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大学全集《第七章·诚意》原文赏析与注解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16 23:04:03阅读:413

诚意

本章朱熹称之“传之六章,释诚意”。此章是古人讨论最多的一章。朱熹认为诚意是“自修之首”,“进德之基”。“意”是心里最初发出的念头,道德修养第一个念头就要真实,否则一伪百伪。真实念头自自然然,心安理得,很满足,很快乐。孟子曰:“至诚,未有不动者也。”做事有诚,不务空言。诚意就是不自欺,就是慎独。

所以君子要慎独。独有二义,一是独处,无人看你,要谨慎自己行为。二是独知,你的念头,大庭广众之中,别人也不知道,而自己知道,这更需要谨慎。君子注重道德理想和动机的修养。在与别人相处时谨守诚笃,在独处时也谨守心灵的诚敬。内心诚挚,表现于外就是诚恳,“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正是《大学》提出了“慎独”这个概念,宋明以后思想家都讨论它,有的人还以它为学术宗旨。

在本章中,还第一次引用了曾子的话。曾子学术以孝与敬慎为宗,这大概是朱熹以此篇为曾子所作的理由之一。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①。如恶恶臭,如好好色②,此之谓自谦③。故君子必慎其独也④!

小人闲居为不善⑤,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⑥,掩其不善,而著其善⑦。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⑧,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⑨!”富润屋,德润身⑩,心广体胖⑪。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

所谓使意念真诚: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恶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色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的真实,这样才能使自己心满意足。所以,君子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独知的时候,也一定要戒慎。

小人在独处时为非作歹,做尽坏事,及至见到君子便遮遮掩掩,掩盖自己的邪恶行径,而显示其如何善良。殊不知,别人看自己,就像看见自己的心肺肝脏一样,掩盖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内心的真实总要表现到外面的,所以,君子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独知的时候,也一定要戒慎。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你,十只手指点着你,这是多么可怕啊!”财富能润饰房屋,道德却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而身体自然安适舒泰。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注释】

①诚其意者:使意念真实无妄。毋:不要。

②恶(wù)恶(è)臭(xiù):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好(hào)好(hǎ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

③谦:通“慊(qiè)”,满足,惬意。

④慎其独:一个人独处独知时也谨慎、不苟。

⑤闲居:即独处。

⑥厌然:掩藏、躲闪的样子。

⑦掩:遮盖。著:显示。

⑧中:指内心。

⑨严:畏惧,可怕。

⑩润屋:修饰房屋。润身:修养自身。

⑪心广体胖(pán):心胸宽广,身体安适舒泰。朱熹注:“胖,安舒也。”

【人物简介】

[曾子]曾子(前505~前435),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正宗传人。曾子师从孔子十余年,是孔子晚期弟子之一。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在修身和躬行孝道上颇有建树。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后世尊曾子为宗圣,与复圣颜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并称“孔门四圣”。

【历代论引】

朱子说:“立志自我修养品德的人,知道做好事而远离恶行,会诚实地致力去做,严禁自欺。他憎恶恶行就如讨厌臭味,崇尚好的行为就像喜爱美色一样,都是发自内心,以求自己的快意与满足,而不是随便做给外人看的。是不是真正行善去恶,只有自己内心最清楚,别人总有不知道的地方。因此,即使在别人不知道的地方,也应该谨慎自律,不能放纵和懈怠。”

朱子说:“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揜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揜其恶而卒不可揜,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

朱子曰:“虽幽独之中,而其善恶之不可揜如此。可畏之甚也。”又曰:“富则能润屋矣,德则能润身矣。故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德之润身者然也。盖善之实于中而形于外者如此。”

智慧运用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典句札记】

此段话说了两个意思:一,做一个诚实的人;二,君子谨慎对待离群独居的生活。这两个意思其实可以归结成为:“怎么样做一个诚实的人?”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君子谨慎对待离群独居的生活”。

“慎独”是品德修养的重要部分。独处静室,他人不知,除了良知,没有第三只眼睛的注视。于是,就会有各种欲望滋生,有各种诱惑萌动。在这个时候,一些平素在别人的注视下不便做的事便有可能付诸行动,一些不可告人的想法就有可能萌生出来。这时,如果能够及时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反省,就是“慎独”的功夫。

独自静处,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体现的是一个人真正的道德品性。每个人都有独处的时候,这时往往由于寂寞,思想便活跃起来,总要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从而会流露出人性的真实的一面,而那些平素里被理智剔除的欲念也会偷偷地跑出来,引诱着不甘孤寂的心灵去流浪去沉沦。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前贤才对我们谆谆告诫说:“君子必慎其独也!”

