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踏莎美人·清明》诗词赏析
纳兰词·踏莎美人
清明
拾翠归迟,踏青期近,香笺小叠邻姬讯。樱桃花谢已清明,何事绿鬟斜、宝钗横。
浅黛双弯,柔肠几寸,不堪更惹其他恨。晓窗窥梦有流莺,也觉个侬憔悴、可怜生。
词译
喜欢一个人,真的好痛好难。
一开始是明亮的,全世界似乎都变粉红色。一切看在眼中都是美好,就算天崩地裂,只要还能看到他的微笑,那也没什么。可是渐渐就变了,向着我们所不能控制的地方滑过去。再也不会快乐了。
他看不到呢……无论做什么,说什么,他都注意不到,读不懂其中的意思。微笑依旧,看在眼里却只剩沉闷的痛。
有时候真的是怎么也想不明白,爱情究竟是由谁来安排。苦苦追求的得不到,得到了的却弃之若敝履。怎么就会这么不公平……
评析
“踏莎美人”是顾贞观自度曲。一半《踏莎行》一半《虞美人》,合起来倒也雅致不俗。副题为“清明”。清明正是游春踏青的好时节,古代有游春的习俗,本篇即以此为题的咏节令之作。
上阕前二句说游春拾翠归来得迟了,而踏青之约日近。“拾翠归迟”,拾翠,本意是拾取翠鸟的羽毛作首饰,语出曹植《洛神赋》:“或採明珠,或拾翠羽。”后多指女子游春。比如杜甫《秋兴》诗:“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踏青期近”,“踏青”即春天出城到郊外游览。古代诗词中常以踏青和拾翠并提,如吴融《闲居有作》:“踏青堤上烟多绿,拾翠江边月更明。”这一联泛写春来游春的活动,而将春天少女的心事隐含于“迟”“近”二字之中。
“香笺小叠邻姬讯”,结下一句承前说邻女有约踏青。“香笺”,即信笺,大约因其出自邻家少女之手,散发着香气,所以言“香”吧。“邻姬讯”,是说收到了邻家女孩的信。那信上所写为何?“樱桃花谢已清明,何事绿鬟斜亸、宝钗横。”信上写道:樱桃花已经谢了,都到了清明,你怎么还是一幅慵懒无力的样子呢?“绿鬓斜亸、宝钗横”,写女主人公疏慵倦怠之貌:绸缎般的长发松松绾起,随意地斜着,一支钗禁不住,就要从流云一般的发间滑出来,可谓生动逼真,清丽轻灵。
下阕则自叙心怀,亦是对邻家少女的答复:不是我不喜欢春天的踏青,而是本来就心绪不佳,愁怀不解,实在不愿再去沾惹新恨了。“浅黛双弯,柔肠几寸”,浅黛,指女子画得很淡的眉毛。双弯,即轻轻地皱着眉头。柔肠,柔曲含情的心肠。几寸,当是几丝愁绪萦怀。这八个字,写这个少女的淡淡心事、淡淡愁,堪称清丽含婉,风韵别致。“不堪更惹其他恨。”风流含蓄之后接以率直坦露,则显得灵巧高妙。
现在,这位少女自吐心怀说不愿再去沾惹新恨了,但是此种幽幽心事又有谁知道呢?故于结处说唯有那清晓窗外的流莺明了。“晓窗窥梦有流莺,也觉个侬憔悴、可怜生。”意即我心事重重地睡去,清晨从梦中醒来,即使是那婉转啼鸣的莺儿也觉得我很憔悴,惹人怜爱。结尾二句,幽思含婉,清丽轻灵,表达出百无聊赖的阑珊意绪。
-
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 赵襄子围于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左右曰:“晋阳之难,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rdqu
-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是作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下面整理了《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它与《前出师表》有什么不同! 《后出师表》原文:
-
想必大家每天晚上都会做梦吧,那么其中梦见自己会飞,它会有怎样的含义呢?在我们普遍的认知当中,飞是一种对自由和快乐的向往,会给人们造成心理当中的一种放松状态。其实,梦到自己会飞,也是分为好几种情况的,那
-
一钱斩吏文言文翻译 一钱斩吏是出自北宋罗大经编著的《鹤林玉露》,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一钱斩吏文言文翻译,供大家阅读参考。 原文 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
-
高考文言文释义要准确表达 高考文言文释义要“追根溯源”准确表达? 很多学生总以为,文言文仅仅是为了应付中考和高考而学,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很远,根本不具有现实意义。
-
西城别墅者,先曾王王父司徒府君西园之一隅也[1]。 初,万历[2]中府君以户部左侍郎乞归养[3],经始此园于里第之西南[4],岁久废为人居[5],唯西南一隅小山尚存。山上有亭,曰石帆[6]。其下有洞,
-
傅介子,北地人也,因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杀汉使者。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 介子至楼兰,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王苟不教匈奴,匈奴
-
内翰沈公墓志铭 王安石 公姓沈氏,字文通,世为杭州钱塘人。初以祖荫补郊社斋郎,举进士于廷中为第一,大臣疑已仕者例不得为第一,故以为第二,除大理评事,通判江宁府。 当是
-
刘弘传文言文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弘,沛国相人也。起家太子门大夫,累迁宁朔将军、监幽州诸军事,甚有威惠,寇盗屏迹,为幽朔所称。以勋德兼茂,封宣城公。太
-
少日犹堪话别离,老来怕作送行诗。极目南云无过雁。君看,梅花也解寄相思。无限江山行未了。父老,不须和泪看旌旗。后会丁宁何日是?须记,春风十日放灯时。 作品赏析【注释】①作于绍熙四年(1193)冬。按: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