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唐宋诗艺术特征比较研究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09-16 21:22:17阅读:555

唐宋诗艺术特征比较研究

唐宋诗之争为中国诗史上聚讼纷繁的一大公案,在历代的唐宋诗之争中,实已包含有对唐宋诗艺术特征的认识。如严羽《沧浪诗话》讲的宋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向来被认为是对宋诗创作特色的概括,人们对宋诗特征的认识,常通过唐、宋诗的比较来加以说明。在现代的古典文学研究中,也一直存在着唐、宋诗之高下优劣的争论,涉及唐、宋诗创作特色和艺术风格的比较。当同光体之类的旧诗成为遗迹,宗唐与宗宋的门户之见不复存在之后,这依然是唐宋诗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1922年为纪念《申报》创刊五十周年而作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胡适说:“这五十年(指1872—1922)是中国古文学的结束时期。”他认为,“这个时代之中,大多数的诗人都属于‘宋诗运动’。宋诗的特别性质,不在用典,不在做拗句,乃在做诗如说话。北宋的大诗人还不能完全脱离杨亿一派的恶习气;黄庭坚一派虽然也有好诗,但他们喜欢掉书袋,往往有极恶劣的古典诗(如云‘司马寒如灰,礼乐卯金刀。')。南宋的大家——杨、陆、范——方才完全脱离这种恶习气,方才贯彻这个‘做诗如说话’的趋势。但后来所谓‘江西诗’派,不肯承接这个正当的趋势(范、陆、杨、尤都从江西诗派的曾几出来),却去模仿那变化未完成的黄庭坚,所以走错了路,跑不出来了。”很显然,胡适是从提倡白话文学的角度评判宋诗的,肯定宋诗中那些很近白话的诗,而对江西诗派掉书袋的古典诗则持否定态度。新文学运动提倡白话平民文学,要打倒贵族的古典文学,所以当时的桐城派之文和宋诗运动中的江西派之诗,均在被排斥之列。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说:“所谓‘江西派’者,山谷之偶像也。”他将江西诗派归入“阿谀的虚伪的铺张的贵族古典文学”而加以否定。鲁迅在《致杨霁云》中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尚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这些新文学运动倡导者的言论,虽非专为研究宋诗而发,影响却十分深远,给宋诗运动以致命的一击,造成很长一段时间唐诗研究受重视而宋诗遭贬斥的局面。

与唐人作诗多出于自然感兴不同,宋诗多讲究命意曲折和修辞功夫。胡云翼《宋诗研究》认为,宋代诗人在创造方面虽没有唐代诗人伟大,但在诗的描写技巧方面有进步。“第一:宋诗格外的整练有规矩,没有唐人不工稳的毛病了;第二:宋诗的描写越发细致,没有唐人粗率的毛病了;第三:宋诗的描写特别冲淡,没有唐人一味豪迈意气的毛病了。”他说宋诗的特色还在于造了一个新诗境,那就是宋诗里面有一种充满了画意的诗异常发达。尽管胡云翼对宋诗特色的把握有可商榷之处,但他从“技巧”与“诗境”两个方面来分析宋诗特色的方式值得肯定。程千帆在1940年写的《读〈宋诗精华录〉》中认为,“唐人之诗,主情者也,情亦莫深于唐。及五季之卑弱,而宋诗以出。宋人之诗,主意者也,意亦莫高于宋。后有作者,文质迭用,固罔能自外焉。”他说:“唐人以情替汉、魏之骨,宋人以意夺唐人之情,势也。浸假而以议论入诗。夫议论则不免于委曲,委曲则不免于冗长,长则非律绝所任,此所以逮宋而古诗愈夥也。其极至句读不葺,而文采之妙无征;节奏不均,而声调之美遂閟。此宋人之短,非宋人之长。”以缘情与主意作为于创作上分别唐、宋诗的主要特征。