然而,要真正做到“慎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是因为“独”,便会放任自己,从而导致很多的不“慎”。既然没有人看见,就会有侥幸之心,做了什么别人也不会知道,那么就自我放纵。于是在一次次的不“慎”中,道德在滑坡,心灵被玷污,人格被扭曲,人性中丑陋的一面在扩大……这是多么危险的自我流放啊,能不“慎”吗?世间的诱惑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总是在人们孤独的时候来临,敲扣着不甘寂寞的心。那些自我沦落的灵魂不正是由于没有经受住潜在的诱惑吗?

其实,“慎独”并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在不为别人看见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自己赤裸裸的灵魂。而此时也正是我们修养道德品性的最佳时机。只有通过“慎独”的不断修炼,我们才能获得真正高尚的道德修养。

独处静思,读书习字、听听音乐,放飞自己的思绪,荡涤自己的灵魂,享受宁静,感悟阳光,难道不是一种美好的乐趣吗?

史例解读

君子必慎其独

刘恺,字伯豫。东汉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刘邦后裔。当袭父爵,让给其弟刘宪,遁逃避封。执政官奏请收回刘恺封国,章帝嘉赏刘恺的义行,特意优待宽容,诏许等待,但是刘恺始终没有回来。多年后,执政官又提起此事。侍中贾逵上书曰:“孔子曾说: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有关部门不能体恤刘恺礼让向善的本意,只是简单地比照惯常的法则处理此事,这恐怕不能成全其礼让的善心,也不利于树立良好的风气,更无助于形成宽容仁厚的教化。”和帝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诏谕:“故居巢侯刘般嗣子恺,当袭父般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宪,遁亡七年,所守弥固。盖王法崇善,成人之美。其听宪嗣爵。”于是同意刘宪袭爵,并征召刘恺为郎。后迁待中。安帝时,官至太尉。

刘恺任司徒时,大将军邓骘权势熏天,征西校尉任尚是邓骘的亲信,因贪赃枉法被判罚充军。太尉马英、司空李郃等人畏惧邓骘的权势,为了讨好邓骘,擅自将任尚赃款赃物全部发还本人。当时他俩游说刘恺,被刘恺驳斥回绝。后来,此事暴露,朝廷重责马英、李郃二人,高度赞扬了刘恺的刚直。

安帝建光元年,清河相叔孙光因贪污罪受到惩处。同时,居延都尉范邠也因贪污触犯刑律。皇帝下令让三公廷尉讨论定罪。当时司徒杨震、司空陈褒、廷尉张皓都提出依旧例治罪,株连其家族及子女。刘恺当时任太尉,依据《春秋》大义,从人性出发,释发刑罚本义,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他说:“《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尚书》曰:‘上刑挟轻,下刑挟重。’如令使赃吏禁锢子孙,以轻从重,惧及善人,非先王详刑之意也。”(意思是说:褒扬善事功德时,应该延及其子孙后代;惩治坏事,清算罪行时,应该只追究到他本人为止,不应株连其子孙或亲属。之所以这样做,是尽力引导人养成好的行为。《尚书》说“上刑挟轻,下刑挟重”,就是说如果因为他们贪赃枉法而株连其子孙,恐怕会连累好人,这并不是先王制订刑律的本意吧。)

