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清平乐》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
清平乐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题解】
选自《稼轩长短句》。这首词大概是词人闲居江西时写的。本词在词牌之下,标有题目《村居》,所以,认为定居江西时之作较为可靠。
【解读】
全词上下两阕,共八句。上阕,词意发展分两层。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有一间矮小的茅屋,坐落在长满青草的溪边。〕
第一层,写词人所见,描绘出这首词的背景。第一句,写茅屋,用“低小”加以形容,屋矮檐低,给人一种简朴的感觉,表现出一种乡村风味。第二句,写了“溪”与“草”两种形象。写“溪上”,没有写溪中,溪中自有淙淙流水,碧波粼粼,水藻漂浮,十分可爱,可以想见。溪流岸边,长满了萋萋青草,一片葱茏,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绿可爱。茅屋,是这一画面中的主体,碧溪绿草是衬景。茅屋虽小,却很突出,引人注目,尤其坐落在芳草满地的溪边,显得更为幽静美好。这古朴的茅屋,是渔夫之家,还是樵夫之室?是瓜农、菜农之家,还是小农之家呢?它的主人哪去了?词人带着这些疑问,沿溪行,踏草地,赏美景,漫步寻去。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听到有人好像带着醉意,用吴地土语在交谈,话音语调是那么柔美动听;原来是两位白发老人,却不知是谁家的公公婆婆在闲聊。〕
第二层,写词人所闻所见,用话音引出两位酒后聊天的白发老人。词的第三句,写词人的听觉所闻,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听到:“醉里吴音相媚好”。这句词意可分四层来理解:①先听到有人在谈话;②走近一些,再一听是吴地口音;③细一辨,才听出了这“吴音”的柔和悦耳;④更走近一些,仔细听听,从谈话的内容与语气中,发现这谈话人还带有几分“醉意”。词中强调出“吴音”,意在表明,所写风物是吴地的风物,所写人物是吴地的人物,给诗篇涂上了一层地方色彩。突出“醉里”,是表明,诗中人物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生活是美好的,心情是愉悦的,常常以酒自乐。诗中人物的“醉意”,给诗歌带进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与情趣,加浓了诗味。
词的第四句,写词人的视觉所见,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更走近一些,映入眼帘的是引人注目的“白发”,所以写道:“白发谁家翁媪。”作者将“白发”一词置于句首,突出了老人形象的最明显的特征。诗人再细一看,细一听,进而判明,原来那醉意醺醺的用吴地土语对话的,是一对白发翁婆,他们互相取悦,那和睦相亲饶有风趣的形象,传神地表现了出来。“谁家”两字,尤能表现诗人的喜悦心情。
上阕写小农之家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主人。
下阕,词意为一层。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大儿子在溪水东边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小儿子调皮淘气,卧在溪头剥吃莲蓬。〕
在词的上阕,这小农家的家长,已与读者见面了。词的下阕,诗人拍摄了三个镜头,写这家三个儿子的活动,体现了他们不同的年龄特征。“大儿”,年轻力壮,已是家中最具有劳动能力的一员,已担起了全家最重的劳动任务,这时,正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碧绿的豆地,茂盛的豆苗,“大儿”的时而躬身挥锄,时而直身揩汗,健壮、勤劳、淳朴的形象可以想见。“中儿”,已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也担起了家庭中一定的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正在编织鸡笼。“织鸡笼”,是一种带有“趣味性”与“游戏性”的劳动,正符合“中儿”的年龄特点,正是“中儿”的爱好与兴趣。这一镜头,也是一幅富有农家生活气息的画面,“中儿”正织鸡笼的淳朴形象,他手中正编织着的鸡笼,他身边备用的工具、原料等,均可想象得出。他们,都已是劳动者。词人以主要笔墨描写农村的宁静美好,也写了农业生产活动。这样,极符合农村生活的真实,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与艺术感染力。
全词八句,两句写景,六句写人。写了这家老小两代人的五个形象,写“白发”“翁媪”用了两句,写“锄豆”“大儿”、“织笼”“中儿”各用了一句,唯有写“小儿”用了两句。写得特别生动形象的是“翁媪”和“小儿”,他们的言谈话语,如响在耳边,他们的举止神态,如在眼前。“最喜小儿无赖”,谁“最喜小儿”?当然可以理解为老翁老妇“最喜”,对“小儿”有点偏爱;也可以理解为诗人“最喜”,感到“小儿”最有趣,最可爱;事实上,三人对“小儿”都很喜爱。他们喜爱“小儿”哪点?喜爱“小儿”的“无赖”。“无赖”本是贬义词,原指狡诈无耻的行为,在这里作褒义词用了,有“调皮淘气”之意。但“小儿”的调皮淘气,也最使人感到喜欢、可爱。“小儿”的淘气表现在哪里?“溪头卧剥莲蓬”。这诗句用了两个动词(“卧”、“剥”),暗含着两个动词(“采”、“吃”),描绘出了“小儿”的四种活泼淘气的动作,栩栩如生。“小儿”“卧”在哪里?卧在“溪头”。干什么?在采摘莲蓬,剥吃莲蓬。这句诗最富有画意,对于淘气“小儿”卧在溪头的神态,对于“小儿”采摘莲蓬、剥吃莲蓬的天真动作,对于藕池中的田田荷叶,朵朵粉红色的荷花,枝枝杯子形的莲蓬,都可以想象出来。写得很有诗情,更具画意。那么,怎不使老翁老妇,使诗人“最喜小儿无赖”呢?