唐人作诗尚天人相半,在有意无意之间,宋人则纯出于有意,欲以人力巧夺天工,故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缪钺在《论宋诗》一文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譬诸游山水,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漳寻幽,情境冷峭。唐诗之弊为肤廓平滑,宋诗之弊为生涩枯淡。虽唐诗之中,亦有下开宋诗派者,宋诗之中,亦有酷肖唐人者;然论其大较,固如此矣。”他认为宋诗的内容较唐诗更为广阔,能略唐人之所详,而详唐人之所略,虽尽事理之精微,而乏兴象之华妙。宋人作诗讲究熔铸群言,强调无一字无来处,因“凡有来历之字,一则此字曾经古人选用,几最适于表达某种情思,譬之已提炼之铁,自较生铁为精。二则除此字本身之意义外,尚可思及其出处词句之意义,多一层联想。运化古人诗句之意,其理亦同。一则曾经提炼,其意较精;二则多一层联想,含蕴丰富。”他以为唐人律诗,其对偶已较六朝为工,宋诗于此,尤为精细。大抵宋诗对偶所贵在工切、匀称、自然、意远。唐人为诗虽也重句法,而宋诗造句之法,在求生新,求深远,求曲折,以矫俗熟卑近和陈腐。宋人于唐诗用韵之变化处特加注意,喜押强韵,喜步韵,因难见巧,反可拨弃陈言,独创新意。唐诗声调,以高亮谐和为美,而黄庭坚的山谷体诗别创一种兀傲奇崛之响。与唐人作诗相比,宋人从运思造境到炼句琢字和韵调音节,皆有自己的特点,其长处为用意深折,意味隽永,其流弊为喜用偏锋,乏雍容浑厚之美。或专求奇字缀葺成诗,乍观有致而久诵乏味;或求工太过失于尖巧,剥落色相而流于枯淡。

在《谈艺录》中,钱钟书开篇即谈“诗分唐宋”的问题,认为:“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严仪卿首倡断代言诗,《沧浪诗话》即谓‘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云云。曰唐曰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实唐人之开宋调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则宋人之有唐音者。”此说一反前人论诗时以朝代区别唐宋的做法,将唐诗和宋诗作为古典诗歌的两种基本体格和审美范式:一以“丰神情韵擅长”,一以“筋骨思理见胜”,前者真朴出自然,后者则刻露见心思。之所以如此,深层的原因是人的性分之殊,钱钟书说:“夫人禀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有不期而然者。故自宋以来,历元、明、清,才人辈出,而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唐以前之汉、魏、六朝,虽浑而未划,蕴而不发,亦未尝不可以此例之。”也就是说,并非宋朝人写的诗才叫宋诗,唐朝人写的诗才叫唐诗,这是就时代而言,具体到作家本人,“且又一集之内,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换言之,一个诗人可能既写唐诗又写宋诗,关键在于其一生的性情变化使之然。

