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选
第三章李白诗选
阅读提示
一、李白构思玄妙的心境展示,以及使用象征性文字来形容琴音的清澈和回响之妙的写作手法,透过女子自童年与未来丈夫嬉戏的回忆开始,写出对于远行丈夫的思念和坚贞不变的情感。
二、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九》诗中,蕴含人生富贵不能长存,亦不必汲汲营求之意;《古风五十九首之十一》诗中,蕴含人生快速,岁月不相待的感叹,并以此引出须及时行乐的人生观;《古风五十九首之二十一》诗中,蕴含人生欲得知音之难;《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中,蕴含通达的心境;《少年行二首之二》中的人生形象;《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诗中,蕴含了广阔而欢畅的胸襟;《自遣》诗中,描述对酒之美乐及描写醉态之幽趣;《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展现了志得意满、豪放洒脱的自我写照。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701),卒于唐肃宗宝应元年(762)。李白的祖籍向来众说纷纭,郭沫若认为李白先祖,于隋末流徙至中亚碎叶一带(原属前苏联之托克马克),李白就出生于此,所以是汉人而非胡人。原因是李白曾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这种家庭教育的背景,似乎不是胡人家庭所能做到的。另外,李白约于五岁时跟随父亲回归至四川境内,因而也有人以此认定李白为蜀人。
根据清人王琦所编的《李太白年谱》,李白在二十岁时(唐玄宗开元八年,即720年),就在道路中投书给当时刚由礼部尚书转任益州长史的苏颋(tǐng),苏颋就称赞他说:“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大意是说,李白如果好好向学,未来的成就会和司马相如不相上下。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与贺知章遇于长安,贺知章在读完李白的《蜀道难》诗后,发出“天上谪仙人”的惊叹语,同时向唐玄宗极力推荐,据说因而得到唐玄宗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的礼遇,这可以说是李白一生中最为光荣的时刻。
不过因为李白性好饮酒,生性浪漫不拘,实在不是官场中人,因此便在四十四岁这年辞官。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李白却投身在擅自引兵东下的永王李璘军中,等到永王李璘兵败后,李白也因而被判流放夜郎。不过李白尚未到达夜郎前,就因唐肃宗收复长安大赦天下而被释回。唐肃宗宝应元年(762),生活困顿的李白前往依靠任职当涂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当年的十一月,六十二岁的李白便病卒在李阳冰的家中。李白的诗歌特质,清人赵翼曾赞誉说:“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可以说是很贴切的评论。
第一节李白诗选(一)
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1],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2],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
[1]栖碧山:指在山中隐居之意。
[2]桃花流水窅然去:借用晋代陶潜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描述与世无争桃花源的生活景况,用来比喻李白隐居山中的情景,就如同生活在桃花源一样。窅(yǎo)然,形容深远的样子。
旨要
全诗以自我设问、自我作答为始,构思玄妙。“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两句,则是心境的展示。
赏析
这首诗的创作,前两句的“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是以自我设问、自我作答为始,构思玄妙。至于“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两句,则是心境的展示。
首先我们看第一句的“问余何意栖碧山”,直接用自我提问的方式,点出自己选择居住在青山之中,而不愿住在城市中的疑问。这种自我设问的创作方式,让作品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把李白心中独立不群的心思暗示出来。换言之,在这一句中李白虽然自己点出了“我为何要选择居住在碧山中”的问题,但是有关这一问题的答案,李白却是心里有数,要不要回答都不是太重要了。也就是因为这个心理因素,所以才会出现第二句的“笑而不答心自闲”。“笑而不答”,可见李白本来心中自有答案,“心自闲”,正是他心中的答案。这样的安排便把第一句的“问余何意栖碧山”的趣味性带了出来。然后我们终于了解,李白所以要以第一句的“问余何意栖碧山”来自我提问,只是为了要强调自己的选择居住在碧山中,是一件值得自傲的事,这并不需要让一般人都能理解。因为居住在碧山中,心情悠闲而生活从容,就是心灵上最大的满足,至于旁人要如何评论和看待,对李白而言一点也不重要。
这就是逍遥兼浪漫的李白,也是自负兼乐观的李白,他永远只对自己负责,他所作、想做的事,别人能理解最好,别人不能理解,也无法对他的决定产生任何影响。
我们再来看第三、四句的“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两句其实正是针对前两句的回答,但是从诗句的字里行间,又好像看不出李白到底回答了什么。“窅然”,本来是在形容深远的样子,在这里用来表达所居住的碧山中,处处都是桃花与流水的景象,让人看来好像无穷无尽的样子。当然,我们也可以想象桃花落于流水之中,不知从何处来,也不知将流往何处去,只觉得流水中桃花不断,一片缤纷之景十分秀丽。这种美景,让人自然会由心中升起一种浪漫想象的情怀。因此,最后一句用了“别有天地非人间”来作为结束语,表示自己所居住的碧山中,自有一番乐趣,却是外人所难以体会得到的。全诗充满了流畅的快意心思,令人读了有一种逍遥的感受。
我们综合全诗内容来看,诗题虽然定为《山中问答》,却是李白自我心志表达的作品。全诗先以“问余何意栖碧山”问起,再以“笑而不答心自闲”接续,自然将李白胸中优游自得兼自信自负的神情,很巧妙地传达出来。至于后两句“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则是李白“心自闲”的感受,仍然没有直接回答出第一句“问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但是读者深自去体会,便会发现李白的答案,其实已隐含在字里行间。因此就本诗而论,诗题为“山中问答”,诗中却只有问而没有答,另以心灵悠闲自得的意境来补足全篇,完全展现出李白过人的构思和创作才华。
听蜀僧濬[3]弹琴
蜀僧抱绿琴[4],西下峨眉峰[5]。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6]。
客心洗流水[7],馀响入霜钟[8]。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
[3]蜀僧浚:即李白于《赠宣州灵源寺仲濬》诗中所云“此中积龙象,独许濬公殊”的蜀地僧人仲濬公。
