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史记乐书》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09-07 21:09:34阅读:824

《史记乐书》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舜之道何弘也?纣之道何隘也?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

  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即去之晋,见晋平公。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曰:“可。”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平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

  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太史公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

  (《史记 乐书》,有删改)

  4.下列句子中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 响:响应

  B.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乐:爱好

  C.百姓不亲,天下畔之畔:通“叛”背叛

  D.与纣为靡靡之乐 靡靡:萎靡颓废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B.乃召师涓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 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D. 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音乐是源于人心的,晋平公爱好濮水之上的靡靡之音,司马迁认为他不是个有德之君。

  B.师旷认为师涓所作之乐为亡国之音。劝晋平公不要欣赏,可是平公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C.师涓、师旷同为乐师,但师旷能发现师涓琴声中的问题,可见师旷在琴艺上比师涓高一筹。

  D.司马迁把国家兴亡和音乐联系起来,表面上谈的是音乐,其实谈的是仁、礼之类的治国之道。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3分)

  (2)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3分)

  (3)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4分)

  参考答案

  4.A(响:名词,回声、回音)

  5.D(表示凭借。可译为:“用来……的”。A项介词,把/连词,导致。B项于是/竟然。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假设,如果。)

  6.C(“师旷在琴艺上比师涓高一筹”无中生有,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7.(1)所以,行善的人,上天用福祥回报他,,作恶的人,上天给予他灾祸,这是自然的事。(重点:“为”、判断句)

  (2)我记下(得到)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练习,请允许我多留一晚练习这首曲子。(重点:“习”“宿”)

  (3)音乐,是可以用来使血脉动荡,使流通精神,使内心平和的东西。(重点:判断句式、“动荡”“通流”“和正”的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

  所有的音乐都是从人的心性上产生的.,上天和人(的心性)有相通的地方,如同影子像(原来的)形体一样,回响和原来的声音相应和一样。所以,行善的人,上天自然会给予福祥的报偿,作恶的人,上天会给予灾祸的惩罚,这是自然的事。

  所以舜弹奏五弦之琴,唱《南风》之诗,而天下升平;纣王制作《朝歌》北方鄙野的歌曲,结果是身死国亡,舜治理国家的方法为什么那样的宽宏?纣的治理国家的方法为什么却又那样狭隘呢?大概就是因为《南风》之诗的主题是属于生长蕃育之音,舜非常爱好这种音乐,爱好与天地自然的心意相同,能得到天下万民的欢心拥戴,所以天下大治。至于《朝歌》,时间上就很不适合,而且“北”有败北的意思,“鄙”是粗鄙的意思,但是纣却非常喜欢这种音乐,与万国人民的心意不同,于是诸侯不愿附从,百姓不愿亲近,天下所有的人都背叛他,所以结果必然是身死国亡.

  在卫灵公的时候,他要去晋国,到了濮水的上游住宿,半夜时听到弹琴的声音,询问身旁的侍从,都回答说“没有听到”。于是就找来师涓说:“我听到弹琴的声音,询问侍从,都说没有听到。这种情形好像鬼神(在弹奏),替我仔细听并记下来。” 师涓说:“好的。”于是就端正地坐好,手抚在琴上,一面仔细听,一面写下来。第二天,回报卫灵公说:“我记下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熟习,请允许我多留一晚练习这首曲子。”卫灵公说:“行。”再住一晚。第二天,师涓说:“我弹熟了。”这才离开濮水去晋国,朝见晋平公。晋平公在惠施台摆酒为卫灵公接风。酒喝到痛快的时候,卫灵公说:“我来的路上,听到一支新曲子,请让我的乐工为您演奏它。”晋平公说:“行”。(于是)就叫师涓坐在师旷的旁边,拿来琴演奏起来。还没弹完,师旷就按住琴弦阻止他说:“这是亡国之者,不能再演奏了。”晋平公说:“有什么道理吗?”师旷说:“这是师延谱写的曲子,是为昏庸霸道的纣王谱写的靡靡之音。武王伐纣的时候,师延朝东逃跑,自投濮水而死。所以,你这支曲子一定是在濮水河上听到的,先听到这支曲子的,国家就要被剥削。”晋平公说:“我平生所好就是一个音乐,希望让我遂愿听完吧。”

  演奏第一乐章,就有白云从西北方面升起来,演奏第二乐章时,大风就来到了,大雨随后也到了,掀翻了门廊揭开了房子上的瓦片,身旁随从都四散逃开了。晋平公害怕了,趴在门廊和堂屋之间。晋国大旱,土地荒芜三年。

  太史公说:“音乐,是可以用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且调和人心的东西。所以爱好音乐,这是君人用来培养仁义的方法。古代的天子诸侯必须要听钟馨之声,所以钟磬从来没有离开过庭院;卿大夫必须要听琴瑟之声,所以琴瑟从未离开过自己的眼前,这是用来培养仁义防止靡烂荒唐的方法。靡烂荒唐的事,往往出现在没有礼节的地方,所以圣明的君主要让人听到高雅、催人上进的音乐,眼睛看到严正威仪的礼事,脚下的行动必须保持恭敬的容态,口中讲论的事是仁义的道理。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题之吕蒙正不记人过

    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题之吕蒙正不记人过   吕蒙正不记人过  吕蒙正不喜记人过。初任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

  • 《沧河老兵》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

  • 张可久《凤栖梧 客吴江》全诗赏析

    钓雪亭空人老矣。短笛春风,来往鱼童喜。白石叽头青镜里。一篙香暖桐花水。波面白虹收不起。两两沙鸥,逐逐残凉尾。都羡酒边鲈脍美。

  • 文言文《义犬》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义犬 潞安①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傅百金,将诣郡关②说。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某下骑,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视犬已远,乃返辔

  • 《战国策西周秦召周君》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西周秦召周君》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秦召周君,周君难往。或为周君谓魏王曰:“秦召周君,将以使攻魏之南阳。王何不出于河南?周君闻之,将以为辞于秦而不往。周

  • 有一只小鸡迷路了,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后来怎样了?

    有一只小鸡迷路了,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后来怎样了? 答案:变成了野鸡

  • “刘知俊,字希贤,徐州沛县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刘知俊,字希贤,徐州沛县人也。姿貌雄杰,倜傥有大志。始事徐帅时溥,为列校,溥甚器之,后以勇略见忌。唐大顺二年冬,率所部二千人来降,即署为军校。知俊披甲上马,轮剑入敌,勇冠诸将。太祖

  • 出师表后出师表文言文试题

    出师表后出师表文言文试题   阅读以下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4分)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

  • 《游褒禅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游褒禅山记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面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蔡璘,字勉旃(zhān),吴县人。重诺责①,敦②风义③。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