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翻译与解读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16 23:04:41阅读:751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翻译与解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01。故有无相生02,难易相成03,长短相形04,高下相倾05,声音相和06,前后相随07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08。万物作而不治09,生而不有10,为而不恃11,功成而不居12。夫惟不居,是以不去13

今 译

天下人皆知美之为美,就产生了丑;皆知善之为善,就出现了不善。物之有与无是相对而产生,难与易是比较而形成,长与短是相比而成,高与下有明显倾向,音与声合拍相和,前与后紧跟相随。因此圣人做事,皆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不施言教,潜移默化。万物兴作,不妄治理;生长万物,不占为私有;有所作为,不自恃其能;业有成就,不自居其功。只有不居功自傲,将能永保功名。

评 议

本章先从“相对论”说起,主旨是在阐述“功而不居”的人生哲学。前八句为“相对论”,后八句是讲治国之道。前八句是为后八句所作的铺垫。老子认为美与丑、善与不善、有与无、难与易、前与后等,皆相对而生,相辅相成。这也可以叫做对立统一规律。

老子的“相对论”,其中蕴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所以,老子大力赞扬道家圣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的精神。老子说“夫惟不居,是以不去”!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处世哲学。本章中老子所谓“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治”,是宣扬道家思想的套话,并非本章的主导思想。高亨先生忽视了本章的主导思想,因此得出并不能令人信服的结论。他说老子:“他把这个规律用到政治上,则有为与无为,有教与无教,有私与无私,都是矛盾对立的,也是对立统一的。得出的结论是无为而无不为,无教而无不教,无私则成其私。这就走入唯心主义泥坑了。”(《老子注译》)高亨先生的此等分析,显然有失于偏颇。

应当看到,老子宣扬的“无为而治”,也并不是完全消极的“无为而治”。老子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柔克刚”、“治人事天莫若啬”、“治大国若烹小鲜”等等治国主张,都表现了积极奋进的思想,并不消极。

对本章所蕴含的积极人生哲学,宋代的林希逸和当代的陈鼓应先生的评析,都颇有见地,对读者研究本章颇有裨益。林希逸曰:

此章即有“有而不居”之意。有美则有恶,有善则有不善。美而不知其美,善而不知其善,则无恶无不善矣。盖天下之事,有有则有无,有难则有易,有长则有短,有高则有下,有声则有音,有前则有后。“相生”、“相成”以下六句,皆喻上面美恶、善不善之意。故圣人以无为而为,以不言而言,何尝以空寂为事,何尝以多事为畏,但成功而不居耳。如天地之生万物,千变万化,相寻不已,何尝辞其劳?万物之生,而天地何尝以为有?如为春为夏为生为杀,造化何尝恃之以为能?故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其意只在于“功成而不居”,故以“万物作焉而不辞”三句发明之。作,犹《易》曰“坤作成物”也。此即“舜禹有天下而不与”之意。自古圣人皆然,何特老子。但老子说得太刻苦,所以近于异端。“夫惟不居,是以不去”,言其有者不能有,而无其有者能有之,此八字最有味。《书》曰:“有其善,丧厥善。”便是此意。(《老子鬳斋口义》)

陈鼓应先生说:

在一个社会生活上,老子要人发挥创造的动力,而不可伸展占有的冲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正是这个意思。“生”、“为”、“成功”,正是要人去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生”和“为”即是顺着自然的状况去发挥人类的努力。然而人类所得的成果,却不必擅据为己有。“不有”、“不恃”、“不居”,即是要消解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占有欲,因而老子极力阐扬“有而不居”的精神。(《老子注译及评介》)

注释



01 斯:即也。恶:丑也。已:同“矣”。河上公本、王弼本作“已”。宋代苏辙《道德真经注》作“矣”。古代“已”与“矣”通用。两句:谓天下人皆知美为美,就出现了丑;皆知善之为善,就产生了不善。吴澄曰:“美恶、善不善之名,相因而有。以有恶,故有美;以有不善,故有善。”(《道德经真经吴澄注》)按即是说美恶相生、善与不善相生。