刘恺性好古,贵处士。论议宏正,辞气高雅,不阿附权贵而敢担道义。“推至诚以为行,行信于心而感于人。”入朝,在位者莫不仰其风行。

慎独让杀手不冷血

赵盾,春秋时晋国人,谥号“赵宣子”。赵盾性情劲直,疾恶如仇。

当时晋国的国君是晋灵公,晋灵公很荒淫,不行君道,以重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所以对时时处处都来劝谏他的赵盾很不耐烦,就起了歹念,雇了一个杀手去杀赵盾。当杀手到了赵宣子的家里的时候,才凌晨三点多,天都还没亮,赵宣子已经将官服穿得整整齐齐的等着上朝,然后坐在那里稍微闭目养神。杀手看到以后,觉得赵宣子完全没有人看到他的时候,都毕恭毕敬,忠爱着朝廷和国君,而国君却要杀了他。于是杀手想:假如我杀了他,我对不起国家,但是我又答应君王要来执行这个工作,我假如不杀他,我又失信,但是我杀了他,失义于天下人民;所以这个杀手自己就撞槐树自杀了。

不自谦难参禅

苏轼(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苏轼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两人又在一起打坐。

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

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

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

佛印听后默然不语,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听了直摇头,说道,“哥哥,你的境界太低,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试想一下,苏轼听了苏小妹的话语作何面色。作为一个大文豪,却不懂这个道理,见识不如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这就是不自谦的缘故,一个人不管你文学修养有多高,如果不自谦就会被人耻笑。

朱熹求学

朱熹(1130-1200)是南宋著名思想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构建。

朱熹八岁开始读书,非常聪明好学,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完一遍后,在书上写道:“不能这样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十四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从此朱熹的家境变得艰难起来,少年朱熹不得不投靠父亲的朋友门下生活。为了维持生计,他以教书为生,收入极其微薄,家里仍然是一贫如洗。尽管经常揭不开锅,但他以苦为乐。

朱熹的父亲的朋友大多是有学问的人,家里藏书很多,朱熹由此得到了充分的读书机会,凡是书房里有书,他见一卷读一卷。他颖异超人,才华横溢,被乡里称为“神童”。

朱熹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考取进士,但是他仍然感到自己的学识不足,决心拜访当时最有学问的一位大师李侗。朱熹去同安县任主簿的时候曾经拜见过李侗,朱熹很渴望得到这位老师的指导。现在想拜他为师,他深知李侗不会轻易地接受学生。为了求学深造,几天来朱熹吃不好,睡不好。最后,他想:只要诚心好学,李侗会收我为学生的。

于是,朱熹怀着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决心步行去见李侗。当时李侗在延平,朱熹在崇安,两地相隔几百里,山水阻隔。路途艰险,可是一心一意求学的朱熹顾不上这些了。他决心已下,一定要克服重重困难徒步前行,他觉得这样做能够表达自己的诚意。经过半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朱熹疲惫不堪的到了延平。

当天夜里,朱熹到了李侗的家。为了不打扰李侗,朱熹就在李侗的家门外打盹休息了。清晨,李侗散步,见在路边打盹的是曾经拜访过自己的朱熹。急忙问道:“朱进士,你从哪里来,怎么睡在这里?”朱熹见到李侗问自己,急忙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恭恭敬敬的躬身行了一个礼,说:“先生早晨好,我是从崇安来的。”李侗看到他风尘仆仆的样子吃惊地问道:“你难道是走来的吗,为什么没有坐轿骑马呢?”朱熹诚恳地答道:“我是专程来向老师学习的,怎么能够骑马坐轿呢?请收下我这愚鲁的学生吧!”朱熹的话,情真意切。“先别说什么,快到我家里去。”李侗把朱熹引进自己的家,让他洗漱就餐。

朱熹换了衣服,吃了饭,有了精神就和李侗先生谈论起佛学来了。李侗见朱熹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就严厉地批评说:“你谈的都是些空话,现实问题却懂的很少,这样求学不行啊!”说罢连连摇头不语。

朱熹一听这话,“扑通”一下,跪在李先生面前,说:“李老师,您说得对,从现在起,我就改掉夸夸其谈的毛病。收下我吧,收下我吧!”李侗见朱熹很诚恳又愿意改掉毛病,就收下了他。