钱钟书《宋诗选注序》认为:“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模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又说:“凭藉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他认为宋人的习气是“资书以为诗”,所以“把末流当作本源的风气仿佛是宋代诗人里的流行感冒。嫌孟浩然‘无材料’的苏轼有这种倾向,把‘古人好对偶用尽’的陆游更有这种倾向;不但西昆体害这个毛病,江西派也害这个毛病,而且反对江西派的‘四灵’竟传染着同样的毛病。”他认为宋诗的艺术成就虽不及唐诗,但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的宋诗研究几近于空白,而海外却有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的《宋诗概说》出版。他以为宋诗的重要特征和价值,不仅在于对前代的继承和总结,更重要的在于对传统诗歌意绪表现范围的解放:一是视界的开阔,一是悲哀的扬弃。这也是宋诗区别于传统诗歌的内涵和特征,宋人不但把诗视为抒情或流露感情的场所,同时也把诗当作传达理智的地方,由此形成了宋诗表现的叙述性和思辨性的特征,造成唐宋诗内在的本质区别。他说:“正因为如此,唐诗显得如火如荼,紧凑而激烈。简言之,在匆匆趋向死亡的人生过程中,诗人作诗只能抓住贵重的瞬间,加以凝视而注入感情,使感情凝聚、喷出、爆发。诗人所凝视的只是对象的顶点。这是唐诗之所以显得激烈的原因。唐诗是凝缩而简洁的,但视界的幅度却也因而受到了限制。宋诗则不然。宋人以人生为长久的延续,而且对这长久的人生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具有广阔的视界。诗人的眼睛不只盯住在产生诗的瞬间,也不只凝视着对象的顶点。他们的视线广泛地环望四周,因此显得冷静而从容不迫。”所以宋诗中不仅悲哀题材的作品很少,即使表现悲哀,也能够客观、冷静地对待,在理性的逻辑之中,仍能透露出希望之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国内有关宋人是否一反唐人规律而不懂形象思维的争论,促使人们对唐宋诗各自的艺术特色进行反思。如陈祥耀在《宋诗的发展与陈与义诗》中指出:历史上有关唐宋诗短长的争论可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宋诗不如唐诗,一派认为宋诗较唐诗是有所发展的。这两派都看到了宋诗的一个方面,拘之则偏,合之则全。他说:“宋诗议论多,用典多,散文化的倾向较突出,含蓄抒情和形象思维确有不及唐诗的地方;但它在技巧上力求翻新,力破余地,对唐诗来说,也确有新的发展。”他从比较的角度谈宋诗特征,说:“大抵唐诗善摅情,以韵味胜,宋诗工言理,以意趣胜。唐诗较浑厚,宋诗工委曲。唐诗以气魄雄伟胜,宋诗以态度闲远胜。唐人豪迈者,宋人欲变之以幽峭;唐人粗疏者,宋人欲加之以工致;唐人流利者,宋人欲出之以生涩;唐人平易者,宋人欲矫之以艰辛;唐人藻丽者,宋人欲还之以朴淡;唐人白描者,宋人欲益之以书卷;唐人酣畅者,宋人欲抑之以婉约;唐人多炼实字,宋人兼炼虚字。宋诗文理察密,技巧精细,有逾于唐;而气韵之涵蕴不逮焉。”关于宋诗特征的概括,当时较为流行的还是严羽说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人们认为这虽是对宋诗的批评,可也道出了宋诗的特点,所以常从这几方面来探讨宋诗特征。

在《宋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教训》一文中,王水照参照严羽的说法,认为宋诗的三大特点是:散文化、议论化、以才学为诗。匡扶在《宋诗的评价及其特色浅谈》中指出:宋诗除了散文化、多议论之外,语言的通俗化也是主要特色之一。他认为,在宋代“诗人们肯于吸取、提炼民间口语,来丰富和翻新自己诗的语言,造成一种清新流畅、朴实自然的风格。”许多宋诗写得明白如话。通常,人们将严羽讲的“以文字为诗”,理解为“以文为诗”,即诗歌创作的散文化,指把散文的一些手法、章法、句法和字法引入诗中。但胡明在《“以文为诗”和“以文字为诗”》中认为:宋人所谓“以文为诗”,主要是指叙事和言理——尤其是言理——入诗而说的,而其形式特征即结构手段、叙述方法的散文化倾向是次要的内涵。再则,严羽的“以文字为诗”,主要指的是宋代诗风的两个不良倾向:一是雕琢文字,游戏音韵;一是“点铁成金”,挦扯缀补。所以将“以文字为诗”理解为“以文为诗”是错误的,并且,“以文为诗”也不等于散文化。胡念贻在《关于宋诗的成就和特色》中指出:宋诗的数量超过《全唐诗》两倍以上,其中确有大量的好诗,不能用严羽讲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来概括宋朝一代的诗歌。因为这导致人们对宋诗产生两个看法:一是宋诗缺乏生活;二是宋诗缺乏形象。

把严羽对宋诗的批评看作是对宋诗特质的概括,以此为依据论述宋诗,自然会导致对整个宋诗评价的偏低,或者说是把宋诗的缺点当作特点。那么,如何就宋诗在文学史上所取得的成就来探讨宋诗特色,如何就宋诗的具体评价概括总结宋人的艺术个性,就是宋诗研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围绕着这一问题,人们从诗歌意象、文化蕴涵、艺术风韵、题材范围、创作追求和审美理想等诸多方面,对唐、宋诗的艺术特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可贵探索,形成了以下一些看法:

