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修辞《呼告·省略·互文》释义与辨析
[释义]
呼告
呼告又称“顿呼”、“突呼”,对于正在叙述的事情,忽然改变平叙的口气,而用对话的方式来呼喊。将本来不在眼前的人或物,就当作就在眼前,直接向他(它)呼唤、倾诉,这叫作呼告,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呼告往往和比拟、示现结合在一起,带有比拟和示现的性质,所以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把呼告分为比拟呼告和示现呼告。
1.比拟呼告
比拟呼告又叫人化呼告,所呼告的“物”带有人性化的性质。也就是将物拟作人,然后直接与它说话。如:
船呀!我知道你不问前途,尽直奔那逆流的方向。(康白情《送客黄浦》)
震荡的车里,我只向后攀着小圆窗看看。弯曲的道儿,跟着车走来,愈引愈长。树木,村舍,和田陇,都向后退曳了去,只有西山峰上的晚霞不动。车里,她们捉对儿谈话,我和晚霞谈话。——“晚霞,我不配和你谈心,但你总可容我瞻仰。”(冰心《往事·十二》)
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别人说你是太阳神,你,你坐在那马上丝毫也不能驰骋。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烧毁你的一切,特别要烧毁你那匹马!你假如是有本领,就下来走走吧!(郭沫若《屈原》)
“东君”是传说中的一种神,文中的“东君”是一个土木偶像。屈原被上官大夫陷害,囚禁在东皇太一庙时,那里就有东君的神像。屈原无辜被诬陷,内心很悲痛,却又无可奈何,便借这土偶木梗来发泄心中的愤怒,满腔怨气地指斥土偶木梗,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派。这种将物当作人,把事物人格化,直接对它指责,向它怒吼,和它说话,将诗人的悲愤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的呼告,便是比拟呼告。
2.示现呼告
示现呼告是把不在面前的人或者物,当作在眼前般呼告,带着示现性质。
(1)呼告面前的人。
儿离开你已有十八年了呀!十八年了呀!父亲啊!父亲!(季季《属于十七岁的》)
女郎,单身的女郎,你为什么留恋这黄昏的海边?
女郎,回家吧,女郎!(徐志摩《海韵》)
(2)呼告面前的物。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经·硕鼠》)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雷电颂》)
天啊!为什么你要这样对我?
秋,听说你已来到。
省略
在不影响语义表达的情况下,古今汉语往往都可以省略某些成分,使语言更加简洁、精练。古代汉语的省略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更复杂。
1.主语的省略
(1)对话省。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左传·庄公十年》)——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详细地审理,但一定要实事求是。”[曹刿]答道:“[这]算是忠于职守的这一类情形了。”
(2)承上省。主语承上省略,一般有承上主语的省略和承上宾语的省略两种情形。
①承上主语的省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 ]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国没有损失一支箭一个箭头的耗费,可是天下诸侯各国就已经疲困不堪了。于是[天下诸侯国]的合从解散了,盟约失败了,争相割地而贿赂秦国。秦国有足够的力量来利用他们的弱点,追逐败逃的军队,[灭天下诸侯国]死亡的军队以百万计算,血流成河,可以把盾牌都浮起来。[秦国]便乘着这胜利的形势,统治天下。
②承上宾语的省略。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的野地里出产一种奇异的蛇,[蛇]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这种蛇]触到了草木,[草木]都要枯死。
(3)蒙下省。
七月[ ]在野,八月[ ]在宇,九月[ ]在户,十月蟋蟀在我床下。(《诗经·幽风·七月》)——七月[蟋蟀]在野地里,八月[蟋蟀]在屋檐下,九月[蟋蟀]在门内,十月蟋蟀便进到我的床底下了。
(4)第一人称的省略。这种省略常见于古代的文告、书信、游记等文体中。
浔阳腊月,江风苦寒,[ ]岁暮鲜欢,夜长无睡。[ ]引笔铺纸,悄然灯前,有念则书,言无次第,勿以繁杂为倦,且以代一夕之话也。(白居易《与元九书》)——浔阳的腊月,苦于江风的寒冷,[我]年终很少有欢乐,夜长睡不着觉。[我]拿起笔铺开纸张,静静地坐在灯前,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言语没有个次序,希望您不要觉得它纷繁杂乱而厌倦,聊且用来代替一夜的话语吧!
