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学《背义之忍第八十三》译文与赏析
背义之忍第八十三
背义之忍第八十三
古之义士,虽死不避。栾布哭彭,郭亮丧孝。
王修葬谭,操嘉其义。晦送杨凭,擢为御史。此其用心,纯乎天理。
后之薄俗奔走利欲,利在友则卖友,利在国则卖国。回视古人,有何面目?赵岐之遇孙嵩,张俭之逢李笃,非亲非旧,情同骨肉,坚守大义,甘婴重戮。噫,可不忍欤!
【译文】
古代的义士,即使面临死亡也毫无惧色,不会躲避。西汉人栾布祭祀有恩于己的彭越,东汉李固的弟子郭亮哭悼李固,二位都是这样的义士,不畏强权和死亡。
东汉时的王修因受过袁绍之子袁谭的恩惠,在袁谭被曹操杀死之后,向曹操请求埋葬袁谭,曹操欣赏他的忠义之气。唐代的徐晦因受过杨凭的提拔之恩,在杨凭被贬谪时,仗义送别杨凭,被提升为御史。二人都是知恩图报的人,他们的仗义用心合乎天理,因此都得到了好的结局。
后来世风恶化,人们都把礼义之俗看得很淡,为了利益和私欲而奔忙,朋友那儿有利可图就出卖朋友,国家那儿有利可图就出卖国家。回头看看古代的那些义士,这些只为谋取私利的人有什么脸面存活于世上?东汉赵岐因躲避宦官唐衡的迫害而隐姓埋名、四方逃难,后被孙嵩收留;东汉张俭因躲避中常侍侯览的迫害而逃亡在外,李笃冒着生命危险把张俭送到了塞外。孙嵩和赵岐,李笃和张俭,他们非亲非故,却能情同手足,坚守正义,冒着毁掉自己家庭的危险来收留、容纳对方!啊!知恩图报、行侠仗义是每个有道德的君子所应具备的品格,人们怎能容忍自己心中有背信弃义的念头呢!
【评析】
道义对个人及整个社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要想成就丰功伟业,光有超凡的智慧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要信守道义。如果总是背信弃义,就无法获得别人的拥护和认可,这样想成事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说面对利益的诱惑时,还是忍住背信弃义的心吧!
-
中秋诗句“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中秋月》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
-
故古人诗词中的捣衣一般都在秋天的月夜。古诗词中常以捣衣为题,表现闺妇思念征夫之情。本词在捣衣这个传统题材中,以常语常景,写出了深情深意,成为捣衣词的佳作。"> 《吉日》原文与鉴赏
作者: 韩文奇 【本书体例】 "> “刘杳,字士深,平原人也”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刘杳,字士深,平原人也。祖乘民,宋冀州刺史。父闻慰齐东阳太守,有清绩,在《齐书·良政传》。杳年数岁,征士明僧绍见之,抚而言曰:“此儿实千里之驹。”十三,丁父忧,每哭
-
说来韩翃也是好出身。他的祖父就是被李白称为“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荆州刺史韩朝宗,那是韩翃出生前后的事。后来韩朝宗官至 "> 它组词|它的组词
【它日】:将来某一天 【它人】:别人 【它年】:将来的某一年。 【别无它法】:没有别的办法。 【它山之石】:喻借助外力,改正自己的缺点 【橐它】:出处典故《史记·大宛列传》:“牛
-
《晋书·卢志传》“卢志字子道,初辟公府掾”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卢志字子道,初辟公府掾、尚书郎,出为邺令。成都王(司马)颖之镇邺也,爱其才量,委以心膂遂为谋主。齐王(司马)冏起义,遣使告颖。颖前锋都督赵骧为(司马)伦所败,士众震骇,议者多欲还保朝歌。
-
这首词写春日闺情。首句写景,‘暖日”点时令,风和日暖,晴窗映碧,已见春深。着一“闲”字,便觉有情。“闲”,指闲散。只有在窗前有人的情况下,才会有闲散之感。这里的闲窗是说思妇看到窗外的残春光景,由于
-
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身心无累久轻安。况有清池凉馆。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兰膏元自少陵残。好处金章不换。
-
张本,字致中,东阿人。永乐四年召为工部左侍郎。坐事免官,冠带办事。明年五月复官。寻以奏牍书衔误左为右,为给事中所劾。帝命改授本部右侍郎而宥其罪。七年,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