[4]绿琴:也作“绿绮”。一说为司马相如的琴名,见于《昭明文选》卷三十张孟阳《拟四愁诗》之注文中引傅玄的《琴赋》序中说:“齐桓公有鸣琴曰号钟,楚庄王有鸣琴曰绕梁,中世司马相如有琴曰绿绮,蔡邕有燋尾,皆名琴也。”一说为蔡邕的琴名而非司马相如,见于《宋书·志第九·乐一》中云:“齐桓曰号钟,楚庄曰绕梁,相如(即司马相如)曰燋尾,伯喈(即蔡邕)曰绿绮,事出傅玄《琴赋》。世云燋尾是伯喈琴,伯喈传亦云尔。以傅氏言之,则非伯喈也。”所记则以为绿绮应为蔡邕琴名,而燋尾方为司马相如琴名。台北三民书局出版之《大辞典》中册第三六七九页“绿绮”条下引《傅玄·琴赋序》:“楚王有琴日绕梁,司马相如有焦尾,蔡邕有绿绮,皆名器也。”与《宋书·志第九·乐一》中所引相同,值得参看。在本诗中是用来比喻这位蜀僧的琴非常名贵之意。
[5]峨眉峰:即峨眉山,位于四川峨眉县境内。
[6]如听万壑松:“壑”是山谷。本句是在形容琴声有如万谷中传来的松涛之声。
[7]客心洗流水:《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篇》中有云:“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因此,“洗流水”就是引用伯牙弹琴志在流水的典故,比喻蜀僧所弹的琴音如同流水一般可以洗涤人心。
[8]馀响入霜钟:《山海经·中山经》内记载,丰山上有九钟,每逢霜降则钟鸣,因而又称为“霜钟”。“馀响”是比喻弹琴的余音。本句大意在比喻蜀僧所弹的琴音清冽而悠扬有味。
旨要
全诗皆是李白听琴后心灵感受的呈显。“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形容琴音之清澈绵密,“客心洗流水”形容琴音使人心灵清明的样子。“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两句则写出琴音之妙,使人不觉时光之消逝。
赏析
这首作品的描述重点,在于听蜀僧弹琴的感受。然而听琴的感受本是一种抽象的感觉,可以说几乎无法用很具体的文字来形容,一般诗人在创作时,大多以两种方式来呈现:一是巧用比喻,二是善用音律,而李白在这首诗的创作上,则是两者兼具。因此本诗的创作重点,可以说便是李白以一些具有象征含意的文字所组合而成的音律,来写出听琴后的感受。
我们先看第一联的“蜀僧抱绿琴,西下峨眉峰”两句,这里的“绿琴”,也作“绿绮”,在这里是比喻名琴之意。以此来看,这两句是在形容蜀僧手抱名琴,从峨眉山飘然而下的神态。这样的描述,未写弹琴,已先将弹琴者的潇洒完全传达出来,于是琴音的潇洒自然就不在话下了。
第二联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两句,先形容琴弹得轻松自如,再形容琴音如万谷松风一般的清澈绵密。“一挥手”三字,意在描述弹琴者的轻松潇洒,这是为了承续前两句的诗意而出,因为弹琴者的形象既然十分潇洒悠然,弹琴时的动作必然也如同行云流水一般。至于用“万壑松”来形容琴音,目的在于强调弹琴者高超的技艺,所以能在“一挥手”之间,就弹出如同万谷松风一般清澈绵密的琴音来。当然,在这里用松风来形容琴音,多少也有象征这位蜀僧的心性,如同松风一般的清澈贞正。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为我一挥手”是针对弹琴者形象的描述,“如听万壑松”是针对琴音意象的描述,透过这种写作手法,将弹琴者的琴艺和节操,双双透过文字传达出来,既简洁又含韵十足,可以说是很好的描述琴音的文字。
第三联的“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两句,主要是在形容听完琴音后的感触。“客心”指的是李白听琴之心,“洗流水”则是引用伯牙弹琴志在流水的典故,比喻蜀僧所弹的琴音如同流水一般可以洗涤人心。所以这句“客心洗流水”的含意,就是在夸赞蜀僧所弹的琴音,让李白听了之后能够洗去俗心尘虑。就蜀僧的琴艺而言,是种高尚的称赞;就李白的领受而言,则是蜀僧的知音。接下来的“霜钟”二字,本来是说丰山有九钟,霜降则钟鸣,“馀响”是比喻弹琴的余音,所以“馀响入霜钟”的大意在比喻蜀僧所弹的琴音清澈而具有响度。因此,综合“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这两句而言,主要是在形容蜀僧所弹的琴音不仅清澈而能够使人心灵清明,而且琴音的响度也久而不歇。
第四联的“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两句,则写出琴音之妙,使人不觉时光之消逝,并且点出秋日的时序。
全诗用象征的文字,来形容琴音的清澈和回响,十分成功。
长干行[9]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10]。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11]。
常存抱柱信[12],岂上望夫台[13]。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14]。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15]。
门前迟行迹[16],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17],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18]。
【注释】
[9]《长干行》:乐府古辞的一种,其中的“长干”,指的是古代金陵里中的巷名,约在今日南京市的南边。
[10]折花门前剧:句中的“剧”是游戏的意思。本句大意是说,女子回忆童年时折花在家门口游戏的情景。
[11]愿同尘与灰:女子表示在婚后愿与丈夫同生死的誓言。
[12]常存抱柱信:《庄子·盗跖》中记载:“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后人引用这一典故,作为宁死不负信约之意。
[13]望夫台:古人用来称呼男子久出未归,其妻登高痴望等候丈夫归来的地方为“望夫台”。
[14]瞿塘滟滪堆:“瞿塘”,长江三峡之一,位于今日四川省的奉节县东。“滟滪堆”,指位于瞿塘峡口的一块大礁石,当地人以这块大礁石被水淹没的深浅程度,判断行船是否安全。
[15]猿声天上哀:三峡两旁山中的树林中多猿,鸣叫声多而哀凄的情景。
[16]门前迟行迹:“迟”,等待之意。本句是在形容女子于门前伫立等待丈夫的足迹,因为时间太久而长满了青苔。
[17]三巴:古代巴东、巴郡、巴西三个地方合起来的简称。
[18]长风沙:古地名,大约在今日的安徽省安庆市东的长江边上。
旨要
本诗透过女子自童年与丈夫嬉戏的回忆开始,写出对于远行丈夫的思念和坚贞不变的情感。
赏析
这是李白传诵人口的一首名作。首先我们看第一、二句“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的内容,“妾发初覆额”是描述女子童年的样子,“折花门前剧”则是描述女子年幼时,在自家门口折花游戏的情景。以开头这两句的内容而言,即以女子回忆童年的自述拉开本诗的序幕。在这一幅回忆的意象中,给女子留下最深刻的便是第三、四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图景。年幼的女子在门口折花游戏,配合一样年幼的未来夫婿,骑着竹马,绕着厅堂前的牙床,玩弄青梅的情景,很自然便出现一种两相配称的样子来。所以接下来的第五、六句“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便写出二人自幼同里居住,相互信任毫无嫌隙的情感。就这一段六句的内容来看,女子与丈夫自幼同里长大,两人长期培养而成的相互信任的情感,可以说是深厚至极而无可替代。
接下来的“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四句,则是把笔锋拉开,直接跳至女子初嫁给丈夫为妻之时的羞涩情境。为什么嫁与自幼一起长大的人为妻,仍然用了“羞颜未尝开”来形容女子的情状呢?目的就在于强化这名女子情感的内敛和含蓄。正因如此,所以尽管在十四岁时嫁与自幼长大的男子为妻,这名女子在面对已成丈夫的男子时,仍然不能敞开胸怀而带有深层的羞涩感。“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两句,则是针对女子这种新婚的羞涩感来作描述。