从此,朱熹就在李侗的门下学习,起早贪黑地用功读书。实在太累了,就趴在书桌上打个盹,算是睡觉了。李侗见朱熹勤奋好学,有时候还有新的见解,就越来越喜欢他。还给他起了一个新的字,元晦,希望他成为一个外表不露,有道德内涵的人。

朱熹在李侗那里学了不少东西,后来终于成为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后世有人认为他是中华民族道德的集大成者。辛弃疾更是写下了“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二三人”的赞词。朱熹有《四书集注》、《名臣言行录》、《资治通鉴纲目》及《朱文公文集》等传世。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典句札记】

此段是在上面一段的基础上,用小人见了君子以后隐瞒自己私下里干坏事的行为——这种自欺的做法,继续讲为什么“君子慎其独”。

《礼记·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真正的道是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能离开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因此君子在没有人看见、听到的时候也要谨慎检点。即使在隐蔽之处、细微之事上,也要遵道而行,因为越是在隐微的地方,越能显出一个人的品性。君子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警惕有什么不妥切的言行而自己没有意识到,畏惧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意见而自己没有听到。没有不可以从隐蔽的地方看出一个人的,没有不可以从微小的事情上显露出一个人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也处处小心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道德的事。

历史上有很多生动的例证。东汉时,有“关西孔子”之称的杨震,以其“性公廉,不受私谒”著称,留下了“清廉诫四知”的典故。明代曹鼎在山东任泰和典吏时,曾押解一名绝色女贼,因来不及赶回县衙,共宿荒山野庙。入夜后,女贼频频以美色引诱曹鼎。曹鼎情急之下,用纸写下“曹鼎不可”贴在墙上,不为所动。

其实,不论是否有人注视,只要做了,就会有人知道,冥冥之中,自有神明在注视着,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也无论做出的是善举还是恶行,尽皆无所遁形。所以,我们能不慎重自律吗?何况,如果所做的是有违良知的事,我们自己也感到心虚,又岂能自安?

史例解读

谨慎行事,藏器于身

魏相(前?-前59),字弱翁。济阴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人。西汉著名大臣。年少学《易》,举贤良,以对策高第,先后任茂陵县令、扬州刺史、河南太守、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后官至丞相,封高平侯。魏相为人严毅,刚正不阿,与丙吉同心辅政,君臣互相信任,励精为治,人民安乐。史家称赞说:“高祖开基,萧、曹为冠;孝宣中兴,丙、魏有声”(《汉书·魏相丙吉传赞》)。

魏相治郡有方,深得民心。任茂陵令时,御史大夫桑弘羊的门客昌允御使,行不法之事。魏相辨明真伪,不畏权贵,将其收捕治罪,公开宣判后斩首示众。从此,茂陵大治。

魏相任扬州刺史时,对郡县官吏的考核非常严格,很多官吏被贬谪或黜退。魏相与丙吉关系密切。丙吉当时为光禄大夫,曾写信给魏相说:“朝廷很了解您的政绩和才能,正在考虑对您予以重用,希望您稍加注意,谨慎行事,藏器于身,不要引起非议,以等待时机。”魏相认为丙吉说得很对,改变了过去那种过于严格的做法。于是,两年后他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再次任河南太守。

魏相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抑治豪强,选贤任能,平反冤狱,并要求各地官吏节省费用,减轻赋税,奖励百姓垦荒种田,积粮解困。从此,汉朝的实力大大增强。

以“慎独”著称的国相

王杰,清代乾隆年间状元。曾经与和珅同朝为相,历任乾隆、嘉庆两朝重臣,官至宰相。他勤政为民,兴利除弊,忠君报国。

有一天,和珅手里拿一幅画轴,显得爱不释手的样子。王杰见了说:“贪‘墨’之风到了这种程度?”还有一次和珅拉住王杰的手仔细观看并说:“状元宰相的手果然不错!”王杰却反唇相讥道:“我的手只会做状元宰相,不会要钱,有什么好处?”如此回敬,旁边的大臣听了都为之一惊。王杰为官以“慎独”著称,致仕时嘉庆帝特赐高宗御用玉鸠杖并御制诗两章,以宠其行。其中有这样的诗句:“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可谓对其为官一生的真实写照。以“贪墨”著称的和珅,最终落得被抄没家产,呜呼哀哉的下场,这恐怕也是历史的必然。

