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曾国藩《原才》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08-30 02:02:54阅读:499
原才
曾国藩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平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
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转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弃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    )存之,则将惴惴(  )谨其心 (  )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注】①戢戢(jí):聚集、众多貌。②雠(chóu):应答,响应。③翻:反而。④一命:命,官阶。周代时官阶从一命到九命,一命为最低级别。后泛指官职低微。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风民也皆以                       风:像风那样快的
B.而众人者势不能不昕命而蒸为习尚     蒸:兴起,含渐成之意
C.于是乎徒党蔚起                     蔚:聚集
D.而翻谢曰:“无才。”               谢:推辞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士大夫得吾说(  )存之,则将惴惴(  )谨其心(    )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
A.而  焉  于    B.者  焉 
C.而  乎  之    D.因  乎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B.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C.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D.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以庸弱与贤智相对照,以突显人才之难能可贵;又以“赴义”与“赴利”相映衬,反映了人才对普通民众的两极影响。从而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B.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改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这实在是自欺欺人。
C.培养造就人才和移风易俗并非只是身居高位的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士大夫都要担负起这一责任。
D.不管是主管国家政事的人还是士大夫们,只要采纳作者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几十年以后,都能收到成效。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2分)
(2)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4分)
(3)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4分)

参考答案
5.A  风:教育、感化
6.C
7.D 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8.D  解析:D项说法太绝对。 
9.(1)(如果)有一两位贤能又聪明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君”,意动用法,引申为尊崇、拥戴;“受”,接受、听从)
(2)众人所奔赴的,就是大势所趋向的,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趋”,“虽”,“逆”,宾语前置句)
(3)如果他的智慧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特别优异的人来栽培成材。(“移”、“拔”、“尤”、“材”)
 
参考译文:
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百姓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又聪明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聪明的人,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两个人的心倾向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二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一起追逐名利。众人所奔赴的,就是大势所趋向的,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了。”社会风尚对于个人思想的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都用仁义道德教化人民,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世道教化衰微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因此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那么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而渐渐形成习俗风尚。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回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
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贵显赫的地位,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行吗?不行的。
    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慧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如果他的智慧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然而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
    主宰国家行政的人如果采取我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大夫如果采取我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就会认真小心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稍有闪失,就会败坏风尚摧残人才。照这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裴潾,本河东闻喜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裴潾,本河东闻喜人。笃学,善隶书。以荫仕。元和初,累迁左补阙。于是两河用兵宪宗任宦人为馆驿使检稽出纳有曹进玉者尤恃恩倨甚使者过至加捽辱宰相李吉甫奏罢之会伐蔡,复以中人领

  • 刘承干与南浔嘉业堂藏书楼研究

    刘承干与南浔嘉业堂藏书楼研究 兵燹能够荡灭藏书家的所有收藏,战火也能造就新的藏书家,近代大藏书家刘承干就是在辛亥革命的枪炮声中揭开其藏书业序幕的。他创建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的嘉业堂藏书楼与宁

  •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 谁被摸被碰却毫无怨言? 答案:麻将

    脑筋急转弯题目:谁被摸被碰却毫无怨言? 脑筋急转弯解析:麻将玩法的术语一般为:碰、吃、杠、胡等,搓麻将时一直摸着麻将那是在所难免的,它又不是人,怎会说出自己的怨言呢。

  • 1997-1999宋文研究综述

    1997-1999宋文研究综述 李强戴从喜方笑一 宋文与宋诗、宋词一样,标志着有宋一代文学创作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中,宋人独占其六,可见宋文地位之重要。可是,长期以来,宋文研

  • 杜甫《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全诗赏析

    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孤城返照红将敛,近市浮烟翠且重。多病独愁常阒寂,故人相见未从容。知君苦思缘诗瘦,大向交游万事慵。 作品赏析此当是上元二年往蜀州时作。《蜀志》:新津县甫二里有四安寺,

  • 《千金市骨》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

  • 爱莫能助造句七则

    语义说明:内心虽然同情,想要帮助却无能为力。 使用类别:用在「有心无力」的表述上。 爱莫能助造句:01不是我不愿帮忙,实在我自身难保,爱莫能助啊! 02碍于现有规定,你的要求我无法配合,爱莫能助了。

  • 清平乐·会昌

    清平乐·会昌 作者:毛泽东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 历史上那些喜欢女扮男装的人

    记载中最早好穿男服的女子是夏桀的宠妃末喜。末喜,不同记载或叫“穏嬉”、“末嬉”、“妹喜”、“未喜”。《晋书·五行志》说:“末喜冠男子之冠。”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