2.谓语的省略
一般地说,句子的谓语则是不可以省略的,但是古代汉语里,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动词谓语也往往可以省略。不过这种省略,在古代散文里比较少见,而在古诗词中较为普遍。
(1)承上省。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 ]勇力弗敢我杀;虽众不敢胜其主。(《商君书·画策》)——然而臣民们虽然有智慧,不敢暗算他,虽然[有]勇力,也不敢杀害他,虽然人数众多,也不敢欺凌他们的君主。
(2)承下省。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 ],又请杨子之竖追之。(《列子·说符》)——杨子的邻居走失了羊,既带领他全家的人[去寻找],又请杨子的仆人去追寻。
(3)诗歌中的省略。
袖中[ ]吴郡新诗本,襟上[ ]杭州旧酒痕。(白居易《故衫》)——袖筒里[珍藏着]吴郡刊刻的新诗本,衣襟上还[留有]杭州旧时酒痕。
山河破碎[ ]风飘絮,身世浮沉[ ]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国家破碎得就[像]风吹的花絮,身世飘流恰[如]被雨打的浮萍。
3.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的宾语往往可以用代词“之”字来代替。例如:
叶公见之,弃[ ]而还走。(《新序·杂事》)——叶公看见它,连忙避开[它],掉头就跑。
屠惧,投[ ]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聊斋志异·狼三则》)——屠夫很害怕,拿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以后就停住了,一只狼却仍然跟随着[屠夫]。
4.兼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里,兼语句中“使”、“令”、“拜”、“召”、“以”等动词后面的宾语,同时又是后面主谓结构的主语,兼语往往可以省略。所省略的兼语一般都见于上文,因此又可以用代词“之”或“其”来代替它。如:
有圣人作,构本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 ]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五蠹》)——动词“使”的后面省略了兼语代词“之”,称代圣人有巢氏。
广故数言欲亡,仇恚尉,令[ ]辱之以激怒其众。(《史记·陈涉世家》)——动词“令”后面省略了兼语“尉”,或省略了用来代替“尉”的代词“其”。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1)介词的省略。
故以知王天下者屏刑,[以]力征诸侯者退德。(《商君书·开寒》)
秦军军[于]武安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自]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2)介词宾语的省略。介词“以”“与”“为”等的宾语,往往由于上文曾经出现过省略。所省略的宾语一般也可以用代词“之”“其”等字来代替。
①介词“以”的宾语的省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左传·庄公十年》)——介词“以”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代词“之”,当“它们”讲,称代“衣食”。
陈胜起山东,使者以[ ]闻。(《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介词“以”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代词“之”,指“陈胜起山东”这件事。
②介词“与”、“从”的宾语的省略。拘礼之人,不足与[ ]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 ]论变。(《商君书·更法》)——介词“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代词“之”,分别称代“拘礼之人”和“制法之人”。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 ]俱去,曰:“毋从[ ]俱死也。”(《史记·项羽本纪》)——介词“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代词“之”,当“他”讲,称代项伯。介词“从”后面省略了宾语“沛公”,或省略了用来称代“沛公”的代词“其”。
③介词“为”的宾语省略。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 ]奈何?”(《史记·留侯世家》)——介词“为”后面省略了宾语代词“之”,当“此”或“这个”讲,指沛公不能抵挡项羽这件事。
于是秦王不怿,为[ ]一击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为”后面省略了宾语“赵王”。
6.定语和定语中心词的省略
(1)定语的省略。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作定语,有时可以省略。如:
而[ ]乡邻之生日蹙。(柳宗元《捕蛇者说》)——省略的定语是第一人称代词“吾”,作“我的”讲,是捕蛇者自称。
以[ ]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省略的定语是第二人称代词“汝”,当“你的”讲,称代愚公。
傅迁在左右,尤倾斜,上免[ ]官,遣归故郡。(《汉书·孔光传》)——省略的定语是第三人称代词“其”,当“他的”讲,称代傅迁。
人称代词做定语,第三人称省略的居多,第一、二人称省略的较少,而且凡省略的定语,一般都见之于上文。
(2)定语中心词的省略。
赏必加于有功[ ],刑必断于有罪[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有功”即有功的人,“无罪”即无罪的人,省略了指人的中心词。
行一不义[ ],杀一无罪[ ],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荀子·王霸》)——“不义”即不义之事,省略了指事的中心词。“无罪”即无罪的人,省略了指人的中心词。
有时省略的中心词,可以用助词“者”来代替。如:
沛今共诛令,择可立[ ]立之。(《汉书·高帝纪》)——“可立”即可立的人,《史记:高祖本纪》作“择子弟可立者立之”。
择羌人可使[ ]使罕,告谕以大军将至。(《汉书·赵充国传》)——挑选羌人当中可以出使[的人]派到罕去,告诉罕的首领,汉的大军就要到达。——“可使”即“可使者”,可供出使的人。
7.分句主语的省略
复句中分句主语的省略,是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
(1)前一分句的主语往往是蒙后一分句的主语而省略。如:
当遇到一个光滑的物体,它就会被反射回来。
“当”是个连词,“遇到”前面蒙后一分句的主语而省去一个“它”字。
(2)后一分句的主语省略有这样几种类型:
①承前一分句的主语而省。如:
我们不能用行政命令去消灭宗教,(我们)不能强制人们不信教。
后一个分句中的“我们”承前一分句的主语而省略。
②承前一分句中的定语而省。如:
只有把镜面转到某一角度,使它反射的光正好进入你的眼睛,(你)才能看到耀眼的光芒。
③承前一分句的宾语而省略。如:
果然,在屋子的墙壁上出现了亭台楼阁和往来车马的图像,(图像)好像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景画。
