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潜《江上秋夜》古诗赏析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道 潜
宋人写景,往往不满足于总体印象的概括或静态的勾勒,而是刻意追求深细地表现出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自然景物的变化。这首七绝就是通过描写苍江从傍晚到夜半、天气由阴雨转晴的变化过程,烘托出江上秋夜由萧骚渐入静谧的气氛,构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全诗四句四景,分别选择最适宜的角度表现了阴雨、风起、风停及将晴时分的景色,虽一句一转,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首句写阴雨笼罩中的苍江到晚来还没见晴,“暗”字气象浑涵,下得精当,不但用浓墨绘出了天低云暗、秋水苍茫的江景,而且使浓重的雨意和渐渐来临的暗夜自然连成一气,一句写尽了白昼到傍晚的天色。如果说这句是从大处落墨,第二句则是从细处着意。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子,飒飒有声,自是风吹所致,因此时倘若还是“梧桐更兼细雨”,便应是“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的另一番景象了。由梧叶翻卷的动静辨别风声,又可想见此时风还不大,始发于树间,因此这细微的声息暗示了风一起雨将停的变化,又是秋声始动的征兆。第三句写半夜里风声才停时的情景,“吹”与“断”说明风曾刮得很紧,从楼头判别风声,就不同于从桐叶上辨别风声了,必定要有相当的风力和呼呼的声响才能听出是“吹”还是“断”。所以这一句中的“断”字放在句断之处,与上一句井梧翻叶相应,虽只是写风的一起一止,却概括了风声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过程。这正是欧阳修所写“初淅沥而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秋声赋》)的秋声。这两句全从江楼上人的听觉落笔,真切地写出了秋声来时江上暗夜中凄清而萧骚的气氛。这个“断”字还承上启下,带出了最后一句精彩的描写:风停之后,乌云渐渐散开,但尚未完全放晴,月亮已在云层的浅淡之处透出了光明。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浮云将散而未散的这一瞬间,表现出月亮将要钻出云层的动态,烘托出半夜风雨之后天色初晴时那种特有的清新和宁静的气氛。“明”字在首句“暗”字的映衬下,成为全诗最耀眼的亮色,在结尾处预示出一片雨过天晴的明朗境界。
这首诗纯以写景的真切细致取胜,但如果没有作者对秋意的敏锐感受,便不容易准确地捕捉住每个特定时刻的景物特征,如果没有精巧的构思和炼字,也不容易在一首短短的绝句中如此层次分明地展现出景色随天色阴晴而转换的过程,并形成浑成的意境。
-
文言文总复习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左适戍渔阳 通 意思: 2、为天下唱 通 意思: 3、固以怪之矣 通 意思: 4。 将军身被坚执 通 意思:
-
文言文猴弈赏析 猴弈 【原文】 西番有二仙,弈于山中树下,一老猴于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因得其巧。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去,猴即与人弈,遍国中莫能胜。国人奇之,献于朝。上
-
祖莹夜读文言文翻译 祖莹夜读是记叙了祖莹自幼夜以继日勤奋苦读的事迹,说明了只要勤奋好学,就能学有所成。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祖莹夜读文言文翻译,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
清江引·惜别 贯云石 若还与他相见时,道个真传示: 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 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 贯云石:1286-1324,原名小云石海涯,号酸齐,又号芦花道人,维吾
-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
-
《宋史上官正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原文: 上官正字常清,开封人。少举三传,后为鄜州摄官。雍熙中,召授殿前承旨,屡遣鞫狱,迁供奉官、閤门祗候、天雄监军。淳化中,转作坊副使
-
除地墙阴植翠筠,织茎润叶与时新。赖逢醉日终无损,正似得全于酒人。
-
傅尧俞,字钦之。十岁能为文,及登第,犹未冠。石介每过之,尧俞未尝不在,介曰:“君少年决 科,不以游戏为娱,何也?”尧俞日:“性不喜嚣杂,非有他尔。”介叹息奇之。
-
蒿里行 曹操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成阳。军合力不齐,踌蹰而雁行。 "> 一盘散沙造句十则
一盘散沙造句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