下阕,在刻画小农家三个儿子可爱形象的同时,也写出了江南农村优美如画的景色、和平宁静的气氛,和生机勃勃的生活气息。
【综述】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江南小农之家的勤劳而又富有生活情趣的图景,反映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现了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取材于农村生活,以主要笔墨描绘江南农村的优美风光,也写了农业生产活动,写得很有生活气息,情调健康,明朗。在诗人的眼中,笔下,农村是美好的,人们的活动,无论是“锄豆”,“织笼”,还是玩童“卧剥莲蓬”,都是那么富有情趣,十分可爱;甚至连老年夫妇酒后聊天的话音,也觉得那么悦耳动听。通篇洋溢着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全用白描手法,而二者又达到了巧妙的结合。词中专笔写景极少,清溪边碧绿的豆地、活跃的鸡群、溪头的田田荷叶、粉红的荷花、杯形的莲蓬,全随人物写出,像图画般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而人物描写,只就最富有特征的动作,轻勾一笔,则话音如响在耳中,种种情态,栩栩如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与艺术的美感。
-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也。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性恬静乐道,忽于荣利,征命无所就。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承弟
-
一溪流水隔天台。小桃栽。为谁开。应念刘郎,早晚得重来。翠袖天寒憔悴损,倚修竹,□残红,堕绿苔。怨极恨极愁更衰,甚连环,无计解。百劳分背燕飞去,云树苍崖。□□千里,何处托幽怀。温峤风流还自许,后期杳,□
-
李固言,赵郡人。祖并,父现。固言,元和七年登进士甲科。太和初,累官至礼部郎中、知台杂。四年,李宗闵作相,用为给事中。五年,宋申锡为王守澄诬陷,固言与同列伏阁论之。将作监王堪修奉
-
史天泽,字润浦,秉直季子也。身长八尺,音如洪钟,善骑射,勇力绝人。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首召天泽,问以治国安民之道,即具疏以对,大略谓:“朝廷当先立省部以正纪纲,设监司以督诸路,沛恩泽以安反侧,退贪残以
-
木兰诗的文言文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 木兰诗原文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
-
文言文魏武游侠及翻译 魏武游侠是曹操和袁绍年少时抢新娘的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文言文魏武游侠及翻译,我们来看看。 原文 魏武(即魏武帝曹操)少时,尝与袁绍
-
语义说明:比喻互相勾结做坏事。贬义。 使用类别:用在「勾结作恶」的表述上。 狼狈为奸造句:01当地米商狼狈为奸,联手哄抬物价。 02没想到他们竟然狼狈为奸,专干坏事。 03贪官污吏和奸商狼狈为奸,最是
-
骆驼擅长长途跋涉。梦见骆驼,就意味着要长途旅行,旅程虽然充满了艰辛,但最后的结果会是好的。
-
文言文《饶州神童》练习题 饶州神童 【原文】 饶州自元丰①末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②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③能念书,自五、六岁,即以次教之五经④,以竹篮坐之木杪
-
长安秋望 [唐]赵 嘏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拂曙:即拂晓,天刚亮。汉家:此指唐朝。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残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