五视

魏文侯魏斯为选宰相一事伤透了脑筋,为选魏成还是翟璜而摇摆不定。一天他向他的大臣,中山守将李克问计。李克说:“我远在宫廷之外,不敢接受主君您要我议论立丞相的命令。”魏文侯说:“先生你身当要事时不可推让!”李克于是说:“哪一位当宰相,条件甚为明显,只是您没有注意到罢了,对于臣下,平日要考察他所亲近的人,富有时要考察他所相交结识的人,显达时要考察他所举荐的人,穷困时要考察他做的事,贫寒时要考察他是否贪取财物,观察这五个方面就足可以选定丞相了,哪里要等我李克来议论”。

恰巧李克出来后,就遇见翟璜。翟璜说:“刚才听说主君召请先生去择立丞相,究竟任哪一位为丞相?”李克说:“魏成。”翟璜听后,面带愤怒地说:“西河的守令吴起,是我举荐的。主君在国内对邺地很是忧虑,我举用西门豹。主君想要攻伐中山国,我举用乐羊。中山攻克之后,没有官员去守护它,我举用先生你。主君的儿子没有师傅辅导,我举用屈侯鲋。以这些耳所共闻、目所共见的事实,我有哪一点比不过魏成?”李克说:“你在主君面前建议用我,难道是要结成党羽以谋取大官吗?主君现在向我询问谁可当丞相,我回答的就是这样。我知道主君他一定会用魏成做丞相,是因为魏成的食禄有千钟,其中十分之九使用在外,十分之一使用在家内,因此他在东边结交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主君都把他们当作老师。你怎能和魏成相比?”翟璜听了,惭愧地后退一步,再次拜谢说:“我翟璜是个鄙陋的人,说话冒犯先生,愿终身作先生的弟子,”

此处所说的五个方面就是被后人用来考查一个人的五视:一是居视其所亲。平常日子,注意观察他亲近些什么人。如与贤者接近,则可重用,相反,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加以当心了。

二是富视其所与。发财之后,看他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果只满足私欲,大肆挥霍,贪图享乐,则不可重用。

三是达视其所举。做了高官,看他举荐了些什么样的贤人。若任人唯贤,量才录用,自然是襟怀坦荡,秉公办事的有为之士。

四是穷视其所不为。不得志的时候,看他操守如何。若身处困境,却不做任何苟且之事,这样的人可以放心任用。

五是贫视其所不取。在贫困潦倒的时候,看他是否接受不义之财。不取不义之财,甘守清贫,则品德高洁,若见钱眼开,则万万不可重用。

苏武牧羊十九年不失其志

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和礼物,出使匈奴。不曾想,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内部发生动乱,苏武一行受到了牵连,被关押起来。并且匈奴欲使其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俸禄和高官,苏武严词拒绝了。匈奴人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苏武快要死了,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提出了地窖。

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也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旌节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旌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它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杆上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就这样,苏武在贝加尔湖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世了,汉朝的汉武帝也死了,汉昭帝继任皇位。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昭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虔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的棫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终日若有所失,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

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恨,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宴,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汉朝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通天!”说着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李陵不好意思亲自送礼物给苏武,让他的妻子赐给苏武几十头牛羊。

后来李陵又到北海,对苏武说:“边界上抓住了云中郡的一个俘虏,说太守以下的官吏百姓都穿白的丧服,说是皇上死了。”苏武听到这个消息,面向南放声大哭,吐血,每天早晚哭吊达几月之久。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问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于是李陵安排酒筵向苏武辞别,说:“今天你还归,在匈奴中扬名,在汉皇族中功绩显赫。即使古代史书所记载的事迹,图画所绘的人物,怎能超过你!”李陵泪下纵横,于是同苏武永别。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

