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叉《偶书》抒怀诗
偶书·刘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作者简介】
刘叉,河朔(今河北一带)人。家境贫困,好任侠。其诗风格犷放,能有出人意料的创意和构思。着有《刘叉诗集》。
【字句浅释】
题解:这是一首风格粗犷、立意奇警的抒怀诗。扶桑:古代传说中东方的一棵神树,太阳就从这里出来。野夫:粗鲁、未受教育的人。这里是作者自谦之词,就象一般人说的“鄙人”。磨损:因摩擦和使用而造成的逐渐的损耗,这里主要强调损耗。胸中万古刀:作者把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正义感、是非感、仁爱之心等比作胸中珍藏的万古宝刀,可用来斩灭邪恶、奸诈和各种不平。
【全诗串讲】
太阳从大扶桑树上升起来一丈高,
人世间便生出纷繁小事多如牛毛。
我野夫见不平心中是何等的愤怒,
白白损耗我胸中正义的万古宝刀!
【言外之意】
用“磨损胸中万古刀”来比喻胸中正义感因受到压抑不能自由的伸张、因而不得不一点点的损耗,这就把自己的侠义心肠和心中欲伸不能、欲罢不甘的复杂心情,以及刚烈的个性鲜明而形象的表现出来。其艺术手法之独特和高妙,实在是非常罕见的。这一新奇的构思和警辟的比喻,也显示了作者独特的诗风。
作者青少年时期行侠尚义,看到不平事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终因酒后杀人而亡命。后来遇到大赦,决心好好读书,但其自幼形成的行侠尚义的禀性未改,刚直的性格还在。当初行侠的有形之刀已经不用了,但胸中正义之刀仍然闪烁着不灭的光芒。然而因为种种原因,路见不平却不能拔刀相助,正义怒火只能郁结心中,这是何等的痛苦!千万年来专门用以斩除邪恶、消灭不平的正义宝刀,现在只能任其损耗了。这是何等的令人激愤!于是读者在忍无可忍之时,便通过这首慷慨悲歌的小诗把心中久积的痛苦和激愤一并倾泄出来。
时至今日,许多人胸中这把“万古刀”都已经损耗得差不多了,但也确实还有许多人胸中的“万古刀”还在闪烁着不灭的光芒。他们正在团结一致,把千万把“万古刀”槠成一把威力无比的“倚天剑”,直到灭尽世间一切邪恶与不平!
-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韩翃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已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词语解释】 簟:竹席。
-
语义说明:比喻向无知的人求教。 使用类别:用在「问错对象」的表述上。 问道于盲造句:01我看他对艺术是完全外行,你就别再问道于盲了。 02她对宝石一点都不懂,找她鑑赏钻石,简直是问道于盲。 03你拿哲
-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
-
答苏武书文言文翻译 《答苏武书》是一篇创作于西汉时期的散文,作者李陵。天汉二年,李广利率军伐匈奴右贤王,武帝召李陵负责辎重。以下是小编带来答苏武书文言文翻译的相关
-
怅年年。雁飞汾水,秋风依旧兰渚。纲罗惊破双栖梦,孤影乱翻波素。还碎羽。原作醉兴,从词综改算古往今来,只有相思苦。朝朝暮暮。想塞北风沙,江南烟月,争忍自来去。埋恨处。依约并门路。一丘寂寞寒雨。世间多少风
-
文言文《清史稿·李清时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李清时,字授侯,福建安溪人,大学士光地从孙。乾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四年,授浙江嘉兴知府。上南巡,或议自嘉兴至杭州
-
与文言文相关的选题报告 篇一:文言翻译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课题的提出依据。 中国是世界四大之明古国之一,华夏文明历经上下五千年,渊源流长。而
-
【解释】喜爱到不愿放手的程度。释:放开,放下。 【造句】 ①这本书能令你如此着迷,爱不释手,一定写得非常精彩。 ②你送的生日礼物十分漂亮,让小玲爱不释手。 ③这些工艺品色彩绚丽,精致玲珑,造型各异,令
-
驿卒佟锁住传 [元]张养浩 延佑丁巳春,余以公籴①馆兴和者凡再月。驿卒有佟锁住为余言:“本江西泰和人,七岁时与群儿戏里中,为过骑掠而北。骑者饮于市,因货我于一目眇者。
-
[译文]我能让谁来召唤歌儿歌女,为我擦干壮志难酬的泪水! [出典]南宋辛弃疾《水龙吟》 注: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①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②,献愁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