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 学习永不满足,耐心地教导而不倦怠。
[出典] 《论语》
注:
1、【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2、〔注释〕
① 识(zhì):牢记,记住。
② 厌:通“餍”。本义是饱食。引申为满足,厌烦。
3、【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孔子说:“默默地牢记知识,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倦。对于我来说,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
4、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静下心来默默坚持的过程,所以要想学习好的第一步是自己要能静下心来。有的人学习,越学越有兴趣;可是有的人学习,越学越感到厌倦。这是为什么?其实原因很简单,只要真正能静下心来学得进去的人,都不会感到厌倦,反而会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所以要做到学而不厌的关键,还是要培养起自己学习的兴趣。比如打麻将,有些人一上桌子可以连续打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如果一个人的学习兴趣也能浓厚到像对待麻将的喜好一样,还有什么东西会学不好呢?
“诲人不倦”,是指我们在指导别人的时候不感到疲倦,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同样离不开一个兴趣。两个喜欢打麻将的人,不管他们学问高低,只要谈起麻将来,总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从来不会感到厌倦。当然,要做到诲人不倦的另一个要点就是要有爱心和耐心。
5、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虽然被人推崇至今,可以一直以来,学而不厌者少,诲人不倦者多。能够学而不厌的人未必就值得称赞,还要看他学的是什么,学成以后是否对自己、对社会有用;对于那些违背史实的历史,不是知识的政治,高尚离谱的道德教条,正常的人是不会学而不厌者的。能够诲人不倦的人多数都十分令人讨厌,晚辈都逆反诲人不倦的长辈,下级都厌烦诲人不倦的领导,人们普遍反感的就是那些诲人不倦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即便是老师,如果喋喋不休、诲人不倦,学生们也大都不喜欢。
6、“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孔子在历史上成为一个大教育家的两个最基本的优点和特点。
7、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子十分谦虚,于是虚心地说:“对我而言,又做到了哪一样呢?”
8、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看出这两句话有因果的关系。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卖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觉到疲倦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陶行知文集》第817页
9、学而不厌:就是教师要努力学习,而且永不满足,这不仅是志存高远,虚怀若谷的品质,而且是积极进取、永不停步的情怀,更是教师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诲人不倦:就是教师要忠诚于教育事业,不知疲倦,这是对教师崇高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教师应当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不动摇自己的事业信念,更应当永远兢兢业业,追求最好的教育效果。
-
从南开大学获悉,该校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与中国古典文学名家缪钺十年合作撰述的《灵谿词说正续编》近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灵谿词说正续编》完整再现了《灵谿词说》这部词学
-
【拼音】目瞪口呆(mugrave;degrave;ngkǒudāi) 【解释】:目瞪(degrave;ng):睁大眼睛直视;口呆:嘴里说不出话来。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用法】:联合式;作谓
-
热播剧《武媚娘传奇》的“袒胸”与“切胸”引来吐槽无数,更引起人们对于唐代服饰应该是什么样的争议。其实,时尚流行从古至今的规律都是年年岁岁时有翻新,武则天一生所经历的时尚,与影视
-
归依法,法法不思议。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了法更无疑。
-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
咏柳 作者: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晚春 作者: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
-
寒食陆浑别业 唐宋之问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
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才之用,国之栋梁也。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 6
-
《老残游记》,清末中篇小说,是刘鹗(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的代表作,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清官中的酷吏)误国,清官
-
曹植(汉魏之际文学家):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