆射越国公杨素并马言话。路傍有槐树,憔悴死。素乃曰:“侯秀才理道过人,能令此树活否?”曰:“能。”素云:“
-
蓝田县丞厅壁记 [唐]韩愈 【题解】 自唐朝以下,朝廷各官署的办公处所,常常有“壁记”,叙述官署的创置、官秩的确定以及官员的迁授始末等,刻在壁间。后来地方官署也起而效法。写
-
南辕北辙文言文及其翻译 《南辕北辙》寓言故事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下面
-
桃园三结义始末文言文 导语:桃园三结义最初是小说《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 桃园
-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译文]广泛地听取意见,就会明白清醒;只听信一面之词就会糊里糊涂。 [出典]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 1、[原文] 上问魏徵曰:“人主何为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伯父墓表 苏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
-
梦见姑爷是什么意思?五行主木,情感之事不可强求,与异性间纷扰多者,情感有不顺之征兆,烦忧甚多,欲结于心,发之于梦,春天梦之吉利,冬天梦之不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