博学多识的张衡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张衡虽然在年轻时就已才闻于世,但他却从无骄傲之心,他的性格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也不追求名利。大将军邓骘是当时炙手可热的权势人物,多次召他,他都不去。后来他当了官,显然因为这种性格,使他很长时间不得升迁。后来由于他的才干做到了太史令,又从太史令升迁到了公车司马令,不久又被调任太史令,当时有很多人对张衡大加嘲讽,议论纷纷,并且从多方面加以改击。面对这些流言飞语,他对此毫不在意,而是专心做自己的事情,孜孜于钻研科学技术。大概是为了回答好心人的劝慰,他写了《应闲》一文以表明自己的志向。文中说到,有的人劝他不要去钻研那些难而无用的技术,应该“卑体屈己,美言”以求多福。他回答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知之不博。”这两句掷地有声的话,表明了他不慕势利而追求德智的高尚情操。他认为能不能得到高位是由命运决定的。这种想法现代人当然会目之为唯心主义。但张衡的落脚点却是在于认为对高位“求之无益”,智者是不去追求它的。反之,叫他去“卑体屈己”以求升官,他说这是“贪夫之所为”,自己是羞于为此的。他特别还回答了学技术的问题,说是你们认为这些技术无用,我却唯恐高明的人不教我。这里充分表达出张衡作为一个科学家渴求知识、敢于和鄙弃知识的社会愚昧思想作斗争的崇高精神。

十年著成《三都赋》

左思(250-305)字太冲,西晋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人。左思口讷语滞,天资迟钝,小时候学习成绩欠佳。其父左熹料左思难以成才,曾对人说:“这个孩子愚笨,远不如我小时候学习好、懂得多,将来不会有大作为。”左思对于人们对他的不放在心上,坚信自己,潜心学习。

左思用一年的功夫写成了《齐都赋》,辞藻壮丽,气势雄伟,乡人和亲友都很赞赏。这对左思是个很大的鼓舞,使他悟出一个道理:天才出于勤奋,只要努力,一定能成才。他在写成《齐都赋》的基础上,准备以三国时魏国的邺城、蜀国的成都、吴国的建业为题材,写一篇《三都赋》。

而这个时候,左思有一个妹妹叫左棻,因为文章写得好,被皇帝召进宫里做了妃子。由于这个原因,左思来到了当时文化政治的中心,京城洛阳。

左思向晋武帝请求当一个管理图书、从事写作的秘书郎,以便接触国家图书馆中的典籍。晋武帝同意了。于是,凡朝廷内收藏的有关邺城、成都、建业的图书和资料,他都能随时查阅、摘记,深入研究。他还去过这三个都城、或在这三个都城居住过的人调查了解,充分掌握了有关这三个都城的素材后,遂构思著文。他不但在书房伏案写作,还在床头、饭桌、庭院、楼台、厕所等处,都放有纸张和笔,只要脑际中闪现出一个妙辞佳句,就立即写下来。吃饭时想到有哪一句不妥,就先放下碗筷去修改。半夜里有了灵感,就赶忙起床点灯写作。就这样写了改,改了写,反复推敲,整整花了十年工夫,终于写成了传世名篇《三都赋》。

左思写成《三都赋》以后,自认为是上乘之作,满以为会得到当时的士子们的赞赏,没想到拿出去征求意见的时候,竟然受到一伙人的嘲讽。有位叫张华的人对他说,有位皇甫谧先生是当今文坛领袖,你可以请他评论一下。

于是左思把《三都赋》呈送皇甫谧。皇甫谧读后,大为赞赏,并且提笔作序,并请人做了注解。顿时,《三都赋》成为洛阳百姓赞赏的好文章。当时文坛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叫陆机,诗赋写得很好。他原打算写一篇《三都赋》,听说知名度不高的左思要写这样的文章,以为是不自量力,抚掌讥笑。他给他的弟弟陆云(也是当时的著名文人)写信说:“这里有个粗俗的左思,竟想写什么《三都赋》。就是写出来了,也不过只配拿来给咱们盖酒坛子。”等到他看过左思的《三都赋》后,竟佩服起来,以为自己写不成这样高水平的文章,遂取消了写《三都赋》的计划。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典句札记】