女子这种新婚的羞涩感,一直到了一年后才逐渐淡去,所以“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四句,就是描述女子新婚的羞涩感淡去之后,由内心中升起一股与丈夫共存共生的坚定爱情盟约。“十五始展眉”一句是呼应前面“羞颜未尝开”而作的,意指女子在新婚一年后,在面对丈夫时才能完全放开胸怀而褪去羞涩之心。“愿同尘与灰”一句则是女子心中存有与丈夫同生共死、同荣同辱的信念。“常存抱柱信”一句,是出自《庄子》中的典故。《庄子·盗跖》中记载说:“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说,以前有一位名叫“尾生”的男子,曾与一位女子相约在桥梁下见面,但是女子到了相约的时间却没有如期前来赴约,此时正逢桥下的河流水势大涨而至,这位名叫“尾生”的男子为了坚守信约,竟然抱着桥梁下的柱子没有离去,后来就活活淹死在桥下。本诗就是借着这位尾生宁死不负信约的行为,来比喻女子心中对丈夫的永久坚贞之意。“岂上望夫台”一句则是用来表示这名女子心中,根本就没有想到会有与丈夫分开,为了要等待丈夫归来,也要如同古代女子为等待远出的丈夫而登上“望夫台”一样。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两句,是写女子新婚后的第二年,丈夫出门远行,而且必须行经极其险要的瞿塘峡口的“滟滪堆”,这是让女子放心不下的原因之一。“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两句,是描写夏季五月,长江水势暴涨,瞿塘峡口的滟滪堆的礁石面几乎全被江水淹没,这时因为看不到这块大礁石,行船时便非常危险;这时再夹杂着瞿塘峡两旁山中树林内猿的哀凄鸣叫声,更显得远行丈夫的凄清险难,这是让女子放心不下的原因之二。由于这两项担心的因素,再加上对远行丈夫的思念,所以接下来才会有“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四句的形容。“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是说女子于门前伫立等待夫夫的足迹,因为时间太久而一一长满了青苔。这里用了“一一”两字,用来表示时间渐次的意思,也就是说女子于门前伫立等待丈夫的足迹,由最早留下来先长青苔,然后渐渐地扩大到其他的足迹也多长出青苔来。“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两句,则是强调青苔终于盖满了门前的地面上,再加上早到的秋风把落叶吹落铺盖在这些青苔上,以至于无法把这些青苔清扫干净。
秋风早到,落叶覆盖满地,再加上丈夫远行不在身边,所以难免会让女子益生愁怀,所以接下来的“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四句,就是针对女子心中的触景伤情愁怀而写的。蝴蝶在西园草上双双飞舞的情景,让女子尤为见景伤情,一面思念远行的丈夫是否平安,一面又要挂念即使丈夫平安,不知何时才返回到女子的身边,这样的相思牵挂情绪终日煎逼着女子的心灵,让女子突然自心底深处生出一股忧惧感:自己会不会就这样陷于终日相思的情境中而束手无策,一直到红颜憔悴老去呢?
女子的心思转到此处,当然不会甘愿“坐愁红颜老”,所以接下来的“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四句,就是描述女子想要摆脱这种“坐愁红颜老”困境的情形。“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两句,是女子寄语远行丈夫的话语,大意是说:不论丈夫提早或迟些从三巴回来,一定要事先用书信通知在家里思念牵挂的女子。“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两句,是女子告诉丈夫说,只要丈夫事先通知将于何时返回,女子将不顾路程的远近,愿从现在居住的长干里(南京市)赶到长风沙(安徽省安庆市东的长江边上)去迎接丈夫。
这首诗的内容,透过女子的追忆,把女子自幼到新婚,以及婚后的心思转折,很有代表性地呈现在字里行间。所描述的内容,看起来都是不起眼的儿女情事,但是每一句都是真挚情感的流露,这正是诗中的佳句会化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等等成语,而为后人千古传诵的原因。
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旨要
本诗以春日景物起兴,带出少妇在闺中怀念丈夫的深情,写来柔婉动人。
本诗诗题为“春思”,从文字表面看来,似乎是以描述对春日的情思为主,但是仔细深究,又会发现每一句春景的描述,其实都在暗示闺中少妇思念丈夫未归的相思情怀。
赏析
我们先来看第一、二句的“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的含意。“燕”地在今日的河北,“秦”地在今日的陕西,从地理位置来看,“燕”地比起“秦”地更为偏北,所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这两句的表面文字大意是说,因为燕地较偏北方,春日晚到,至于秦地则较为偏南方,春光早至,所以当燕地的野草长得嫩碧如细丝的时候,秦地的桑树却已茂盛的绿枝都低垂下来。我们透过这两句的修辞方式,很容易就可以分辨出“燕草如碧丝”一句,必是少妇的想象形容,而“秦桑低绿枝”一句,才是少妇亲眼所见形象的描述。原因是唐朝以陕西一带为政治文化中心,而河北一带则比较接近边塞之地。换言之,“燕草如碧丝”一句,是少妇在想象丈夫所在边塞春日的情景;“秦桑低绿枝”一句,则是少妇处在内地目睹春日的情景。本诗透过这样的悬想对比,把少妇因春思念丈夫和想象丈夫因春思念少妇的情怀,全都展现出来。我们可以综合来说,丈夫所处的燕地和少妇所处的秦地,春日降临的时间虽然有早晚的不同,但是丈夫与少妇相互思念对方的情怀,却没有什么差异。
然后我们接下来看第三、四句的“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的含意。本来当少妇的丈夫自燕地归返秦地之时,少妇理应感到欣慰喜悦才是,为何这里却会用“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来表示呢?原来这两句是承继前两句描述丈夫所处的燕地和少妇所处的秦地,春日降临迟迟不同的含意而出的。换言之,这两句是在比喻,当处于燕地的丈夫心中怀着归返心思时,正如同燕地的野草因为春日晚到才开始长出嫩碧的细丝一样,并没有办法马上化作一大片浓郁的春意传给处于秦地的少妇;但是处在秦地的少妇思念丈夫的伤情,已如同秦地的桑树茂盛低垂的绿枝一般,侵蚀着少妇的心灵。这两句用在这里,把少妇思念丈夫的情绪,渲染到了最高点。
最后两句“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再度把少妇思念丈夫的情感,作更进一步的强调。原本春风自外吹入屋内,掀起室中的罗帐,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但是因为少妇心中无时无刻不存着对丈夫何时能归的期盼,所以当春风吹入室内掀起罗帐之时,就成了少妇嗔罪的对象。因为除了少妇的丈夫以外,任谁也不得入室掀起少妇就寝时所用的罗帐,虽说春风是自然之物,但是在少妇的眼中看来也不能例外。这样的修辞描述,除了带出少妇思念丈夫情怀的深刻以外,也表现出少妇对丈夫坚贞的情感。
就全诗内容来看,句句写春,却也句句写情,尤其末两句对着春风嗔怪的描述手法,更让全诗的写情达到最高峰。
寄东鲁[19]二稚子
吴地[20]桑叶绿,吴蚕已三眠[21]。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22]?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23],因之汶阳川[24]。
【注释】
[19]东鲁:约指今日的山东省西部的一部分。
[20]吴地:今日的江苏省一带。
[21]吴蚕已三眠:农家所养的蚕在成长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三次的蜕皮才能吐丝成蛹。因为蚕在蜕皮的时候,整条身躯俯卧不动,好似在睡眠一样,故有蚕眠之称。蚕蜕皮三次,所以称为“三眠”。
