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王国维《人间词话·无一语道著》经典解读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18 23:01:37阅读:577

王国维《人间词话·无一语道著》经典解读

无一语道著

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邦卿《双双燕》次之。白石《暗香》《疏影》,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著,视古人“江边一树垂垂发”等句何如耶?

上一节中,王国维就肯定了苏轼的《水龙吟》。在这一节,苏轼又受到了王国维的表扬。

在此节里,王国维说,在咏物词中,苏轼的《水龙吟》是最厉害的,史达祖的《双双燕》相比起来就差了一点点。而姜夔的《暗香》《疏影》,虽说写得格调很高,但是却没有写出梅花的内涵。所以,王国维批评姜夔虽然文字写得好,但是全写飞了,没有写出梅花的感觉。这也难怪,王国维一向主张诗词要不隔的,要求词形象鲜明自然,那些遮遮掩掩的词,自然不能入他法眼了。

在此节里,王国维最后提到了让他颇为满意的一句诗,里面的迂回,好似在词里面失望了好久,终于在诗里扒拉出来,于是心满意足地说,姜夔,你学习学习杜甫同学所写的“江边一树垂垂发”吧。

先看看史达祖的《双双燕》(咏燕):

双双燕(咏燕)

史达祖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往,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娥,日日画阑独凭。

上阕:“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往,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春社之节已过,春暖花开,正是燕子回来之时。燕子来回穿梭于帘幕之间。去年那寒冬的灰尘,还贴在屋檐之上。燕子好像就想到这旧巢里居住,却又飞到雕梁和藻井。到底是住以前的家呢,还是选择新居呢,两只燕子吴侬软语般亲热地商量不定。一会它们又拂过花梢轻快地飞去了,燕尾一剪便分开了花影。

上阕写燕子,实质是在写人,燕子双双寻觅住处的情景,描写得俏丽机智,活泼生气。写燕子双双而栖,实是人眼中之恩爱。

下阕:“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娥,日日画阑独凭。”

一路芳香,春雨滋润泥土湿润。燕子贴着地,追逐着春色,显示自己轻巧俊秀的身姿。晚归红楼,这燕子看足了柳暗花明,双双依偎巢中,酣香入睡。它们呀,只顾自己畅享春色,却是忘记了天涯游子带给佳人的相思意呀。这佳人得不到讯息,每天愁眉不展,独自凭眺栏杆。

下阕写燕子甜蜜美满,实质是想反衬妇人相思之苦,或许也是看到燕子的甜蜜才觉得内心有所安慰,希望自己和情人也能像燕子般恩爱快活,安慰之余,却又勾起心伤。更何况,燕子都知道在春天归来,而自己所想之人不知何处。

此词文字朴实,却是一文一字皆是燕子之神。并且以燕子为喻,寄予了人的美好情感。实乃佳作。

再看不太受王国维中意的姜夔的两首词:

暗香

姜夔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肆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开头便是看到月色,回忆往昔。这月色,也算是旧相识了,曾经多次地照在我的身上,我在梅树下幽幽吹笛。这回忆一开始,就有了失意之感。月光下,梅树边,吹笛排遣愁情。唤起身边的玉人,不顾冬日清寒一起去攀摘梅花。我已经像何逊那般老了。那么年少的无边才华,都已经渐渐忘却。而今天,这竹外梅花暗香,袭入瑶席,似在安慰我心。

下阕:“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江水一片寂寞,枝梅难寄相思意,这苍茫之路,又被夜雪埋没。路已苍茫,再添雪霜,更难寻你踪迹。翠杯满酒,红梅相对泪无言。记得我们曾经携手游历之处,已是红梅压千树,西湖若碧玉寒彻。风起吹落这片片梅花,不知几时再见梅之妖娆,不知几时能见相思人之若梅脸庞。

其实,读完这首词,再对比苏轼的景融情显的《水龙吟》,姜夔的《暗香》所咏的梅花,情太盛,似乎仅仅就是情感开放于枝头,对梅无生动精致之描写,沉迷于个人的低落情感之中,整首词像杯没有化开的白糖水,梅之暗香,在字里行间始终没有出现。

