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充实之美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充实之美
这是孟子对人格美的一种评价。其具体的阐述见于孟子《公孙丑上》、《尽心下》。它是指个体通过自觉的努力,把他固有的四种本性,即仁、 义、礼、 智“扩而充实之”,使之贯注满盈于人的形体之中;而充实之所以为美,则在于高尚的人格内容使得人的形体具有一种灿烂的光辉,并能通过直观把握到。
孟子把人格划分为六个等级;“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为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首先区别了“善”“信” “美”,前两者属于伦理范畴,而后者才属于审美范畴,即美就在于个体将“善”和“信”的原则(仁、义、礼、智)扩展贯注于自己的人格之中,使自己的外在表现熠熠生辉,因而美又是因善相融洽统一的外在形式。是内美显诸于外美,人格之美显诸于形式之美。在孔子那里,美是作为善的形式来看待的,它有待于同善相统一;而在孟子这里,美已经包含着善,它就是善在和它自身相统一的外在感性形式中的完满表现。这种对美与善关系的认识,必然是更深一层的。后世在绘画上提出“以形写神”、形神统一之美,是与孟子的主张有关的。
关于人格之美的发生,在孟子看来是主体的事。首先,它的基本内容是天性固有的,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但还必须依赖于个体自觉的行为,所谓“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从而要求人自身为人格的完善而不断培养自己, “善养吾浩然之气。”
人格的后三个等级, 都比“美”高,又起始于“美”,在后来的中国美学上常视为审美范畴。“大”是比一般的美在程度上更广大、鲜明、强烈,从而类于壮美。“圣”是在大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创造,从而成为后代楷模。 “神”则是圣达到了一种非人力所为所能的高度。这样由“充实”之“美”到“神”,孟子给美的形态第一次作了等次上的区分。而后三种形态都起于“充实之美”,所以孟子又说这种美是“若火之始燃,家之始达。”总之,孟子“充实之美”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将伦理与美结合的最初尝试。
-
《为学》文言文翻译 《为学》是初中的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为学》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
-
万事无如退步人 慈受怀深 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 松门十里时往来,笑揖峰头月一轮。 《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卷二 "> 徐陵《别毛永嘉》送别之作
诗题中的“毛永嘉”,指毛喜(516—587)。毛喜,字伯武,荥阳阳武(今河南原阳)人。陈宣帝时执掌军国机密,官至吏部尚书,封东昌县侯。"> 捕蛇者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捕蛇者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导语:《捕蛇者说》,出自于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散文名篇。文本抓住蛇毒与苛政之毒的联系,巧用对比,通过捕蛇者与毒蛇之毒来衬托赋税之毒,突出了社会
-
文言文《富人之子》原文及翻译 《富人之子》这篇文言文是苏轼所写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富人之子》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齐有富人,
-
作者: 曹增渝 大冈信没有目标的梦的过剩,我因为爱而被夺了梦。在傲慢的心的角落
-
作者: 席慕蓉 【原文】: 小红门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你以为明天一定可以再续继做的;有很多人,你以为明天一定可以再见到
-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九岁,州辟主簿。天保初,除太子庶子,以本官行博陵太守。天统中,除信州刺史。为政清靖,不言而治,长吏以下,爰逮鳏寡孤独,皆得其欢心。武平初,御史诣诸州,悉有举
-
克宁,武皇之季弟也。凡征行无不卫从,于昆弟之间,最推仁孝,小心恭谨,武皇尤友爱之。 五年正月,武皇疾笃,克宁等侍疾,垂泣辞诀。克宁曰:“王万一不讳,后事何属?”因召庄宗侍侧
-
精卫填海出处:《山海经》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