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古从军行》古诗词鉴赏
作者: 崔承枢
【原诗】:
白日登山望烽火(2),黄昏饮马傍交河(3)。
行人刁斗风沙暗(4),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5),应将性命逐轻车(6)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7)
【原诗作者】:李颀
【导读入境】:
那些戍守在边塞的征人,白天他们要登上高山观望烽火,监视边警。黄昏,又要到交河边上去饮马。天一黑下来,经常是阴风惨淡,风沙弥漫。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响起。你听!忽而又从哪里传来琵琶之曲?幽怨緾绵,如泣如诉。啊!原来弹奏的是汉朝远嫁乌孙王的刘细君所吟唱的“乌孙公主歌”啊!她的思乡哀怨与愁苦引起出征将士强烈的共鸣。军营所在无城郭可依托,孤孤零零。举目四望乌云密布,雨雪纷纷,与大漠相连接。胡雁都发出阵阵哀鸣,胡人都因难以忍受这种生活而落泪。而我们呢?从万里中原来到此地的我们呢?快快结束这种战争吧!可是听说玉门仍被朝廷阻断。何处是归路?何时是归期?还要跟着将军卖命啊!年年岁岁有多少战士的尸骨埋在荒郊野外?有谁知道自己不是这样的结局呢?然而牺牲的结果是什么呢?所换的只不过是区区的葡萄移种到汉家朝廷而已。
【赏析】:
这是一首以战争为题材的边塞诗。战争,就当时来说,情况错综复杂。诗人的视角也是多方面的。这首诗,诗人对穷兵黩武的战争持反对态度,因此通篇情调苍凉,然而在苍凉中又潜有一种沉郁慷慨之气,读后使人伤感,但更能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边地生活和环境,表达了自己对戍边战士的同情及对当代帝王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为草芥行径的谴责。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插入乌孙公主的琵琶幽怨声,更增加了悲凉气氛。次写战地的荒旷萧条,诗人别出心裁以“胡雁哀鸣”和“胡人的眼泪”写边塞生活的艰苦。再写打开通向西域的道路,年年牺牲许多生命,而所得只不过是葡萄之类而已。写环境,写景物,写生活,交织成浓郁的哀感气氛,景物生情,情在景中。结尾四句抒写胸臆。感慨极深而又措词婉转,“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实为画龙点睛之笔。不仅含蓄凝炼,而且有极强的讽刺力。全诗炼句极精,情思流转,情理浑成,层层推进,感人至深。
【思考题】:
有人评价这首诗说:“虽情调苍凉,但仍潜有沉郁慷慨之气,哀感而不纤弱”,试作体悟分析。
-
《明史·海瑞传》节选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
语义说明:心口不一,虚应敷衍。 使用类别:用在「言语虚假」的表述上。 言不由衷造句:01他的话言不由衷,听起来真不舒服。 02我最讨厌这种假惺惺,言不由衷的人。 03当他自觉这话言不由衷时,脸不禁红了
-
《吕蒙为学》文言文翻译 《吕蒙为学》是初中语文课本中一记重要的文言文,学生要重点把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吕蒙为学》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吕蒙入吴,
-
文言文《召公谏厉王弭谤》鉴赏 《召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上篇,文章简洁分明,逻辑清晰,是《国语》名篇。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文言文《召公谏厉王弭谤》鉴赏,欢迎大家阅读!
-
谲判文言文翻译 谲判是指做了好事反遭诬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谲判的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的阅读学习。 谲判文言文翻译 原文 乾隆间,苏州乐桥有李姓子。
-
答 李 浣韦应物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楚俗饶词客,何人最往还?韦应物(约737—约791),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天宝十载( "> 梦见下班
梦见下班,五行主木,事业中有贵人相助,凡事与他人间真诚相处,财运旺盛,求财颇多,与他人间荣辱与共者,更可有所好运,春天梦之吉利,夏天梦之不吉利。
-
无花的蔷薇一又是Schopenhauer先生的话:“无刺的蔷薇是没有的,然而没有蔷薇的刺却很多。”题目改变了一点,较为好看了。“无花的蔷薇”也还是爱好看。二去年,不知怎的这位本华尔先生忽然合于我们国度
-
稻草象征着生活幸福,延年益寿。女人梦见稻草,会过上富裕的生活。
-
这首词写出了谪居中的苏东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生活理想和精神追求,表现出他的独特性格。历史上的成功之作,无不体现作者的鲜明个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