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修订第二版)
【3006】论中华民族(修订第二版)
(高凯军著,文物出版社,30万字,2012年2月第2版,60元)
△本书从地域特点和长城的兴废看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共分九个部分:①导言:地域特点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趋势;②影响华夏族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③从秦、汉的统一和政策、措施看华夏族向汉族的发展;④中华各族互补依存关系形成的自然条件和主要表现形式;⑤先秦两汉时期华夏——汉族的心理和实体防线;⑥长城的废弃与早期中华民族的形成;⑦契丹、女真、蒙古的入主中原和中华民族的发展;⑧长城的突破与外国列强的入侵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⑨结论: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未来。
○秦朝的统一,实现并证实了大一统观念的正确性。因为统一以后,对内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割据、战乱的局面,使人民得以安定地生产和生活;对外,得以集中全国之力共同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修筑了万里长城,有效地保护了华夏农耕文明,为华夏族向汉族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直至今日,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仍然是中华民族共同维护的至高无上的原则。
○云贵高原地貌崎岖,交通不便,民族构成也因而更加复杂,不易受外界影响,但在汉武帝开通西南夷以来,在两汉王朝统治下的郡县政区、人口和族群结构、经济形态和文化习俗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秦朝在统一文字的同时,也曾试图以“焚书坑儒”的残暴方式来统一思想,建立“以吏为师”的官僚文化。
○西南少数民族构成比较复杂,性格上倾向于静;而北方少数民族由于居地如东北平原、蒙新高原比较广阔和相对平坦,便于各部落的交流与融合,所以民族构成比较简单,加上渔猎采集和游牧经济的流动性,使他们的民族性格倾向于动。
○人作为一种高级的恒温生命体,寻求适宜的气候环境是人类的本能。对于抵御气候能力差的古人来说,过冷和过热都可能引发人类的迁徙。近五千年来从湿热走向干冷的气候波动导致北方少数民族由北而南的回迁是合乎自然规律的。四个寒冷期。
○隋炀帝杨广和唐高祖李渊都是汉族与鲜卑族的混血儿。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也是汉化了的鲜卑人。
○汉族和少数民族历经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到隋唐时期正式形成了早期的中华民族,尽管那时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概念,但“中华”一词所指已经涵盖了现代民族概念所具有的如经济生活方式、语言、文化和主、客观方面的民族认同等基本要素。
○先进影响落后,多数影响少数,也就是“先名效应”的作用。
○中华民族的发展经历了华夏——汉族——中华——中华民族的几个重要阶段。
从先秦时期的华夏到秦汉时期的汉族,再到唐代的中华,最后历经五代辽金元清和近代,发展壮大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
(2017年2月22日阅毕)
-
王旦字子明,大名莘人。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数月,为翰林学士兼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驳司。帝尝示二府《喜雨诗》,旦袖归曰:“上诗有一字误写,莫进入改却否?”王钦若曰:&ldq
-
晏几道在《临江仙》的开头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是以“帘幕低垂”的阴暗景色来衬托“去年春恨却来时”的阴暗心情的。卢祖皋这首《江城子》的开头写“画楼帘幕卷新晴”,则是以“新晴”的明朗景色来
-
李崧,深州饶阳人也。崧幼聪敏,能文章,为镇州参军。唐魏王继岌为兴圣宫使,领镇州节度使。继岌与郭崇韬伐蜀,以崧掌书记。继岌已破蜀,刘皇后聪谗者言,阴遣人之蜀,教继岌杀崇韬,人情不安
-
文言文的赏析 【原文】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①,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
-
送孟东野序送孟东野序 【原文】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237]之;其趋也,或梗[238]之;其沸也,或炙[239]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
-
语义说明:迎合他人的爱好。 使用类别:用在「谄媚讨好」、「迎合他人」的表述上。 投其所好造句:01如果想要制服对方,我们可以先投其所好,再窥其弱点。 02他费尽心机,用投其所好的办法取得了长官的宠信,
-
小升初易考文言文:常羊学射 小升初易考文言文:常羊学射 【原文】 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学习永不满足,耐心地教导而不倦担 [出典]《论语》 注: 1、【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
铁杵磨针(tiěchǔmoacute;zhēn)是一个成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是褒义词,可做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出自何艺浩之手,明朝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刘氏斋尼》》
-
春天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是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描写春天的对联,奉献给你,愿你春天万物复苏。 黄莺鸣脆柳,紫燕剪春风。 春风吹绿千枝柳,时雨催红万树花。 春日春风春相伴;新年新景新情缘。 喜看三春花千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