[22]龟阴田:龟阴,指的是龟山以北之地,约在今日的山东省泗水县东边。龟阴田就是指李白位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边的田地。
[23]裂素写远意:“素”指的是生的帛布,本句大意是说李白把帛布裁裂开来,用作书写家信之用。
[24]因之汶阳川:“汶阳川”,指的是位于山东省境内的汶水。本句大意是说李白想透过江水把书信送到汶水,再由汶水转到儿女的手中去。
旨要
这是李白在外思念家中年幼儿女的作品,造语真挚平淡,却蕴含着为人父亲对儿女的自然怜爱之情,读来十分亲切而感人。“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两句,可以说道尽远行在外父亲的思子心声。
赏析
这是一首李白思念家中两个幼子的诗作,全诗内容充满了离家在外父亲对儿女的牵挂思念之情。李白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正在江苏做客,至于两位年幼的儿女,则是居住在山东的家中,因为两地相隔遥远,使得身为父亲的李白因为不能亲身照顾儿女而自觉有所亏欠,于是对儿女满心的爱怜和思念情感,便透过字里行间表达了出来。
我们先来看前四句“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的内容。这里的“吴地”指的是李白所客居的江苏一带。“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这两句大意是说,在春天到来之时,吴地这里的桑叶又长出新绿的叶子,而农家们所养来吐丝的春蚕,也已经过三次的蜕皮而逐渐要化成蛹了。这种描述内容,其实就是在暗示着春回大地之时,吴地这里的农家已经开始从事繁忙的农事工作了。在这种情景的触动下,李白联想到自己客居在外,家中的田地在春日到来之时,有没有像吴地这里一样也开始春耕了呢?真实的情况李白并不了解,因此很自然便会推测家中的田地可能没有人去安排耕种的事宜,所以便从心中涌现“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的担心和感叹。
一家之主客居在外,看到客居的吴地家家户户开始忙于春日的农事,联想到自己家中田地农事无人料理,当然会从心中生起一股想要补救的想法。所以底下便写出“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的句子来。李白这时人在江苏,与山东的老家距离甚远,即使当下即刻赶回家中去,也已过了春耕的时间了。我们看“江行复茫然”一句,可见李白真是曾经考虑过经由水路是否会比较节省回家的时程,但是因为没有把握而放弃了。
想赶回家乡料理春日农事的心愿既然无法达成,对家中儿女的思念又要如何排遣呢?李白只好透过回忆和想象,来填补心灵中因思念儿女而出现的空虚感。首先李白先写出“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两句,想象自己随着南风轻吹,飘向自己在家乡中所熟悉的酒楼之前。这两句诗可以说是开启了接下来一连串想象回忆的虚构世界,而李白就是要借着这种心灵的想象,来弥补他不能回乡的遗憾和失落感。
李白既然已经透过想象让自己回到了家乡,接下来自然是家乡熟悉景物的描述,我们看“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这些句子的内容,就是针对酒楼东边一株为李白所种桃树的茂盛长大,带出李白离家时间的长久。“别来向三年”一句点出李白已离家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两句,则点出李白心里对于离家久远仍不得返家的无奈和伤感。当初李白手种的桃树,如今已长得和酒楼一样的高,离家前的一双小儿女又是如何呢?想必是李白心中更为挂念的事。所以接下来便写出“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的句子。女儿因为年纪较大,所以在思念父亲时,懂得到昔日父亲手种的桃树下来徘徊依恋,但是当女儿在攀折桃花时,终于也因父亲的久别不能见面而流下难过伤心的眼泪。“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两句,写出女儿思念父亲时到桃树边徘徊依恋的情景,逼真而令人怜惜。“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两句,写出女儿思念父亲却不得相见的情景令人伤痛。这四个句子的写情内容,可以说十分真挚而感人。
女儿的情况如此,年纪更小的儿子又是如何呢?李白接下来描述说“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小儿虽然身躯长得几乎和姐姐肩高等齐,由于年纪较小,还不懂得思念远行在外的父亲,只能跟着姐姐亦步亦趋,姐姐来到桃树下,他当然就随着来到桃树下。李白在这里虽然没有说明,女儿带着小儿来到李白手种的桃树下来做些什么事,但是我们从上述女儿“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两句的描述,便可以推测女儿一定会向小儿说明,这些桃树就是父亲以前在家的时候所种植。如此一来,小儿即使年纪再小,也会从姐姐身上感染到那股思念父亲的情绪。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让李白心生不舍地写下“抚背复谁怜”的句子。这段由娇女带出幼儿,双行桃树下思念父亲情景的描述,不仅写出身为人父李白心中的不忍和心酸,也令所有的读者都为之伤怜洒泪。我们从这一段的描述中可以推测,也许早在李白离家之前,这棵李白手种,位于酒楼东边的桃树,已经成为儿女心中父亲的替代形象。所以当我们在阅读这一段诗句时,眼前仿佛出现一对年幼的姐弟,互相扶携到父亲离家前亲手种植的桃树下思念远方的父亲。这幅形象可以说是生动感人至极!
当然,身为父亲的李白,处在这种情境中,自然是百感交集。因此,接下来李白便写出“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的感受,可见李白此刻的心情,正在为不得返乡和牵挂家中儿女而备受煎熬。不过,当我们阅读本诗到这里时,不要忘了一件事,其实从“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两句以下,一直到“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两句为止,全部都是经由李白想象和回忆所虚构出来的情境。连想象和回忆所虚构出来的情境,都会让李白觉得“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如果属于真实的情境,不知李白又要如何忧煎。最后的“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两句,则是李白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把对家中儿女的思念情怀,透过书信寄回家中给儿女明白,父亲虽然远行在外不能归返,但是对儿女的牵挂和思念之情,一点儿也没有为之稍减。“素”原本指的是一种生的帛布,在这里是用来作为书信的比喻。所以“裂素写远意”一句,就是说李白把帛布裁剪并写成家书,用来表达远行在外父亲对家中儿女的思念之情。至于“因之汶阳川”一句,就是李白想透过江水把书信送到山东省境内的汶水,再由汶水转到儿女的手中去。
一般人对李白的印象,总觉得他是一个浪漫而狂放不拘的人,世俗的事务对李白而言,好像比较漠不关心。但是我们从这首诗的内容中,却直接感受到李白对自己儿女的慈祥怜爱之情,和普天下所有的父亲并没有两样。由此可见,天下为人父母者照顾牵挂并疼惜自己的儿女,本来就是出自天性,即使豪放洒脱的“诗仙”李白也不例外。
第二节李白诗选(二)
古风五十九首之九[25]
庄周梦胡蝶,胡蝶梦庄周[26]。
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
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
青门[27]种瓜人,旧日东陵侯[28]。
富贵故如此,营营何所求?