此处的意思是说,活在众目所及,众手所指的世人,如果做坏事是没有办法躲藏的,所以做君子的一定要诚心实意;“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这个古谚语具有无私心自宽的意思,另外,此处蕴含的意思有教人坦然面对生活,在众目下,做一个意念坚定而真实的自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注定要经历许许多多的磨难和痛苦。面对痛苦,一味的忍受不是最好的办法。重要的一点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宽广的胸襟包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痛苦之事,并把它变成一种快乐。

痛苦是一种感受,快乐也同样是一种心情。现实之中,痛苦郁闷经常会在不经意间与我们为伴。生活的重担、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中的排挤与中伤、昔日朋友的猜疑、势利小人的诽谤,等等,总会困扰着我们。“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既然每个人都不会一帆风顺,那么我们何不换一种心情,换一种态度,以一种静如止水的心态,以一种浩然宽广的胸怀来面对这一切呢?当你有这种心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我们身边原来的种种痛苦顷刻间已化作缕缕青烟,随风而逝了。

容人、纳言、任事、忍气,“心底无私天地宽。”坦坦荡荡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其实并不太难。

史例解读

以诚为本

何郯(1005-1073),字圣从,北宋陵州(今四川仁寿)人,后迁居成都。景祐元年进士及第,历知州府,遍历三院。累官至龙图阁直学士。以尚书右丞致仕(退休)。性情耿介,为时人所称道。

何郯任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为官敢于坚持原则,不避权威。宫廷卫队的士兵作乱,首领杨怀敏却没有受到惩戒,仍然担任原职务。何郯、张升等上奏弹劾,要求给予贬谪。仁宗说:“事变之前,怀敏有所察觉,采取了相应措施,应当从宽对待。”何郯等说不可,辩论激烈。仁宗问何郯:“听说古代的谏官,把自己的头颅碰碎,以证明自己谏诤的正直无私,你能否做到这样?”何郯回答说:“古代昏庸的君主不能听取谏官的诤言,所以做为谏臣就有碎首的举动。如今陛下圣明,远远超过汉文帝、唐太宗,我怎能愚昧地仿照古人,自掠其美而归过于君主呢。”仁宗欣然采纳了他的意见,把杨怀敏出放外任。

夏竦为了向仁宗和张贵妃献媚讨好,极力将平定宫廷卫士哗变的功劳全部归功于张贵妃。谏官王贽也附和说:请追究其事。因为变乱始起于后宫,夏竦、王贽他们想借此动摇皇后的位置而为张贵妃谋夺后位。何郯洞悉他们的图谋,立即指出:“这正是奸诈之人的阴谋,想夺后位,不可不防。”仁宗恍然大悟,禁止进一步追究此案,并将夏竦贬知河南。此前仁宗想提拔张尧佐到二府(宰相府和枢密院)任职,何郯上疏反对说:“张尧佐因为后宫张贵妃的关系所得的官职,已经超过了他的功劳和才能,朝外议论纷纷。如果再提升他到二府任职,更将激起众议,御史们肯定拼死谏争。那时罢去尧佐则伤害陛下的恩泽,黜斥御史们的话而不用则损害陛下的德义。这对陛下来说都是损失。不如给尧佐以富贵而不是给予职权,使御史们无话可说,对尧佐又不失恩,两全其美。”仁宗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进言。

皇上命令群臣举报自己认为心术不正、性情奸诈的人。大臣们很为难,所以很长时间搁置不办。后来朝廷询问落实情况,何郯上书说:“古人说,君使臣以礼,臣侍君以忠。能够用诚心对待别人,别人才会报以诚心。诚心与猜疑是治和乱的根本。不能因为某一个臣子狡诈,就怀疑所有的大臣都心怀不忠。更不能因为一个读书人伪善,就怀疑所有的读书人虚伪。宰相的职责,就是主管职官,现在任用一个官员就怀疑他谋私,那么事无巨细都得自己亲自处理,这怎么行得通呢?将帅的职责,就是保护地方,如果他无权专断,每处理一件事都得向朝廷请示,否则就怀疑他别有用心,从而多方面进行限制,这怎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呢?多接触人,多了解情况,这本来是大臣们应该做的,可是,现在他会见一个人就疑心是在请托,收受财贿,那么大臣怎么尽心尽力呢?从政为官有先有后,这是正常的。现在,如果谁引荐一个朋友,就怀疑是在拉党结派,这符合实际吗?君王怀疑臣子,臣子疑忌君王,心怀猜测,人人自危,却想言路畅通,消除堵塞的弊端,是根本做不到的。”

