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翚《汴京纪事二十首(其一)》鉴赏
《汴京纪事二十首(其一)》
帝城王气杂妖氛, 胡虏何知屡易君。
犹有太平遗老在, 时时洒泪向南云。
---刘子翚
刘子翚《屏山集》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那些愤慨国事的作品。《汴京纪事二十首》写于靖康之变以后。国都失守、国土破碎的深哀巨痛,使作者的笔触变得凝重、深沉而又犀利。这一组七言绝句不仅集中反映了作者感时忧国的思想感情,而且犹如一幅五光十色的历史画轴,以靖康之变为轴心,展现了发生于汴京的众多历史事件的风貌。
本篇为《汴京纪事二十首》中的开卷之作,着重表现汴京(今河南开封)失守、二帝被掳后,遗民怀念故国、渴望光复的痛苦。首句写金人占领汴京。“帝城”,即汴京。“王气”,指象征帝王运数的祥瑞之气。古人认为王气的聚散与国运的盛衰密切相关。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有“金陵王气黯然收”句,许浑《金陵怀古》诗亦有“玉树歌残王气终”句。“杂妖氛”,是喻指金人入犯。这一句隐含着作者对国运衰颓的深切叹惋和对金人入犯的强烈愤懑。次句是说金人不懂得“忠君爱国”的道理,因而并不在乎频繁地更换皇帝。
“胡虏”,是对金人的蔑称。靖康二年(1127),徽宗、钦宗被掳北行,金人立张邦昌为楚帝;后至建炎四年(1130),金人重行占领汴京,复立刘豫为齐帝。“屡易君”,指此。从表面上看,这一句意在指斥金人不知礼义,其实,统全诗而观之,这里对金人的指斥不过是为下文揭示诗的主旨所作的一种铺垫——作者意在以不谙礼义的金人作为深明礼义的北宋遗民的反衬。
所以,三四两句便掉转笔锋,表现北宋遗民铭心刻骨的故国之思。“太平遗老”,即北宋遗民。“南云”,借指南宋。那些在金人统治下的北宋遗民,自幼读圣贤之书,把国家社稷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而,他们怀着莫大的痛苦,无时不在盼望南宋统治者挥师北伐,使京都早日得以光复。这里,“时时”,写其痛苦和盼望之久;“洒泪”,写其痛苦和盼望之深;“向南云”,则写其痛苦和盼望之专。相形之下,不仅“何知屡易君”的金人显得粗俗,而且但求苟安,不图恢复的南宋统治者也显得那样昏庸——作者正是想通过对北宋遗民行为的描写,揭露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图振作。
这首诗之所以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除了应归功于对比、反衬手法的成功运用外,作者善于塑造典型的形象,也是原因之一。“时时洒泪向南云”一句,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将北宋遗民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作干巴巴的描述,即便笔墨十倍于此,也难以收到同样的艺术效果。后来,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中“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二句,虽然很难说是自刘诗脱胎而来,但化用其意的痕迹却殊为明显。
-
语义说明:比喻人没有道理却强自狡辩。 使用类别:用在「无理狡辩」的表述上。 强词夺理造句:01诚实为上策,我不愿强词夺理,掩过饰非。 02你这番话摆明著是在强词夺理,我懒得跟你辩了。 03证据如此确凿
-
初中语文复习:文言文成语 文言文成语部分 《<论语>十则》 1、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在常用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 2、三省吾身:原指每日从三
-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
-
酒杯浓,一葫芦春色醉疏翁,一葫芦酒压花梢重。随我奚童,葫芦干兴不穷。谁人共?一带青山送。乘风列子,列子乘风。 作品赏析【注释】:
-
语义说明:比喻不自量力。 使用类别:用在「极为困难」的表述上。 蚍蜉撼树造句: 01、儒家学说自有长处,不是他蚍蜉撼树所能动摇的。 02、他这种蚍蜉撼树的举动,对事情的发展,产
-
友情的文言文句子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友情的文言文句子,欢迎阅读参考。 友情的文言文句子 君有奇才我不贫。 -(清)郑板桥
-
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刘禹锡《阿娇怨》全诗翻译赏析
阿娇怨 刘禹锡 望见葳蕤举翠华, 试开金屋扫庭花。 须臾宫女传来信, 言幸平阳公主家。 刘禹锡诗鉴赏 刘禹锡的诗歌向以精炼含蓄著称。《阿娇怨》比较典型地体
-
岁在壬午[2],余与晦木、泽望入四明[3],自雪窦返至过云[4]。雰霭淟浊[5],蒸满山谷,云乱不飞,爆危弗落。遐路窈然[6],夜行撤烛,雾露沾衣。岚寒折骨[7],相视褫气[8],呼嗟咽续。忽尔冥霁地
-
梦魂常向故乡驰,始信人间苦别离。夜半倚床忆诸弟,残灯如豆月明时。 日暮舟停老圃家,棘篱绕屋树交加。怅然回忆家乡乐,抱瓮何时更养花? 春风容易送韶年,一棹烟波夜驶船。何事脊令偏傲我,时随帆顶过长天。
-
赵普文言文翻译朗读 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