02 故:河上公本、王弼本有此“故”字,是。他本无“故”字,非是。句谓:有与无相对立而生。按:此句有与无的概念,与首章讲宇宙起源之有与无的概念不同,是指现实存在物之有与无。

03 “难易”句:谓难与易,是相对比而形成。

04 形:楚简本、河上公本作“形”,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作“刑”。形与刑,为同音假借,古代多用此法。王弼本作“较”,误。句谓:长与短,是相对比较而成。

05 倾:倾向。楚简本、帛书甲乙本作“盈”,河上公本、王弼本作“倾”。盈与倾,古代二字通用。句谓:高与下有鲜明的倾向。

06 “音声”句:谓音与声之大小、强弱、清浊、长短,皆是相应和谐的。

07 “前后”句:前与后是相随的。吴澄曰:“物之有无、事之难易、形之长短、势之高下、音之辟翕、声之清浊、位之前后,两相对待,一有则俱有,一无则俱无。美恶、善不善之相因,亦犹是也。”

08 是以:因此,为总结之词。圣人:指道家圣人。无为:谓顺应自然,不妄为造作。两句:谓圣人治国,顺应自然;不施教令,潜移默化。

09 万物作而不治:一本作“万物作焉而不辞”。楚简本、帛书甲乙本无“焉”字。河上公本、王弼本有“焉”字。辞:河上公本、王弼本有“辞”字。楚简本、帛书甲乙本作“始”,为“治”字之误。治:治理也。作“治”为胜。句谓:万物生长,不妄治理。

10 生而不有:谓生长而不占为私有。

11 为:作为。恃:楚简本、帛书甲乙本作“志”,误。今从河上公本、王弼本作“恃”。句谓:有所作为,不恃其能。

12 不居:不居功自傲。句谓:功业有成,不居功自傲。

13 夫:发语词。惟:惟有。不去:谓能保持。句谓:谦虚谨慎,不居功自傲,将能永保功名。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曾国藩《原才》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原才 曾国藩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平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①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

  • 祭祀中文言文学习

    祭祀中文言文学习   北郊 明堂 辟雍 灵臺 迎气 增祀 六宗 老子  是年初营北郊,明堂、辟雍、灵台未用事。迁吕太后于园。上簿太后尊号曰高皇后,当配地,郊高庙。语在《光武纪

  • 金字经·贯云石

    金字经 贯云石 蛾眉能自惜,别离泪似倾。 休唱lt;阳关gt;第四声。 情,夜深愁寐醒。 人孤零,萧萧月二更。 贯云石:1286-1324,原名小云石海涯,号酸齐,又号芦花道人,维

  • 《苏幕遮·怀旧》原文注释与赏析

    苏幕遮·怀旧①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②,追旅思③,夜夜除非,好梦留人 "> 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的特点与趋向分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的特点与趋向分析   一、测试材料选文范围拓宽,体裁和题材更加丰富多彩  文言文阅读一直选用人物传记类散文作为测试材料,从1994 年到2003 年,高考全国

  • 江淹《池上酬刘记室》应酬赠答之诗作

    此诗虽是为应酬而作,却不失为抒情写景的佳作。尤其是诗中的写景更为突出,景以情起,情随景移,通过写景来反映作者当时心境由“结忧”向“悦物”、“怀赏”的转变。"> 文言文谢弘微传节选题目

    文言文谢弘微传节选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恩,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

  • 孔子论人文言文翻译

    孔子论人文言文翻译   孔子论人的文言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特地带来的《孔子论管仲》的文言文翻译内容!  孔子论人文言文翻译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

  • 忽必烈对待宗教的政策,佛教因他的偏袒而明显受益

    元朝对一切宗教都很宽容,孛儿只斤.忽必烈在1279年一度恢复了成吉思汗关于屠杀牲畜的规定—一这一规定是与穆斯林习俗相违背的——和一度表现出极端反感《古兰经》所强加给穆斯林的那些对“异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