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之未尝形色》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受之未尝形色
【原典】
韩魏公因谕①君子小人之际②,皆应以诚待之。但③知其小人,则浅与之接耳。凡人之于小人欺己处,觉必露其明以破之,公独不然。明足以照小人之欺,然每受之,未尝形色④也。
【注释】
①谕:告诉,使人知道。②君子小人之际:与君子小人交往的时候。③但:只要。④形色:表现在脸色。
【译文】
韩琦说,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应当以诚相待。只要知道他是小人,与他交往浅一点就行了。一般人遇到小人欺负自己的时候,只要察觉到了就一定会揭穿他,而韩琦却不是这样。他的贤明足可以认清小人的欺人行为,但是他每每遇到小人的欺负,都接受下来,从来不在脸上表现出不满的情绪。
【延伸阅读】
古语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谓只要有足够的诚意,他人就一定会受到感化,坏人会变得不坏,好人会变得更好。古代也有很多类似的故事,著名的如孟姜女哭长城、感天动地窦娥冤等。持上述观念的人,大抵是孟子的“人性本善”的信徒。他们相信人本质上是好的,而社会上之所以存在那么多坏人,不是因为本质上有问题,而实在是他们的善心被蒙蔽了,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回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求“放心”。韩琦大体也是信奉这样的理论,所以他主张对所有的人都要以诚相待。当然这种“诚”是出于相信“人性本善”的友好,与不自欺的慎独之“诚”不同,因为后者要求无差别的一致。然而身处复杂的社会,与诸色的人相处,要做到一视同仁,的确很难,似乎也不现实。
事实上,就韩琦来说,他也没有完全贯彻。在他的眼中,小人和君子界限是泾渭分明的,应对君子和小人的态度也是判然清晰的。俗语有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虽然描述的是两种人的交往特点,但也说明了君子一贯淡然的交际习惯,其中当然包括对待小人。但是韩琦与小人交往要浅的戒律,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交往的是君子的话,则不妨深入些。因为前者可以减少麻烦,而后者却能增加好处。两相比较,韩琦对待小人实在算不得“诚”,他的处世态度中,有着明显的功利的考量。他甚至还没有如邵雍那样,将小人视为君子的砥砺之器,而是首先采用回避的态度,回避不及才坦然承受之,他较之凡众胜出的也仅在于他的忍耐力,至于如孔子所谓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的境界,则似乎还有不少距离。
-
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寸心无疑事,所向非徒然。晚节觉此疏,猎精草太玄。空名束壮士,薄俗弃高贤。中回圣明顾,挥翰凌云烟。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还家守清真,孤洁励秋蝉。炼丹费火
-
·男子梦见塔——你定能高升。·女人梦见塔——丈夫会身体强壮,寿比南山。·未婚男子梦见塔——未婚妻是一位靡颜腻理,身体健康,品行端正的姑娘。·少女梦见金字塔——可能会嫁给有名望的家族。·受指控的
-
夏本纪与九州考文言文 【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载了九州,即“冀州、沇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根据这些记载和邰地理,完全可以断定这九个
-
方孝孺的文言文试题 溪渔子,金陵江宁人。少脱略不拘,与群儿嬉邀,辄处其上,而什伍部署之,令之曰“之左”,则趋之左;曰“之右”,则折而右,无敢过视者。溪渔之父素长者,常禁切之。纳
-
项鸿祚被人称为“别有怀抱者”,其词往往一波三折,“辞婉而情伤”。此词上片先写杏放燕飞,春光大好,继以“偏是”转至“风凄雨凉”;下片写柳飘桃小,独自思量,继以“刚待”折入“箫声过墙”;委婉曲折,乍断
-
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赏析: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
-
往者,长洲韩公为吏部[1],听事而归,喟然叹。余问曰:“公何叹?”公曰:“昔有医者,与吾故且狎[2],吾叩焉,曰:‘人皆谓子之医能杀人,何也?’曰:‘非吾之医能杀人也,而吾不能不使之罢而死也[3]。吾
-
吾彦,字士则,吴郡吴人也。出自寒微,有文武才干。身长八尺,手格猛兽,旅力绝群。仕吴为通江吏。时将军薛珝杖节南征,军容甚盛,彦观之,慨然而叹。有善相者刘札谓之曰:“以君之相,后
-
“唐人选唐诗”传流、散佚考 唐人选唐诗,学术价值极高,历来为学人所重视。它们既可以提供校勘、辑佚的原始资料,又可以为考订诗作真伪、甄辨诗作撰人提供明证,更可以从中窥见唐人论诗的
-
昔吾友未生、北固在京师[2],数言白云、浮渡之胜[3],相期筑室课耕于此。康熙己丑[4],余至浮山,二君子犹未归,独与宗六上人游[5].每天气澄清,步山下,岩影倒入方池;及月初出,坐华严寺门庑,望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