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良价《无情说法不思议》佛门禅诗分析与鉴赏
无情说法不思议
洞山良价
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
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指月录》卷十六页二七六
【白话新唱】
太奇妙了!太奇妙了!
“无情”也能说法!真是不可思议!
如果你想用耳朵听到“无情”说法的声音
那是永远办不到的事
要等到你的眼睛可以听到声音的时候
你才会明白:真理普遍于每一个地方!
【分析与鉴赏】
这首诗,是洞山良价第一次对禅有初步体验时所写的。
洞山良价曾经以“无情说法”公案来请问沩山灵佑,沩山灵佑说:“你要问的道理,我是知道的,可是不容易遇到可以让我对他说的人!”洞山良价说:“某甲不明,请师指示。”沩山灵佑竖起拂子,问说:“你明白吗?”洞山良价说:“我不懂,请和尚明说。”没有想到,沩山灵佑竟然说:“父母生了这张嘴巴给我,是多么珍贵啊!怎么可以随便说给你听呢?”
洞山良价心里明白,因缘没成熟以前,沩山灵佑不会多费唇舌,所以,他又去拜访沩山灵佑推荐的云岩昙晟禅师。他们的对话如下:
“无情说法,什么人得闻?”
岩曰:“无情得闻。”
“和尚闻否?”
岩曰:“我若闻,汝即不闻吾说法也!”
“某甲为什么不闻?”
岩竖起拂子曰:“还闻么?”
“不闻。”
岩曰:“我说法,汝尚不闻,岂况无情说法乎?”
“无情说法,该何典教?”
岩曰:“岂不见《弥陀经》云‘水鸟树林,悉皆念佛、法’?”
洞山良价一下子有所省悟,就写了这首诗表达他的领会。
不过,这时候他还没真正开悟,只是抓住了一个灵光一现的感触,所以还有另外一首开悟诗在后头。
本诗所说“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有时会令人迷惑:眼睛能够听到声音吗?不可能吧!
其实,在佛法中有个说法,认为人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如果能完全清净,没有任何的罪垢,那么,就可以发挥“六根互用”的神奇功效。例如耳朵除了能听以外,也能看、能嗅、能触、能尝、能思考,其他的感官也依此类推,拥有彼此的功能。
然而,在这首诗里,洞山良价并不是指我们要能“拿眼睛当耳朵用”才会悟道,而是指,开悟的关键,在于不要被所听到的、所看到的境界欺骗了,这些都只是表相而已。我们必须警觉到感官只接收到真实世界的一小部分,甚至连这一小部分都被扭曲得很严重了。
什么是“无情说法”?
讲白一点儿,就是“大道常在目前”!真理就在你的眼前,就在你的耳畔,就在你的起心动念上,从来没有远离你。
苏东坡有诗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这就是“无情说法”的一个美丽的例子,溪水潺潺,一整夜不停地流,听在悟道者的心上,那就是真理的声音,滔滔不尽……也不只是流水声,一切世间的声音,都是天籁啊!
[1]无情:指人、动物以外,草、木、瓦、石等等没有情感、知觉能力的东西。
-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翻译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邹忌讽
-
溥幼好学文言文翻译 《溥幼好学》是《 七录斋集》其中的一段典故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溥幼好学的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的阅读。 原文 (张)溥幼即嗜学,所读书
-
王羲之提扇文言文翻译 王羲之题扇出自《晋书·王羲之传》,下面一起来阅读王羲之题扇文言文翻译吧!以供大家参考! 王羲之题扇文言文翻译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①滑
-
于谦《石灰吟》-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若等闲:
-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历赞善。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 杨镐四
-
不在马《韩非子》 赵襄主学御(驾车)于王于期(即下文的“于期”,是个善于驾车的人),俄而(不久)与于期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子(你)之教我
-
章懋,字德懋,兰溪人。成化二年会试第一,成进士,改庶吉士。明年冬,授编修。 宪宗将以元夕张灯,命词臣撰诗词避奉。懋与同官黄仲昭,检讨庄昶疏谏曰:“顷谕臣等撰鳌山烟火诗
-
祭妹文文言文翻译 《祭妹文》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一篇散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祭妹文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祭妹文原文 清代:袁枚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
-
对于梦境的解析,人类从古至今从没有放弃过努力,虽然现代讲究科学,喜欢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人体内发生的情况,但是现代的人对于梦境的兴趣度西医的解释是不能满足的,同一个梦境出现在不同的人身上,一个人会多次做
-
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作于:(1933年)一月二十六日《鲁迅日记》1933年1月26日:“为画师望月玉成君书一笺云:(略)。”①白下:古地名,今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