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阐《闲居赋》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庾阐:闲居赋
庾阐
于是宅邻京郊,宇接华郭。聿来忘怀,兹焉是托。鸟栖庭林,燕巢于幕。既乃青阳结荫,木槿开荣。森条霜重,绿叶云倾。阴兴则暑退,风来则气清。前临塘中,眇目长洲。晨渠吐溜,归潮夕流。顾有崇台高观,凌虚远游。若夫左瞻天宫,右眄西岳。甍飞彤素,岭敷翠绿,朝霞时清,沧浪靡浊。黄绮栔其云栖,渔父欣其濯足。至于体散玄风,神陶妙象。静因虚来,动率化往。萧然忘览,豁而遗想。荣悴靡期,孰测幽朗。故细无形骸之狭,巨非天地之广。音兴乎万韵,理绝乎一响。
汉魏以降,谈玄说理之风甚炽,文人赋诗作文,往往玄而又玄,使人莫以明其奧妙。“诗三百”和屈赋充满丰富情感的创作传统,被超然物外,超然事外的思辨所淡化。从这样的作品中只能看到一些艰深的道理,却不能看清作为人的作者的情感与个性。不过,也有些作品,以文学的语言精到地描摹事物引发对哲理的认识,从事物的选择及阐发的哲理中透露出人的情感个性。《闲居赋》便属于这类作品。
“闲居”的题目,便显示出闲适安宁的心态。在这样的心态下,目中所见则是萧疏轻淡,耳中所闻则是优雅宁静。人闲物静,人的思维空明澄彻,最容易与物及自然进行无遮无碍的相互观照,在本体上直接进行精神交流。在虚静的心境下,作者与生动而宁静的自然进行着默契的对话。和谐优美的自然景致荡涤了作者的尘世忧虑,对自然的观照使作者进入忘我的与物为一的境界,作者的精神豁然开朗,一派空灵,所观照的事物也清晰地却又为人所无法言说地显露出它们的哲理。人的本体与自然的本体赤诚相见,融为一体。在这样的境界中,人的形骸弃落殆尽,人的精神自由自在,万物不忧其心,万事不劳其形。宇宙之大,品类之盛,花发叶落,鸟鸣燕语,人的精神也无所不至,无所不畅。
精神的无限自由只有通过深厚的虛静无为的功夫才能获致,这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说明他深受老子无为思想与庄子消遥游思想的浸染。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篇小赋写得很成功。作者没有牵强地去说理,而是首先以生花妙笔描绘出一派清新淡雅的环境,透露出与之相应的澹泊襟怀,然后才自然地结合这两方面引出对哲理的思悟,写来入情达理,读来见情见性,毫无生涩苍白之感。
-
范缜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和翻译 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人也。缜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瓛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瓛门下积年,去来归
-
高中文言文训练记盗附详细解答 南城萧明彝先生,家世为显官,厚其赀,庾于田。时当秋获,挈其爱妾,刈于乡之别墅。有少年三人,自屋而下,启其户,连进十数辈,曰:“萧先生睡耶?”就榻促之
-
有北宋赠大司徒富文忠公彦国行状 司马光 ①富公为人,温良宽厚,泛与人语,若无所异同者。及其临大节,正色慷慨,莫之能屈。智识深远,过人远甚,而事无巨细,皆反复熟虑,必万全无失然后行
-
《董遇论三余》文言文翻译注释 文言文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
-
对联的九十个常用术语释义 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如:张之洞,陶然亭。 2、
-
杨万里忧国 杨万里①为人刚而偏②。孝宗③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④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⑤。万里曰:&ldquo
-
诗意:梅花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祖国各地历来有规模不等、各有千秋的梅花会、梅展,供人观赏。宋代大诗人陆游一次到四川的成都花会赏梅便吟出了“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
-
【注释】: 李德裕是杰出的政治家,武宗李炎朝任宰相,在短短的秉政六年中,外攘回纥,内平泽潞,扭转了长期以来唐王朝积弱不振的混乱局面。可惜宣宗李忱继位之后,政局发生变化,白敏中、令狐绹当国,一反会昌时
-
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也。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是时,前将军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以公卿子著材知名,博皆友之矣。陈咸为御史中丞,坐漏泄省中语下狱。
-
生活中我们最厌恶别人做其他人感情的插足者,那么在梦境当中梦到了偷情又有着什么样的含义,预示着什么呢?梦到这样的梦境到底是好还是坏呢?接下来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