唐诗创作以自然意象为主,宋诗多为人文意象。宋代作家的人文修养较唐代作家要高出许多,故人文意象在宋诗中亦提升到了突出的位置,反映一代宋人的读书情趣和书生本色。霍松林、邓小军在《论宋诗》中指出:宋诗的特质是发挥人文优势,即通过人文意象的描写与典故、议论的运用,表现富于人文修养的情感思想,体现一种有品节又有涵养的精神。“宋诗用典之多超过了唐诗,这固然与宋人读书多有关,但更与宋人的人文情趣息息相关。用典的妙处,在于增添诗歌语言的渊雅风味。”用典除了是一项古为今用的语言艺术手段,也是人文意象的渊薮。宋诗的用典,一是借以深化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二是借以寄托尚友古人的人文情怀。宋诗的议论也发自人文修养,是抒情的延伸和深化。“自然意象的淡化,人文优势的提升,规范了宋诗淡朴无华的基本风貌。崇尚品节的精神,艺术上的刻意求新,决定了宋诗瘦硬通神的风格要素。富于人文修养的情致,则产生了宋诗渊雅不俗的独家风味。”与唐诗的兴象玲珑不同,宋诗之美是一种风致美,而风致是人文情趣的体现,是品节涵养的呈露。

唐、宋诗是不同类型文化的产物,宋诗的文化蕴涵和艺术风韵有异于唐。宋文化发轫于中唐、复兴于庆历、而具形于元祐,宋诗的发展亦然。龚鹏程在《江西诗社宗派研究》中指出:宋文化形成后,乃有所谓宋诗,有宋诗,方有唐宋诗之争,“所谓唐,所谓宋,非朝代之别,乃不同风格类型之分,犹文化类型中可区为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也。”他认为自中唐哲学突破后,宋诗之风格特质方逐渐形成,表现于体制变迁、反省之创造和道器合一等方面。宋人的创作形态,非表现之创造,而为反省之创造,创作方式趋于以复古为开新一路。又宋人通艺事于妙道,论书画论诗歌,以人格比合风格,几与论修身同义,“方是时也,艺术制作,既与人格修持无异,评诗论人,亦当具同一眼目。”刘乃昌、王少华的《宋诗论略》认为,与唐代士人相比,宋代士人更重品节,宋人学陶多着眼于陶诗的远韵清操、高情逸趣,宋人学杜的作品也大都体现出一种人格美;宋诗较少唐诗那种浑雅醇厚的韵致,而多含睿智哲思,长于在写景抒怀中寄寓诗人对于历史、社会、人生、政治等问题的种种见解,以理取胜,又不抽象说理,对人生体验更加深化,达到了哲学的高度;超越唐人重音容声色渲染的艺术表现定势及窠臼,宋诗的特色在于看似朴淡而意蕴深隽,归于平淡简古,进入高风绝尘的雅趣清境;与唐人作诗注重声调格律的响亮圆润不同,宋人发展了拗句和拗律的体制,从而形成了宋诗的苍劲风骨。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高峰,宋诗的价值不在于类似唐诗,亦不必与唐诗争高下,而在于能在艺术风格和题材内容方面开拓出新。在《宋诗之传承与开拓》一书中,张高评专就宋人咏史、咏物等题材的翻案诗、宋代的禽言诗,以及宋人咏画、题画诗所创格的“诗中有画”之表现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说明“宋诗既有传承古学之襟抱,又富于开拓之气象,故能于唐诗登峰造极之后,别开生面,蔚为与唐诗争驰抗衡,风格独具之自家特色。”认为宋诗或发扬光大唐诗之优长,凡唐人浅言少言泛言者,宋人深言多言切言之,必期至于淋漓酣畅而后已;或喜作理性思考,深造有得,创作家与理论家纷纷作“出位之思”,于是而有诗画一律、诗禅相融、以文为诗、以诗为词、诗书画相济诸事实与理论。朱刚的《从类编诗集看宋诗题材》,就宋人按题材类编的两种集子进行统计,指出宋诗取材广、命意新的特点的形成,在于“缘情”和“体物”的界线消失,取材上不受限制,使诗歌题材扩大至于“无所不包”的境地。在政治和社会问题题材的诗歌得到极大发展的同时,诗歌成为士人风雅生活的必备内容,生活中随处而有的诗意都被发掘出来,诗不但是千古事业,而且就是生活。故诗无所不在,诗的题材无所不包。