【注释】
[25]《古风五十九首》:李白集中第一组连章诗(作者在同一时间创作两首以上同诗题的作品称为“连章诗”,又称为“组诗”),共有五十九首,皆以古风为题,不另标明诗题。
[26]庄周梦胡蝶,胡蝶梦庄周:这个典故语出《庄子·齐物论》中的这段寓言:“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李白化用这个寓言典故内容,用来表示人世间形象看来虽有变幻,其实是起于人心变幻的结果,就形象本质而言是不变的。
[27]青门:汉朝长安城东出南面的第一道门,原名为“霸城门”,由于城门颜色为青色,当时长安城居民以“青门”称呼,久而相沿成习。
[28]东陵侯:指邵平,原为秦朝的东陵侯,秦亡后隐居种瓜于东门外。这段典故语出《史记·萧相国世家》中的这段记载:“邵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邵平以为名也。”
旨要
本诗以庄子梦蝶的寓言内涵,以及邵平原为秦东陵侯,后为东门种瓜者为喻,带出人生富贵不能长存,亦不必汲汲营求之意。
赏析
我们都知道李白本身是一位道教徒,对求仙长生之术十分向往。由于如此,在李白的思想中,对于人间年寿的短促,富贵荣华的不能持久,便也有一定程度的认知。所以这首诗一开始的两句,便以庄周梦蝶的事作为开端。“庄周梦胡蝶,胡蝶梦庄周”这两句,是引自《庄子·齐物论》中的这段寓言: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说,庄子曾经梦见自己幻化成一只蝴蝶,很自在快乐地在空中飞舞,而忘了自己本身是“庄周”这个人。在突然觉醒之后,又察觉自己仍然是“庄周”这个人而不是蝴蝶。面对这种情况,庄子于是提出了一个疑惑:到底是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周呢?最后庄子领悟到,庄子和蝴蝶之间形象的变幻分别,是起于人心的变幻分别。换言之,也就是人心受到物象的变幻而改变对物象的看法,而这种现象庄子便称为“物化”。
自从庄子提出这个寓言之后,到底是庄周梦为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为庄周呢?其实不只是庄子一个人的疑问,而且是千古以来所有的人难以解开的疑问。因为如果以人为本体来看,自然应该是“庄周梦胡蝶”,但是如果以蝴蝶为本体,那就应该成了“胡蝶梦庄周”了。我们所以会觉得,当然是“庄周梦胡蝶”为真,那是因为梦境的时间较短,而现实醒着的时间较长。因此,庄子透过这段寓言的目的,就在于传达出人间万事万物齐一的观念,所以会出现不同的看法,其实是人们执著于物象外形的变化而已。
在这种思考模式中,于是李白继续写出了“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的感触来。人的思考出发的本体如果变易,则结果自然会出现不同,但是推究其本,其实是人心思考的改变,并不是事件本身真的变了,所以才会说“一体更变易”。当然,在这样的情境中,世间万事其实都自有它发展的过程和结果,人力能影响的部分并不大;也就是说人间的万事万物,何者为真?何者为假?什么才称为成功?如何才叫失败?便不可轻下定论,所以才会有“万事良悠悠”的感叹。简言之,人间的“实”与“虚”,不在外物形象的变化上,而是决定在人心的感受上。
全诗进行到这里,接下来便以“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两句来承接和转折。“蓬莱水”是传说中神仙居住之地,连这种神仙居住的蓬莱海水,都可能化作清浅的水流,可见世间的变幻十分无常。李白在这里是有意举出沧海桑田的变化,来强调人间事的无常和无奈。
至于“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两句,则是借着富贵功名的不可依恃,来说明世事的无常。“东陵侯”指邵平,原为秦朝的东陵侯,秦朝亡国后,不愿接受刘邦的封官,自愿隐居在长安城的东门外,以种瓜为生。《史记·萧相国世家》除了记载邵平秦亡后,在长安的东门外以种瓜为生的事迹外,另有一段重要的描述说:
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邵平独吊。邵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邵平以为名也。邵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这段文字中描述,汉高祖刘邦在韩信被诛杀之后,唯恐萧何心中因畏惧而生出反意,故意把萧何进位为相国和加封五千户食邑,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来加以抚慰。几乎所有的人都替萧何高兴道贺,唯有邵平能够清楚看出萧何处境的不利,而建议萧何退回汉高祖的封赐,并且捐出家财来作为军务之需,以消除汉高祖对萧何的疑忌之心,可见邵平所以甘心在长安城东以种瓜为生,是一种韬光养晦的智者行为。李白就是借由这个典故,来说明昨日之富贵,可能成为今日之黄花,因而得之不必太喜,失之也不必太悲,能够以韬光养晦自处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最后的“富贵故如此,营营何所求”两句,则是李白创作本诗的主旨所在。人生的富贵既然如上述所言不能长久,那么人在世间每天匆忙地奔走,到底为的是什么呢?言下之意,就是劝世人要把心灵放松,不要斤斤计较眼前的得失。我们从全诗的内容来看,充满了李白对人生的一种了悟之意,读来令人顿去牵挂而心胸为之一宽。
古风五十九首之十一
黄河走东溟[29],白日落西海。
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
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
吾当乘云螭[30],吸景[31]驻光彩。
【注释】
[29]东溟:指东方的海,也就是现在黄河从山东出海的渤海。
[30]云螭;有角的小龙为“螭”,“云螭”就是形容小龙驾云飞行的样子。
[31]吸景:“景”的原意是日光,所以“吸景”就是指吸取天地精华的意思。
旨要
本诗主要在表达出人生快速,岁月不相待的感叹,并以此引出须及时行乐的人生观。“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两句,除了形容快意人生之外,也有企想求道驻颜长生之意。
赏析
我们看第一、二句的“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先借着黄河的流入东方之海,以及白日的落入西方之海,来比喻时光消失的无奈感。换言之,不论人间的喜怒哀乐为何,黄河和白日,一样如同千古以来的习性,安然并继续地流入东方之海和落入西方之海。这种描述,主要在带出岁月循环不因人事的变化而稍待的感触。
在这种形容之下,所以底下的诗句便以“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的感触来续接诗意。“逝川”是上接“黄河走东溟”的诗意,“流光”则是上接“白日落西海”的诗意,大意是说无论是“黄河走东溟”或“白日落西海”这种转眼即逝的情况,永远不会为了任何人而改变的。这样的描述,自然将时光消失无情的含意寄蕴在其中了。
然后李白接着说“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就是接续前面的诗意,说明时光的流失和消逝,使得青春的容颜容易衰老,如同春光一样的容易流失一般,而所剩所存的容貌,也正如同秋天的韵味一般日益萧索和衰朽。这种上下造句的方式,正是为了要强调时光消失的快速,以及容颜老去的不可挽回。
在这种心理下,很自然便会出现“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的想法。“寒松”二字,是借由松树经冬而不凋的特质,来比喻外表的形貌不会因岁月的摧折而改变。不过人生的过程,却和“寒松”这种特质不同,先有幼、少、壮、老的年纪分别,又有生、老、病、死的衰朽摧残,所以人的容貌,又怎能如同“寒松”一样长存不变?这是李白对人生难免衰朽的一种感叹。诗句中所用的“螭”字,原本是指一种有角的小龙,所以“驾云螭”就是形容乘坐小龙驾云飞行的样子。“吸景”是指吸取天地精华,“驻光彩”是比喻留住青春的容颜。我们综合来看,这四句诗就是有感于人生的必然日渐衰朽,所以从心中兴起求仙的念头。因而“吾当乘云螭”一句,就是李白自言人生既然短暂而无法长留青春岁月,他便想经由求仙的方式,吸收天地的灵气来让生命永远得以长存和保留。
古风五十九首之二十一
郢客吟白雪[32],遗响飞青天。
徒劳歌此曲,举世谁为传?
