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以形写形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以形写形
南北朝山水画家宗炳论画主张。他的《画山水序》是我国第一篇专论山水画的论文,其中有“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意即以画之形,以画之色来再现山水之形貌。宗炳认为山水画的功能在于“以形媚道”,山水以它的形貌使圣人的道表现得更完美。 “夫圣人以神法道”。但宗炳突出强调的是山水画的畅神作用。他说: “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欣赏再现山水画的艺术美代替欣赏真山真水的自然美,因此宗炳认为,画要逼真地再现自然的山水风貌。作画就是对客体事物的摹仿写照。从此出发,一方面,宗炳强调画家要深入体验观察自然精微,“身所盘桓,目能绸缪”,饱游饮看,而且要“应目会心为理”,找出自然景物的规律,做到不面临自然景物,也能默画出完美的形象。
另一方面,宗炳认为要在一小幅画面上勾画高山大川,显示出空阔的景色,还得解决透视问题:“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这段话阐明了透视学原理的一个中心问题,即近大远小的规律,画家与描绘的对象必须拉开一定的距离才能作画,以及透视画面的原理。如果没有象宗炳这样钻研透视理论的先行者,就难以产生后世象展子虔的“咫尺千里遥”的山水画。宗炳的透视理论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比起其它国家要早得多。可见,宗炳的“以形写形”的山水画论对于作画的训练方法,描绘的透视原理以及肯定山水画的“畅神”的审美作用方面,都起了开先河的作用。
宗炳的“以形写形”重点在于形现,并不是舍去形内之神,只求形似。他说的“应会感神,神超理得”就是证明。后代有些人片面理解“以形写形”,变成“论画以形似”的浅薄之见,形成艺术的末流低格,苏东坡批评这种做法是:“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由追求表面的形似到崇尚形神兼备的审美理想,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最初艺术家们在自然形象面前被动多于主动,形似重于神似,状物高于达意。这是正常现象。因为山水画家从客观形象塑造并借以抒写情思,须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其中大都首先注意和讲求艺术造型的手法。因此, “以形写形”的画论的产生是势所必然的。
-
乔吉《元曲作品选》题解|注释|鉴赏乔吉乔吉(1280—1345),元代后期著名曲家。一作乔吉甫,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原籍太原(今属山西)人,后流寓杭州,终生不仕,流落江湖,而寄情诗酒,自称
-
长孙俭,河南洛阳人也。本名庆明。俭少方正,有操行,状貌魁梧,神彩严肃,虽在私室,终日俨然。性不妄交,非其同志,虽贵游造门,亦不与相见。孝昌中,起家员外散骑侍郎,从尔朱天破陇右。贺拔岳
-
夔的文言文翻译答案 文言文并不只是一个古时代的符号,它对于现代中国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最古老的载体,所以其代表了最正统的中华。下面请看夔的文言文翻
-
本诗所引武陵,自然是陶渊明名篇《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源。可以说整首诗都是从其中化出。陶渊明作《桃源记》,云:‘源中人自言,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自是之后,诗人多赋《桃源行》
-
本诗从描写山林古寺幽邃环境入手,自然的流露出作者希望在佛性的清静中,泯灭世俗间的欲望,达到更高境界的精進心态。">
-
忆屈原文言文 呜呼!西戎灭六国,楚最不幸,但得存三户,安能亡秦? 秦者,虎狼之残也。屠赵百万于长平;灭魏千里于黄水,掠燕万鼎于北海;平齐之岱宗,毁韩之宗庙,然后霸楚半壁,怀王囚縻
-
舌战群儒文言文翻译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品,其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一回更是精品中的精品。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篇舌战群儒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
-
脑际急转弯题目:什么饮料能让人胸部丰满起来? 脑筋急转弯解析:美酒加咖啡,因为邓丽君说:我要美酒加咖啡,一(E)杯再一(E)杯。 脑筋急转弯答案:美酒加咖啡
-
沙滩与孩子我领着两岁半的小外孙来公园玩沙这片人造沙滩已经三岁了去年的此时,孩子刚学会走路在沙滩上像活动的贝壳一年后的今天,孩子的腿草一样长高。他跑来跑去,沙滩吃力地接受着来自孩子双脚的踩踏三棵悬铃木树
-
做梦居然还会梦见吃的东西,比如黄瓜,很多朋友都有过这种经历。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解析一下梦中有黄瓜的意思。问周公—梦中居然看到黄瓜:已婚者梦中看到黄瓜,生活会发生一些变化,意味着这变化会让人愉悦。《周公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