与唐诗的情来、气来、神来而声色并茂不同,宋人论诗谈艺常言“脱俗”,强调艺事的精深华妙和风格的超迈流俗,这最终取决于作家的人文道德修养,是一种与诗人的人品、人格紧密相联的精神境界。秦寰明在《宋诗的复雅崇格倾向》中指出:宋代诗歌创作中存在着复雅崇格的倾向。由复雅而归于崇格,反映出宋人注重创作主体内在的超越流俗的人格精神和高逸情趣,进而致力于诗歌的平淡境界和思理筋骨的逻辑力量的追求。因崇格较之复雅更须求诸作者的胸襟气骨,并且具体而微地体现于用笔的技法力度,这是对唐诗主情传统的反拨和超越。张毅认为:作为宋诗代表的苏、黄诗学,虽讲求理智之沉思,亦重情气之灌注,追求的是自然之理和人生哲理融为一体的理趣,其最终所要达到的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老境美,一种外枯而中膏、似癯而实腴的成熟之美。宋人对老境美的追求,体现为襟怀淡泊、思致细密和情意深邃等方面。宋人把“平淡”作为作家艺术成熟的标志,注重化巧为拙、藏深于朴,用自然素朴的表现形式反映出蕴意深远的人生感悟。宋诗拔去浮言腴语的瘦硬风格,是宋人“造平淡”的一种特殊方式,以命意深折和词理的细密为特征,讲究语意老重和规模宏远。就更深一层次的情感表达而言,老境美所反映的是一种人世沧桑的凄凉和强歌无欢的沉郁,它源于当时作家心理感情中普遍存在的“忧患”意识,属于一种带有理性批判否定精神的情感判断。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在徽州寄家书·(清)黄道周

    三朝[2]颠覆矣!事宏光而宏光蒙尘[3],奉潞藩而潞藩衔璧[4]。栖迟[5]此身,即者死牖下[6],有何颜面?生平耻为易节之士,从此遂志,亦无所恨;但恐为曾、闵所笑耳[7]。为子当孝,为臣当忠,无所愧

  • 一盘散沙造句十则

    一盘散沙造句十则

  • 【唐】李 峤《松》吟咏松竹梅诗赏析

    松【唐】李 峤郁郁高岩表,森森幽涧陲。鹤栖君子树①,风拂大夫枝②。百尺条阴合,千年盖影披。岁寒终不改,劲节幸君知③。注:①鹤栖:西 "> 盛行的国学还能“热”多久

    5月16日晚,西南四城市国学经典诵读邀请赛成都地区决赛在龙泉驿区洛带古镇举行,近百名选手悉数登常伴着古筝古琴意境深远的演奏,以及青衣水袖激昂曼妙的舞蹈,选手与艺人将一首首国学经典演绎得如梦似幻。

  • 赏析反经文言文

    赏析反经文言文   夫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言不辩。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辩物,则识鉴不显。原其所以,本其所由,非物有自然之名、理有必定之称也。欲辩其实,则殊其名;

  •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孟郊《游子吟》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游子吟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 《桃花源记》译文及注释

    《桃花源记》译文及注释   《桃花源记》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是讲读课文,居单元之首,本单元通过对四篇文言文和五首唐诗的鉴赏,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古诗文的能

  • 汉语修辞手法系列「什么是断取」

    [定义] 在引用词语时,只截取其中一两个字的意义来造句表意,其余的部分只起搭配作用而不参与表意的一种修辞方式。又称连及。">

  • 赵秉文《春游》赏析:无数飞花送小舟,蜻蜓款立钓丝头

    春游 赵秉文 无数飞花送小舟, 蜻蜓款立钓丝头。 一溪春水关何事, 皱作风前万叠愁。 【注释】 ⑴飞花:落花。 ⑵款立:款款而立,即从容地站着;钓丝

  • 《宋史》节选文言文阅读

    《宋史》节选文言文阅读   沈起,字兴宗,明州鄞人。进士高第,调滁州判官。闻父病,委官归侍,以丧免,有司劾其擅去。终丧,荐书应格当迁用,帝谓辅臣日:观过知仁,今由父疾而致罪,何以厚风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