试为巴人唱[33],和者乃数千。
吞声何足道,叹息空凄然。
【注释】
[32]郢客吟白雪:《文选·宋玉(对楚王问)》有这么一段记载:“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角,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因此,“郢客吟白雪”便有曲高和寡之意。
[33]试为巴人唱:“巴人”,指的是“下里巴人”这种人人都会唱的通俗歌曲,所以才会出现“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的现象。
旨要
本诗主要是借由《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角,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这段文字的含意,点出人生欲得知音之难。
赏析
这里面第一句中的“郢客吟白雪”,用的是上面旨要所录之宋玉在《对楚王问》中所说的那一段话。
那段话的大意是说,楚国的国都郢城,来了一位外来的人,先在郢城这里唱起了“下里巴人”的歌曲,结果有数千人都可以跟他一起合唱这首“下里巴人”。接着这位外来人唱“阳阿薤露”的歌曲,也差不多有数百人可以跟这位外来客一起合唱。接着客人唱出“阳春白雪”的歌,能和他一起合唱的人便少了,大概只有数十人而已,最后这位客人“引商刻角,杂以流征”,也就是说把唱歌音乐的节拍和音符调得又准又高,再杂着一些跳跃性很高的音符在其中,于是整个郢城中能跟着一起合唱的人不过数个而已。宋玉举这段故事的目的,就在导出“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的用意。
所以我们看李白在这首诗中写的“郢客吟白雪,遗响飞青天。徒劳歌此曲,举世谁为传”句中的含意,就是以宋玉《对楚王问》文中“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的用意,来表示自己的心声。李白自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受世人重视,就像那位郢客歌唱阳春白雪的歌曲一样,即使歌声响至云霄,也没有人可以替他宣传赞誉。所以接下来便说“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吞声何足道,叹息空凄然”,如果李白不要坚持自己的标准,以下里巴人代替阳春白雪,自然赞誉的人就会一下子多了起来。这种“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的现象,乃是当前社会的常态,悲伤又有何用呢?即使是叹息也无法改变这一个现实的现象,所以最后诗以“吞声何足道,叹息空凄然”两句来作为结束。
访戴天山[34]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35]。
野竹分青霭[36],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释】
[34]戴天山:又名大匡山,位于现在的四川省江油县,山里面有一座大明寺,传说李白年轻时曾在大明寺中读书。杜甫《不见》诗中怀念李白所说的“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其中就直接说出李白曾在“匡山”读书,而这个“匡山”指的就是大匡山,也就是本诗题的“戴天山”。
[35]溪午不闻钟:暗示欲访的戴天山道士出外未归,因而渡溪过午仍然听不到敲钟之声。
[36]野竹分青霭:山上的云雾之气称为“霭”,缭绕在野竹之上,因而称为“青霭”。本句意在形容道士所居住的地方非常高峻,所以其上生长的野竹显得更高,仿佛可以把云雾之气间隔开来。
旨要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两句,写得有声有色:“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两句,幽僻中见脱俗之境;“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两句,写出寻人不见所观看到远景和近景的妙境。全诗透过对戴天山景色的描述,减低了访友不遇的惆怅情绪,充分显示出李白通达的心境。
赏析
从诗题上来看,这是一首访友不遇的作品,原应充满惆怅遗憾的情怀才是,但是李白却把描述内容,带入有关戴天山幽景的形容,使得原本访友不遇的惆怅之情,大大地降低了。
我们先看第一联的“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两句,写来有声有色,在幽静的山景中别有一番清新秀丽的韵味。我们从这两句的修辞,可以推论李白是借用陶潜在《桃花源记》一文中的渔夫初入桃花源的过程:“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和渔夫进入桃花源后所看到的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李白的目的,就在于要凸显这位戴天山道士的住处,有如陶潜笔下所描述的桃花源一般,既有生气勃然之意却又不带红尘俗味。所以“犬吠水声中”是动景,但却隐含着幽静之意;“桃花带露浓”是静景,却带有生气勃发之意。我们可以想见处在这种情境中的李白,心情是多么的愉悦和快乐!
然后再看第二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两句对第一联诗意的承接,我们刚才已指出,“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这两句,描述的是幽静中带出一番清新秀丽的韵味,而“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两句,则由幽静的描述转为僻静的形容。不过由于“树深时见鹿”中用了一个“鹿”字,使得这种僻静并非是一种死寂的僻静,而是不沾红尘脱俗的僻静,原因是“鹿”这种动物,在中国具有长寿吉祥的象征意义。因此,“树深时见鹿”的描述,便隐然含有此地虽然地处僻静,却带有一些仙逸之气的含意。至于“溪午不闻钟”一句,则是暗示欲访的戴天山道士出外未归,因而渡溪过午仍然听不到敲钟之声。我们把这两句合起来看,象征仙逸之气的鹿偶然可见,道士之面却无缘得见,于是自然对道士的身份产生一种神秘的遐想。这种笔法的安排十分自然而流畅,完全看不出有刻意的雕琢痕迹。
接下来我们看第三联的“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两句,是将李白访人不遇的心情,转移到山中美景的描述,用来淡化惆怅遗憾之心。山上的云雾之气称为“霭”,缭绕在野竹之上,因而称为“青霭”。本句意在形容道士所居住的地方非常高峻,所以其上生长的野竹显得更高,仿佛可以把云雾之气间隔开来。此外,李白在本句中用了一个“分”字,表示云雾之气迎面而来,好像被竹林所分隔开,这是近观的景象描述。至于“飞泉挂碧峰”的“挂”字,写的是山上飞泉自上飞落的情景,这是远观的景象描述。我们把这种近观和远观景象的描述合起来看,便可以想象出李白在访人不遇后,游目四顾的希望寻觅道士的神态。在这种情景之下,于是自然出现第四联“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的描述,可见李白虽然来访道士不遇,但是并没有就此失望回头,而是在经过一番察访询问之后,确定道士不在而且不知去向之后,失望之情才从心底浮起。“愁倚两三松”这个句子中所用的“两三松”,并不是真的形容李白失望之后,先后在两三株松树干倚身叹息,而是一种概括约略形容李白倚在松树干发愁的样子。既然如此,李白为何一定要选择用“两三松”来形容呢?原因是这首诗属于近体诗(也就是律诗),必须要严守格律,我们把这首诗的平仄谱标在下面让大家参考: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从以上所标示的平仄谱来看,是属于五言仄起首句押韵的律诗,“两三”这两个字按规定的声律必须是“仄平”,而所有两个字的数目字组合而成,且为人们通用,又符合“仄平”这个规定的(数目字除了“三”、“千”为平声以外,其余皆属仄声),就只有“两三”这个词语了。所以说李白在这里选用了“两三松”来形容,只是为了配合本诗的格律限制,并没有其他特殊的修辞考虑。
少年行二首之二[37]
五陵少年金市东[38],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39]中。
【注释】
[37]少年行:乐府古题名,属杂曲歌辞。