忧虑财富不足,不如担心修养不够

韩起,春秋时代晋国的正卿,叔向是晋国的大夫。有一天,韩起对叔向抱怨说:“我空有正卿之名,却没有正卿的收入,穷得恐怕连和别的卿大夫应酬往来的费用都没有。”他本以为会博得叔向的同情,想不到叔向却对他拱手相贺。

韩起不解其意地说:“我如此窘迫,你不但不予同情,反而恭贺我,这是为什么?”

叔向没有直接回答韩起的问题,而是讲了两个晋国历史人物栾书和郝至的故事:栾书贫而有德;郝至富而无道。

其中栾书曾是晋国的上卿,按规定应享受500顷田的俸禄,可他连100顷田都没有,穷得置不起宗庙中的祭器。但他并不以此为怀,反而更加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后来他以德行广布全国,赢得了全国百姓的普遍尊敬和爱戴。

郝至则相反,他曾是晋国的正卿,家中的财富达到了国家总财富的一半,但是他骄奢淫逸,贪得无厌,永远觉得自己的财富不够多,权势不够大,甚至依仗自己的财富地位胡作非为,鱼肉百姓。结果,不但自己最后落得个死无葬身之地,他的宗族也被满门抄斩。

叔向讲完故事,接着对韩起说:“如今,您像栾书那样贫穷,我想您也一定能行栾书之德,所以我恭贺您。如果您对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关心,而总为自己的财富不多而忧虑,那么,我叹惋都还犹恐不及,哪还有什么心思恭贺您呀!”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大全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大全 【小学一年级】 上册:《静夜思》李白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下册:《春晓》孟浩然,《村居》高

  • 揭傒斯《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诗词选鉴赏

    在空蒙的烟水中、浮漾的小舟上,领略潇潇洒洒的江南雨景,恐怕是谁都向往的美事。唐人张志和那首清灵空淼的《渔父词》,就正是在这样的江南雨中吟成的。">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常建《落第长安》赏析

    落第长安 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 翻译: 家园美好我还要留在秦地,耻于圣明时代仍是失意之人。 回乡担心遭遇到莺

  • 蔡茂列传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蔡茂列传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完成4—7题  蔡茂字子礼,河内怀人也。哀、平间以儒学显,征试博士,对策陈灾异,以高等擢拜议郎,迁侍中。遇王莽居摄,以病自免,不仕莽朝。 

  • 帝王词人第一家——读李煜词

    帝王词人第一家——读李煜词 李煜二十五岁时继父亲南唐中主李璟之位,成为南唐后主,世称李后主,在位十五年,国破于宋太祖赵匡胤,被俘 "> 常用文言文句式

    常用文言文句式   这里所说的文言常用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里相应的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的句式,以及一些成为定型的习惯格式。  (一)判断句的格式  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

  • 太祖治军的文言文翻译

    太祖治军的文言文翻译   引导语:本词出自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所谈论的是宋太祖赵匡胤治军严明的故事。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太祖治军  太祖

  • 中国民间故事:鲁大三戏海龙王

    东海洋上有个岛,岛上有个村庄叫鲁家村。很早以前,这个村子里住着十几户姓鲁的庄稼人。他们种着一些依海傍山的碗头地,在海里捉些沙蟹鱼虾,勉强过着日子。岛上天旱少雨,人们只好杀猪宰羊,到村外的龙王庙去求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

    虞美人 李煜 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导读】 这是李煜的绝命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 ">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 “强”(jiāng) 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