第二首《疏影》也是如此。

疏影

姜夔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上阕轻描淡写,好像这样才能给人疏影的感觉。长满青苔的梅树枝上,好似翠上缀玉。那小小的青鸟而立,梅树枝上双宿。记得那日黄昏与君相逢无言,独自倚靠修竹。昭君不习惯胡沙之远,暗自相思江南之春。佩环叮当,月夜归来,恰似一阵花之幽香。

下阕写深宫之中的寿阳公主春梦中,一片梅花落眉际,妆点公主无限风姿。莫似春风无情,毫不怜惜梅花之艳丽,依旧雨打风吹随波去,玉龙响哀曲。等到那个时候,再去寻找梅花之香,恐已入小窗横幅。

其实《暗香》《疏影》都是惊梅之美,可是在姜夔所写之梅中,只有无限愁情,却无梅之风姿。

尽管他一再地描写梅之姿乃疏影,梅之味乃暗香,但是文字中尽是自己之失意迷茫,对梅的美没有写到,这是叫人读词生隔之意。

也就是说姜夔所写之梅,并没有写到梅的神。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杜甫

东阁观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而此节末尾之句,杜甫的“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虽无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般豪放,但此时一读便觉得神采飞扬。江边之树,本就是有随风随水之萧索,垂垂发,那长长的树枝好似人的长发,树像人一样披头散发,可见树边之人心之落魄。落魄之人见此落魄之境,叫人顿生华发,其愁何堪。

TAG标签: 古文赏析

  • 上一篇: 一座高塔
  • 下一篇:返回列表
  • 猜你喜欢
    • 声东击西造句五则

      语义说明:以虚张声势,来转移对方的注意力。 使用类别:用在「虚实战略」的表述上。 声东击西造句:01他们以声东击西的方法转移敌人的注意,成功地攻占了山头。 02我原以为他会躲在柱子后吓我,哪里知道他是

    • 六年级学奕文言文翻译

      六年级学奕文言文翻译   《学弈》是选自《孟子·告子》中的一个故事。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下文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学

    • 【元】杨 载《题墨竹》吟咏松竹梅诗赏析

      题墨竹【元】杨 载风味既淡泊①,颜色不斌媚②。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③。注:①风味:趣味,风格。②斌媚:娇媚。③凌云:直上云霄。"> 梦到受批评有什么预示吗

      梦见受批评,得此梦,事业虽有好运,却与爱人争吵颇多,家庭关系不睦。如做此梦,乃是身边小人颇多之征兆,与他人间纠葛更甚者,生活不利,郁结于心,发之于梦,切莫徒添口舌是非之烦恼。春天梦之吉利,夏天梦之不吉

    • 王丽梅《合阳记》散文鉴赏

      1 在晋陕大峡谷的黄河西岸,渭北高原东部的合阳注定是个藏经入典之地。 合阳,古称莘地,在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的过渡带。晋、魏时期,是西河之地,始称合阳城。秦时属塞国,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将秦腹地划分为塞

    •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相当于“而且”,“又”。  2、表示递进关系

    • 《眼儿媚·咏红姑娘》赏析

        纳兰之心,细致到微小的野果亦能勾起忧虑重重。《元故宫记》中有对红姑娘描述道: “金殿前有野果,名红姑娘,外垂绛囊,中空有子,如丹珠,味酸甜可食,盈盈绕砌,与翠草同芳,亦自可爱。”西风瑟瑟惹得些微寒

    • 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赏析

      李白在长安期间,曾应玄宗的要求,写了三首《清平调》,是李白在长安期间,所创作流传最广、知名度最高的诗作之一。">

    • 精选6篇经典的谚语故事 希望大家能喜欢

      谚语是语言的一部分,是在语言的民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形式相对固定的一种俗语。谚语故事可以对一种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做出解释,并表达一定的情感、理智,它是人民群众积累和生活经验在语言中的体现。能让小朋友在轻

    • 四个处方教你轻松背文言文

      四个处方教你轻松背文言文   同学们在学习语文的会发现,中学教材中文言文篇幅较多,明珠璀璨,字字瑰丽。可一说到背诵,不少同学就开始“头痛发晕”,即使勉强背会,过上一段时间,也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