[38]五陵少年金市东:“五陵”,西汉五位帝王的陵墓的习称,分别是长陵(汉高帝)、安陵(汉惠帝)、阳陵(汉景帝)、茂陵(汉武帝)、平陵(汉昭帝)。汉时帝王每立陵墓,必先把各地富贵人家迁往陵墓附近居住,后来人便以“五陵”象征富贵之地。“金市”,洛阳旧有三市,大市名“金市”,在大城西;南市在大城南;马市在大城东。
[39]酒肆:即酒店。
旨要
本诗透过五陵少年意气飞扬的神态描述,带出李白的人生形象。
赏析
这首诗主要是透过五陵少年意气飞扬的神态描述,带出李白的人生形象。第一句的“五陵年少金市东”,其中的“五陵”,原本指的是汉朝五位帝王的陵墓,汉高帝葬于长陵,汉惠帝葬于安陵,汉景帝葬于阳陵,汉武帝葬于茂陵,汉昭帝葬于平陵,以上合称为“五陵”。“金市东”指的是洛阳城的金市之东,此地所住多为豪贵之家。因而“五陵年少金市东”这句,指的是豪贵之家的少年,在洛阳城的金市一带出没的意思。
第二句的“银鞍白马度春风”,则是在形容这些豪贵少年,骑着配着银鞍的白马,在温暖和煦的春日中,无忧无虑逍遥度日的形象。这两句把豪贵少年,意气昂扬的情境,描述得十分鲜明。
第三句的“落花踏尽游何处”,再强调这些豪贵少年,在春日出游,踏尽落花之后,兴致未减,他们到底又要行向何处去再游乐尽兴呢?“落花踏尽”四字,把这些豪贵少年意气昂扬、旁若无人的神态,描写得十分鲜明。
最后一句的“笑入胡姬酒肆中”,则是点出这些豪贵少年,踏尽落花之后,兴致未减之后,接着又到胡姬卖酒的酒店中去饮酒取乐。我们看李白用了“笑入”二字,已把那种旁若无人的样子,很传神地表达了出来。这里所谓的“胡姬”,指的是当时西域前来中土谋生的女子。唐朝因为国势强盛远及西域,所以西域人士在当时的唐朝国境内活动非常频繁,李白在其他诗作中也常提及“胡姬”卖酒的情形,譬如《前有樽酒行》二首之二云:“胡姬貌如花,当炉笑春风。”又如《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之一云:“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再如《白鼻骗》云:“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直就胡姬饮。”可见在当时的唐朝国境内,西域来的胡姬以卖酒为生的情况十分普遍。我们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全部都是气势昂扬的展示,可以说是李白人生的缩影。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40]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41]所来径,苍苍横翠微[42]。
相携及田家[43],童稚开荆扉[44]。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45]。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46]。
长歌吟松风[47],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48]。
【注释】
[40]斛(hú)斯山人:复姓“斛斯”隐居在山中的一位隐者。
[41]顾:回头看望的意思。
[42]苍苍横翠微:“翠微”是形容山上树林颜色翠绿的样子,因而“苍苍”在这里就是形容山色茂盛之意。
[43]相携及田家:指斛斯山人在家门前的路上迎接李白,然后在月色相伴中一起回到斛斯山人的家中。
[44]荆扉:用有刺的木条编制而成的柴门。
[45]青萝拂行衣:一名“松萝”或“女萝”,常寄生在树木的枝干上,下垂时有如丝带。“行衣”原是指行人的衣服,在这里的行人指的是李白。
[46]挥:在这里是形容饮酒时的动作。
[47]长歌吟松风:乐府有《风入松》曲,所以这里的“松风”,可能指的是曲名。不过如果当做李白的歌声与山上的松风相应和来理解,也可通。
[48]忘机:没有与人计较虚伪巧诈之心。
旨要
全诗以描述李白下山过访友人的情景及趣味为主。“山月随人归”写得妙趣横生,“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写得幽景宜人。全篇写来,在行云流水的笔调中,呈显出孤高幽静的情趣,所描绘的情境虽然极为幽淡,但是展现出来的胸襟却广阔而欢畅,在平淡中寓含着真趣。
赏析
这是一首描述到友人(斛斯山人)家中过夜,一起喝酒快乐的作品。第一、二句的“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描写李白在黄昏时,从终南山下来的情境。由于下山正是黄昏时刻,李白一面往山下走,随着时间的流逝,一面便觉得夜色渐深,于是仿佛天上的月亮一直跟随在李白的身后,和李白一起下山。这样的情境,在幽美安适中,另有一种祥和轻松的气氛。我们试想,人在山上,月也在山上,当人下山时,月亮也跟着人一起下山,于是人和月仿佛成了一体,这种描述的技巧可以说是非常高超的。用一个“归”字来形容月随人走的情景,更充分表达出李白与月亮亲切而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三、四句的“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描写的是李白在下山快到友人家时,回头所见的景象。本来下山时,一直觉得月亮是跟随在自己的身后,但等到快到斛斯山人家中时,回头望去,看到的却是一片苍绿色的树影。“横翠微”三字,把山径两旁的林木,枝影横出的样子,很传神地描述出来,同时也暗示着月亮其实还在,只是被横出的枝影遮住而已。因为如果没有月光,根本也就看不到翠色山影和树影了。因而我们可以说,李白一路走来,暂时把山色置于身后,而将自己投入于人间。
然后我们看“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两句,则是描述李白下山来到斛斯山人家中的景况。我们看“相携及田家”一句,可见这位斛斯山人,是离开家门到路上去迎接李白,然后在月色相伴中一起回到斛斯山人的家中,所以才会两人携手一起回来。“童稚开荆扉”一句,可见李白和斛斯山人一家很熟悉,所以未到家门,连小孩童都已在门外候着。这样的描述,让诗句中涌现出无比的亲切感。
于是“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两句,除了在形容李白走进斛斯山人家的大门之后,所经过的情景之外,也在于描述李白投身于人家所看到景象的感触。从“绿竹入幽径”的形容,可见主人也不是一位凡俗之人,所以入门的小径两旁种满了绿竹相衬,这里的“绿竹”隐含着清贞劲节的象征意义:从“青萝拂行衣”的描述,可见主人家中非常的朴素,并没有什么奇花异草。我们把这两句隐含的清贞劲节朴素之意合起来看,正是一幅标准的隐士家居图。于是原本以为从山上幽居之境下山投身于人家的李白,却又发现自己并没有真的离开幽居之境,所改变的只是位置——从山上转移到山下而已。
在这种情境中,李白心中的欢畅是可以想见的,所以“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两句,就是李白在描写与斛斯山人欢畅饮酒的情形。“欢言得所憩”一句,是在形容李白和斛斯山人饮酒时的感觉很舒服,两人谈话投机,欢言无限,让李白觉得斛斯山人的家,正是最好的休息场所。这可以说对斛斯山人一种很高的敬意和赞美。“美酒聊共挥”一句,是在形容两人欢谈过程中,还伴有美酒可以共饮,感觉更是逍遥快乐。“挥”字在这里有以酒共话的含意。谈话投机,心情轻松,再加上有美酒得以共饮,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两句,是描述李白和斛斯山人一面谈话饮酒,一面轻松地吟唱歌曲,一直到天上的星星都已渐稀,天都微亮才作罢。因为下句有“曲尽”两字,所以这里的“松风”,可能指的是曲名,不过如果当做李白的歌声与山上的松风相应和来理解,也是可通的。这两句充分表现出李白与斛斯山人长歌欢畅,忘了时光流逝的情景。
然后我们看最后的“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两句,就以李白和斛斯山人共同欢谈,忘却人间的心机而陶然快乐的情景来作为本诗的结束。“我醉”是李白醉,“君复乐”是指斛斯山人虽然没醉,但是看到李白高兴饮酒至醉,心中也十分快乐。以此来看,斛斯山人对李白的友情可说十分深厚了。
本首诗以描述李白下山过访友人的情景及趣味为主。“山月随人归”写得妙趣横生,“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写得幽景宜人。“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写出欢畅中不觉天明之乐。全诗声韵流宕顺畅,笔调如同行云流水,将李白胸中潇洒之意完全传达出来。
