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天下用典名句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解读
“和而不同”,是中国人处理“关系问题”的一个基本态度:和睦,但不求一致。这句来自《左传》的古语,讲的也是这个问题。就像烹调汤羹,水、火、盐、醋、酱油等都要有,才能做好鱼肉;就像演奏音乐,乐器、演奏者、感情、旋律、歌词都要有,才能相辅相成。现在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谁愿意住在这样一个单调的地方呢?习近平同志还引用了法国文豪雨果的说法: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他借这句话说明,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原典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chuán)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xī)醢(hǎi)盐梅以烹鱼肉,(chǎn)之以薪。……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年》
■释义
上文中的“据”,指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梁丘据。梁丘据善于揣摩齐景公的心思,对于齐景公交办的事务从不敢怠慢,总是卖力而为,因此深得齐景公的赏识。齐国大夫晏子却视其为“社鼠”(社庙中的老鼠,指危害国家和社会的危险人物)。在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中,晏子批评梁丘据能同而不能和:国君认为可以的,梁丘据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梁丘据也说不可以。接着,晏子用了两个比喻,“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意思是,如果用清水来给清水增加味道,谁能喝得下去?如果只是一琴或一瑟,谁能听得下去?并得出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和”与“同”,表面上看很相似,实质上大异其趣。“同”,是绝对的一致,既无变动也没有多样性,因此它代表了单调、沉闷和死寂。“和”如“和羹”(为羹汤调味),必须齐之以味。“琴瑟专壹”为同,《礼记·乐记》孔颖达疏云:“唯有一声,不得成乐故也。”琴瑟相和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故《诗经·鹿鸣》曰:“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
黄孝迈 黄孝迈(生卒年不详),南宋词人,字德文,号雪舟。其词清丽婉约, "> 《泮宫出示盛作一编并父还还集一册作二十八字》鉴赏
【原题】:泮宫出示盛作一编并父还还集一册作二十八字先还其编
-
康熙乙亥[2],余客涿州[3],馆于滕氏[4]。贝僮某[5],独自异于群奴,怪之。主人曰:“其母方氏,歙人也[6],美姿容。自入吾家,即涕泣请于主妇曰:‘某良家子[7],不幸夫无藉[8]。凡役之贱且劳
-
【原题】:客有诵袁蒙斋得雨酬倡之什辄赓元韵志喜也呈虚斋使君
-
周诗三百篇,雅丽理训诰。曾经圣人手,议论安敢到。五言出汉时,苏李首更号。东都渐瀰漫,派别百川导。建安能者七,卓荦变风操。逶迤抵晋宋,气象日凋耗。中间数鲍谢,比近最清奥。齐梁及陈隋,众作等蝉噪。搜春摘花
-
语义说明:形容天灾人祸造成人民穷困散亡的凄凉景象。 使用说明:用在「空荡萧条」的表述上。 十室九空造句:01连年战祸,使得这个城市十室九空,几乎闃无人声。 02有些国家战乱频仍,让许多村镇十室九空,看
-
秋 月朱 熹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黄叶共悠悠。朱熹,本卷《春日》已介绍。此诗为朱熹《入瑞岩道间得四 "> 杞人忧天文言文翻译文
杞人忧天文言文翻译文 杞人忧天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下面我们来看看杞人忧天文言文翻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
-
①吴武陵,信州人。元和初,擢进士第。淮西吴少阳闻其才,遣客郑平邀之,将待以宾友,武陵不答。 ②长庆初,窦易直以户部侍郎判度支①,表武陵主盐北边。易直以不职,薄其遇。会表置和籴
-
1.蝙蝠身上插鸡毛--你算什么鸟 2.苍蝇采蜜--装疯(蜂) 3.茶壶里的水--滚开 4.大火烧竹林--一片光棍 5.炊事员行军--替人背黑锅 6.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 7.吃饱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