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幾《三衢道中》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三衢道中
曾 幾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曾幾(1084—1166),字吉甫,号茶山居士,祖籍赣州(今江西赣州),后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遂为洛阳人。徽宗朝,以兄弼恤恩试将仕郎。试礼部优等,擢国子正,除校书郎。曾任江西提刑、浙西提刑等职。后因反对秦桧的和议主张,一度被罢免,曾闲居上饶茶山7年。秦桧死后曾出任浙东提刑、秘书少监等职,孝宗隆兴二年(1164)以左通议大夫致仕。诗属江西派,近体诗写得比较轻快,已开杨万里先声。《四库全书》收《茶山集》八卷,《全宋诗》录其诗九卷又三十句。
《三衢道中》是一首记游诗。“三衢”指三衢山,在今浙江西部衢州市常山县城北约十公里处,是著名的风景区。也许是在曾幾担任浙西提刑时游览过此地。
首句写出游时天气很晴朗。赵师秀《约客》告诉我们“黄梅时节家家雨”,应当说这才是正常现象,而在诗人“梅子黄时”出游时却“日日晴”,应当说是例外现象,可以说给诗人以意外的惊喜,使诗人对天气不好的担心一扫而空,可以说诗人是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出游的。
次句写出发时走水路,返回时走山路。“小溪泛尽”指出发时我们乘舟游览,一直到舟无法通行时为止。“却”指返回,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一解释道:“却,犹返也,回也。此由退却之本义引申而来。”“却山行”指返回时选择了山路。出游的人一般都不愿原路返回。出发时选择水路,返回时选择山路,这样山水都看到了。
后两句写山道旁与小溪边的绿阴都是差不多的,只不过多了几只黄莺的叫声。韦应物《滁州西涧》说:“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可见小溪两边的树丛中也会有黄鹂在叫,只是诗人坐在船上与同伴说话,不太在意。返回时走的是山路,需要注意安全,彼此间先后走在山路上谈话不容易,所以路边黄鹂的叫声特别清晰。末句告诉我们诗人的心情一直很好,以至于还有闲情逸志来欣赏黄鹂的叫声。
这首记游诗写天气的特点,路线的选择,来去所见景色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点,以及诗人愉快的心情,如此丰富的内容仅用28个字就展现了出来,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在构思与剪裁上的功力。
-
文言文百家姓贲 历史来源 「贲」源出: 贲氏有两支,一支音(奔),另一支音(肥)。据《元和姓纂》所载,贲(奔)氏为春秋时鲁国县贲父之后,以祖字为氏。一说春秋时晋国大夫苗贲父之
-
水龙吟 【宋】陈亮 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 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 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 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寂寞
-
武行德,并州榆次人,身长九尺余,材貌奇伟,家甚贫,常采樵鬻之自给。晋祖镇并门,暇日,从禽郊外,值行德负薪趋拱于道左,晋祖见其魁岸,又所负薪异常,令力士更举之,俱不能举,颇奇之,因留帐下。 晋天福初
-
美感和真实——《枫桥夜泊》随谈 胡经之 名诗传世,后人好以此入画,把诗境转化为画境。但是,诗情能否完全化成画意,这是个饶有兴味 "> 语智部·总序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
语智部·总序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 语智部·总序 作者:冯梦龙 【原文】 冯子曰:智非语也,语智非智也,喋喋者必穷,期期者有庸,丈夫者何必有口哉!固也,抑有异焉。两舌相战,
-
《本草纲目.草部.蜀葵》文言文 释名 戎葵、吴葵。 气味 (苗)甘、微寒、无毒、滑。(花)咸、寒、无毒。(子)甘、冷、无毒。 主治 小便淋痛。和蜀葵根洗净、锉细,
-
径溪 罗隐 径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确是平流无险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译文; 小沟小河乱石树立,水流湍急,所以人们都非常的谨慎, 一年到头也不曾听说有
-
悯农 李绅 chūnzhòngyīlìsù 春种一粒粟, qiūshōuwànkēzǐ 秋收万颗子。 sìhǎiwúxiántián 四海无闲田, nóngfūyóuèsǐ 农夫犹饿
-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①。权信之,遽烧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