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屋:沙皇统治时期的西伯利亚流放制度
【4480】死屋:沙皇统治时期的西伯利亚流放制度
(〔英〕丹尼尔·比尔著,孔俐颖译,四川文艺出版社,37万字,2019年6月第1版,88元)
14部分:流放制度的起源;界标;折断的剑;涅尔琴斯克的矿山;民主共和国;西伯利亚人;刑罚堡;“以自由的名义!”库库什金将军的军队;萨哈林岛;鞭打;“失败者要倒霉了!”收缩的大陆;严峻的考验。
19世纪60年代,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根据自己流放西伯利亚的经历,写作并发表了纪实小说《死屋手记》。这本书名即取自这部震撼人心的小说。
西伯利亚的地理条件令其长期充当着沙皇俄国的流放地。普通刑事犯与政治犯、被社区抛弃的普通人、追随丈夫和父亲的妇女和儿童,来到了这片广阔的荒原,他们或被监禁,或定居流放地,或造福当地居民,或挣扎着生存,或大胆越狱,或反抗监狱暴政,或积聚着革命力量。但是随着各种移居者将它开发得日益繁荣,西伯利亚的惩罚功能在日渐减损。西伯利亚兼具惩罚与殖民两个功能,但这两个相斥的功能一直在从内部拆解着流放制度。
这本书为人们呈现了西伯利亚流放制度的残酷性及其囚犯悲剧性又鼓舞人心的命运。
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记》(1862年):这里才是自己特殊的、无比丑恶的世界;这里有自己特殊的规章制度,自己的服装,自己的风尚和习惯,以及毫无生气的死屋,这样的生活是别处所没有的,人也是很特别的人。我要描写的就是这特殊的一角。
1787到1868年,这80年间英国人运送了约16万名罪犯到澳大利亚;从1860年到1900年,法国向其海外殖民地流放了约5500名罪犯。与之相比,在1801至1917年,超过100万名沙皇臣民被放逐到西伯利亚。
16世纪后期,西伯利亚人口约23万原住民,使用不少于120种语言。
监狱生活当中充斥着暴力。
西西伯利亚与东西伯利亚。
在19世纪,翻过乌拉尔山前往流放地的囚犯队伍,都会路过一根高3.5米的普通柱子。柱子由砖砌成,表面涂石灰。它矗立在圣彼得堡以东约2500千米处的林间空地上,一侧刻着彼尔姆省的省徽和“欧洲”的字样,另一侧刻着托博尔斯克省的省徽和“亚洲”的字样。界标。
西伯利亚被称为“没有屋顶的大监狱”。
-
开元十二年(724)秋,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发清溪”、“下渝州”,胸怀四方之志,离开蜀中,直奔长江中下游的楚地漫游,在渡荆门之际,写下此诗。"> 《临江仙·风水洞作》赏析
上片着重写风水洞中清美的境界。开头两句紧扣题目中“风水”二字落笔,以议论领起全词:“四大从来都遍满,此间风水何疑!”这是用佛家的眼光观照自然,是对“风水洞”之所以得名的一种诠释。毫无疑问,这是词人
-
水仙子·别怀 张可久 飞花和雨送兰舟,细柳垂烟掩画楼, 啼痕带酒淹罗袖,换金杯劳玉手。 大江流不尽诗愁。 象牙床上,鲛绡枕头,梦到并州。 张可久:1280-134
-
语文文言文练习 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 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
-
涸辙之鲋的文言文阅读练习 涸辙之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
-
史记·管晏列传 司马迁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
-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译文]不担心归顺的人少,只怕人们的财富不均;不怕老百姓贫穷,就怕他们的生活得不到安定。 [出典]《论语季氏》 注: 1.孔子的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
-
文言文基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所守或匪亲 2、径须沽取对君酌 3、耶娘妻子走相送 4、禾生陇亩无东西 二、古今异义 1、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2
-
管仲不谢私恩 管仲束缚①,自鲁之齐,道②而 饥渴,过绮乌③封人④而乞食。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⑤:“适⑥幸及齐不死,而用齐⑦,将何以报我⑧?”曰:&ldqu
-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冰雪林中著此身”,就色而言,以“冰雪”形“此身”之“白”也;就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