自遣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旨要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两句写对酒之美乐,“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两句写醉态之幽趣。
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为《自遣》,可见是李白在描述自己平常生活时所体会出来的快乐。我们看前两句的“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写的是对酒之美乐,有酒可饮,不觉时光之逝,可见是如何沉浸在饮酒之乐中。饮酒之时,落花飘来,沾在自己的衣上而不挥落,更将饮酒的场景点染得十分灵动而清丽。至于“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两句,则是描写醉态的幽趣。我们看这首诗中,“对酒不觉暝”与“醉起步溪月”相呼应,“落花盈我衣”与“鸟还人亦稀”呼应,写得极其幽美。
我们从全篇的构思布局来看,前两句写的是“不觉”的感触,所以偏向于忘我情境的展示,只要有酒可饮,所谓时间的消失与生命的消长,都不能让李白的心灵产生悸动的感觉。至于后两句写的则是“觉”的感触,所以偏向于有我情境的展示:而有我之因,是起于醉起,所以说“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然而李白醉起后的有我世界,仍然只是个“鸟还人亦稀”的世界,本身似乎仍然遗世而独立。所以虽然是醉起而有我,其实和前两句的忘我世界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因此,就李白而言,创作这首诗时,究竟是处于醉中还是醉起,便也不必过于深究,而这正是此诗题名为《自遣》的含意:生活中有酒万事足的快乐。
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歌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49]苦不早,著鞭[50]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51]臣,余亦辞家西入秦[52]。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53]。
【注释】
[49]万乘:指皇帝。
[50]著鞭:骑马加鞭赶路的意思。
[51]会稽愚妇轻买臣:《汉书·朱买臣传》中记载:“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yì,割)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卷六十四)李白引用这个典故,比喻那些轻视自己的世人,就如同朱买臣的妻子嫌弃朱买臣的行为一样。
[52]秦:在这里指唐朝的国都长安,因为长安在春秋战国时属秦国之地而得名。
[53]蓬蒿人:“蓬蒿”是长在野地上的两种杂草,所以“蓬蒿人”就是指田野中的平民。
旨要
本诗是李白在表达将如同当年朱买臣一样,到长安求取功名的心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两句,正是李白最佳的自我写照语。
赏析
李白给人的感觉,正如杜甫在一首《赠李白》诗中所说“飞扬跋扈为谁雄”的形象。这首《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因为唐玄宗下诏命李白入长安,李白收到这封诏书后,志得意满,认为此去长安求取功名,对他而言乃是易如反掌之事,全诗的内容,正是充满如同杜甫所形容的“飞扬跋扈”情状。
我们先来看诗一开始的前两句“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除了点明李白归来的时节以外,还展现出一种欢乐愉悦的气氛。我们可以说这种欢乐愉悦的气氛,是起于五谷丰收的原因,但是也可以说李白因为收到唐玄宗的诏书,即将入京,在这种人逢喜事精神爽的情况下,一切情景看在李白眼里都成了欢乐的象征。
接下来的“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四句,便全都是欢乐愉悦气氛的充分呈显。“呼童烹鸡酌白酒”一句,显然有庆贺即将奉诏入京之意;“儿女嬉笑牵人衣”一句,则是描述家中儿女也感染了李白欢乐得意的气氛;“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两句,则是描述李白先以高歌来表达心中的欣慰之情,再以舞蹈来展现心中的快意。我们从“落日争光辉”五字的形容来看,李白可能是取剑而舞,所以剑在舞动时所闪耀的剑光,好像要与落日互争光辉一样。这一段文字,把李白心中的得意之情,表达得非常生动传神。
接下来的“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两句,是李白在自我表示,希望早日见到皇帝以申明自己胸中抱负,因而恨不得即刻快马加鞭,赶完遥远的路程到长安去的心思。这两句正是接续上面得意之情而出的。在这种心情之下,自然会从心中浮起功名唾手可得的想法,所以接下来便出现“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这样的诗句来。“会稽愚妇轻买臣”一句,引用的是西汉朱买臣的事迹。朱买臣因为长久处于贫困中,妻子愤而嫌弃离去,但是数年之后,朱买臣有机会到了长安,因为严助的推荐,受到汉武帝的赏识重用,并任命为会稽太守的官职。李白引用这个典故,把凡是曾经看不起李白的人,都比喻成朱买臣那位没见识的妻子。“余亦辞家西入秦”一句,则是指出李白马上要如同当年的朱买臣一样离家西去长安,然后也将和朱买臣一样,很快就可以取得功名。
全诗写到此处,得意之情已经满溢到最高点,因而李白便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两句,作为本诗的结束语,然后给读者留下一幅志得意满、飞扬跋扈的李白形象。
我们从这一首诗的内容中,不仅看到了李白志得意满、飞扬跋扈的形象,也看到了李白一气如注的艺术创作能力,全诗从开始到结束为止,没有一句呈现出轻软无力之气,这就是李白诗的艺术特色。
-
雁门天下英雄,策勋宜在平吴后。金符佩虎,青云飘尽,名藩坐守。千里江皋,一时淮甸,扫清残寇。看人归厚德,天垂余庆,阶庭畔、芝兰秀。我望戟门如画,气佳哉、危亭新构。年年此席,风流长占,中秋重九。丹桂留香,
-
这是一首题赞兼山水诗,清淡秀丽、自然明快,是孟诗的代表作之一。义公:当时的一位高僧。习:修习。禅寂:坐禅入定。">
-
梦见干活是什么意思梦见干活,有水难之相。应该尽量避免接近海、湖、河川等有水的地方。不要以为游泳池就很安全,游泳池也是有危险的。有被盗的可能,金钱、贵重物品的管理,要小心谨慎。尤其在往返的车厢中,要注意
-
伶官序文言文整篇翻译 《伶官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
-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①, 驱车登古原②。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诗人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
-
报刘一丈书文言文及译文 〔明〕宗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
-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知识点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五柳先生传 1、造饮辄尽 造:一来 2、箪瓢屡空,宴如也 如:若 3、兹若人之俦乎 俦:类 4、不
-
脑筋急转弯题目:谁年纪小小就长胡子,见人就叫妈妈? 脑筋急转弯解析:常见的山羊年纪轻轻就长满了胡子,喜欢“咩咩”叫,就像是在叫妈妈一样。 脑筋急转弯
-
《贺新郎·别友》译文|注释|大意|赏析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 "> 文言文的哲理句子
文言文的哲理句子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文言文的哲理句子的内容,欢迎阅读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