这三种省略都是承前省,它们都有这样的特征:承前省略的部分和被“承”的部分(如:前一分句的主语、前一分句的定语、前一分句的宾语),在概念上是同一的,是纯粹重复的。正因为是纯粹重复的,所以为了表达的鲜明、简洁,而常常将那重复的部分省去。
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或互文见义,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辞格。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下文的意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如: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互文有四种类型:单句互文、对句互文、隔句互文、排句互文。
1.单句互文
所谓单句互文,(即在一个句子中的互文),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补充。如:
朝阴夕晖(范仲淹《岳阳楼记》)
“朝阴夕晖”的意思与“朝晖夕阴”互补,“朝”和“夕”、“晖”和“阴”是互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就大错而特错了。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从字面上看,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但这样理解是错误的,也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句中的“秦”与“汉”互文,“月”与“关”互文。四个字是交错使用的。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
2.对句互文
对句互文就是对(下)句里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如: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辞》)
完整的意思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写出了木兰从军十二年凯旋后看到旧物的那种久违的喜悦与激动。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辞》)
这两句亦为互文,当窗亮敞、对镜顾影是理云鬓、帖花黄的共同条件,意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
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都是壮士呢?事实上,“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是互相渗透、互相说明,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3.隔句互文
隔句互文,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他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
十旬休假 ,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王勃《滕王阁序》)
这里的“十旬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理解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
4.排句互文
排句互文是说这种互文的句子在两句以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辞》)。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构互省;二是语义互补。
【辨析】
1.呼告与省略
从语言的繁简上来看,呼告是向“繁”发展,是在做“加法”,省略是向“简”发展,是在做“减法”。呼告是将本来不在眼前的人或物,就当作就在眼前,直接向他(它)呼唤、倾诉;省略是在不影响语义表达的情况下,省略某些成分,使语言更加简洁、精练。但两者的表达意图不同,类型不同,效果也不同。
2.互文与省略
两者都有“文省而意存”的特点。但互文表现为在结构上互省、语义互补;省略的成分在上下文中可以补充,但与其他成分不存在互补关系。
-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2011·四川省成都市B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以得楚乎?
-
沈鲤,字仲化,归德人。嘉靖中举乡试。师尚诏作乱,陷归德,已而西去。鲤策贼必再至,急白守臣,捕杀城中通贼者,严为守具。贼还逼,见有备,去。四十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大学士高拱,其
-
李春芳,字子实,杨州兴化人。嘉靖二十六年,举进士第一,除修撰。简入西苑撰青词,大被帝眷,与侍读严讷超擢翰林学士。寻迁太常少卿,拜礼部右侍 郎,俱兼学士,直西苑如故。佐理部事,进左侍
-
最新中考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三峡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三峡》节选自南北朝北魏地理学家,官员,文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注》,是山水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三峡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点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古:山岗高地。今:把持和独占。[注:陇同垄] 然而不能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
赵将括母 赵将马服君赵奢①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
-
汉董永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2),与父居。肆力田亩(3),鹿车(4)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5)之。 永其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13)。道逢一妇
-
文言文翻译中的九大易错点 翻译文言文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语文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考生在翻译文言文句子时,除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警惕以下
-
宜城县开国伯柳公行状 柳宗元 公字惟深,其先河东人。公应机能断而遇节必立。年十余岁,有称神巫来告曰:“若相法当夭且贱,幸而为释,可以缓而死耳,位禄非若事也。”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