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曾亮《游小盘谷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梅曾亮:游小盘谷记
梅曾亮
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咳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阬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所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同游者,侯振廷舅氏,管君异之、马君湘帆,欧生岳庵,弟念勤,凡六人。
梅曾亮的《游小盘谷记》,是一篇较为出色的游记文。全文仅有二百五十余字,写来错落有致,境界层出,颇为引人入胜。
本文题为“游小盘谷记”,而实际上写的是寻小盘谷的经过。文章开始言:“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这一句交代,是很有必要的。江宁,即今天的南京市。卢龙山在南京城西北二十里,一名狮子山。《同治上江志》云:“其山幽阻深靓,遗世之士,兹焉托足。精蓝梵宇,盛时盖七十余所。钟磬鞺鞳,时出松涛竹浪中,有匡庐竹隐意,故世名小匡庐矣。”疑小盘谷即其地。所以,文章接着便说:“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明明是已经到小盘谷了,可“土人或曰无有”,文意突然有了转折。但用一“或”字,说明并未说死。正当读者为之产生疑问之时,作者却撇开不管,而腾出笔墨来写他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这几句,从表现手法看,酷似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的诗句。景色之幽丽奇绝,令人想望。
接着第二段,继写路上的情景,大约走了可以煮熟五斗米的时间,作者到了一寺院,名叫归云堂。这里的景色,颇为迷人。且看:寺旁有一草径,向南伸,便下入大谷。再看四山:桂树繁密,“随山陂陀”;大盂无声,耳听常满。这段描写,着墨不多,却生动有致,确实写出了山谷的特点。有山就有水。段末再补写一笔:“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至此,我们眼前宛若出现了一幅幽丽动人的山水挂图。
第三段,主要写卢龙山的景色。作者从寺院朝北走,走到卢龙山,只见“其中坑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文章写坑谷之高低不平,用“井灶龈腭”来比喻,既形象,又精确。按文势,本可顺路写下去,而作者却用“或曰”二字一转,说这是明代遗老避兵火之地,所谓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该是在这里。有此一笔。见出沧桑已变,于是读者对小盘谷的有无也就无所谓了。
第四段写归途所见,颇为精采,因为到了傍晚,于是作者登山循城而归。这时“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一片朦胧景象。低头看去,但见:“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景致更加美妙。这段描写,只有几句话,文笔极为精炼,意象也极为动人。文章最后借“诸人”之口,点出小盘谷:“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但用一“殆”字,却又给人以似有若无之感。
末尾一段,交代其同游者。这是“记”体散文的一种格式,就不多说了。
总起来看,这篇文章的特点是:语言简洁,文笔多姿,意象鲜明,尤其是在记游中采用疑笔,使文章实中有虚,虚中见实,读来颇有韵味。
-
严维 严维(约756年前后在世),字正文,越州人。生卒年不详。隐居桐庐, "> 千家诗《野望》译文与注释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作者简介 "> 唇亡齿寒|唇亡齿寒的意思|出自|典故
唇亡齿寒: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反之,嘴唇无齿则一无是处。比喻利害相关。 【读音】chuacute;nwaacute;ngchǐhaacute;n(亡:同“无”,表示没有,但此处读音与“死亡r
-
每个人都会做梦,在梦中会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有一些东西是人们能够在现实当中看到的,而有一些东西则是在现实当中很难看到的。其实无论是怎样的梦境,都是有一定兆示的,有的人在做梦的时候会梦见鲸鱼,那么又是什
-
此词借赏梅抒写爱国情怀。上片写月夜对酒赏梅,是实景。下片写忽听《梅花落》,不禁梦绕清都,是虚景。张孝祥词以雄奇奔放称,风格近苏轼。但此词却清幽含蓄,虽婉约名家亦不能过;而寄意收复中原,情真调高。
-
真宗皇帝时,向文简①拜右仆射。麻下②日,李昌武③为翰林学士,当对④。上谓之曰:“朕自即位以来,未尝除仆射⑤。今日以命敏中,此殊命也,敏中应甚喜。”对曰:“臣今自
-
此诗应作于乾元、广德年间,杜甫晚年在四川居住时期。
-
文言文学习三步骤 第一步:背诵名句名段名篇 文言文背诵在升学考试中是以默写的形式来考查的,评分要求很严格,整句中错一字就不得分,因此在平时学习中,除了准确的背诵之外,
-
上片开头云:“知君仙骨无寒暑。千载相逢犹旦暮。”词人首先表示了自己对挚友马中玉的尊敬和惜别之意。下文,词人对马中玉于己的难舍难分之情,又做了最“知己”的表述:“故将别语恼佳人,欲看梨花枝上雨。”“
-
宛敏灏在《张于湖评传·词论》中谓于湖词“兼有东坡之清旷与稼轩之雄豪。前者以其才气相似,后者则受时代影响”。廷式此作,亦可作如是观,实兼有苏辛之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