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愚公移山》原文与翻译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08-30 02:00:12阅读:366
愚公移山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点评:

  这个故事从前也和别的普通寓言一般,鲜为人知。自从毛泽东主席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这个故事后,就变得家喻户晓。通过写智叟的胆小怯弱反衬了愚公的坚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文学常识

  列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课下注解:

  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损:——削减。     21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况且。     26焉——疑问代词,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 ——孀妻,寡妇。     31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33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6叟(sǒu)——老头。     37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9长息——长叹。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2匮(kuì)——竭尽的意思。     43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4苦——愁。     45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4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话中的天帝。     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50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1负——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6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57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我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古今异义:     1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2曾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3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4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5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6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7荷 古义:扛 今义:荷花     8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9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0已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11方 古义:方圆 今义:常指矩形     12惩 古义:苦于,被... ...所苦 今义:惩罚     词性活用:     1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名词活用为状语,用箕畚。     3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4聚:使动用法,使... ...聚,相当于:“把... ...召集在一起”。     一词多义:     1方 方七百里【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当】     2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3固 汝心之固【顽固】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     4亡 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5其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 其妻献疑【他的】     6之 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7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8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9而 面山而居【表修饰】 何苦而不平 【表承接】而山不加增【表转折】     通假字:     1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一直     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文言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2“(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此句中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3且焉置土石? 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     5.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于帝”后置。     6.帝感其诚。被动句,译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文章理解: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人物分析

  愚公:目光长远,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智叟:目光短浅,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对困难采取冷漠逃避。

问题研究

  1.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答:不有损。一是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二是因为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丰富,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     2.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1).“方七百里,高万仞”山本身高大无比。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遥远。     3).“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人老又少。     4).“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工具简陋。     5).河曲智叟劝阻,讥笑。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孙膑》“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阅读答案及句子翻译

    孙膑 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

  • 七绝·戏改李攀龙《怀明卿》

    七绝·戏改李攀龙《怀明卿》 作者:毛泽东 豫章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 高卧不须窥石镜,秋风怒在叛徒颜。

  • 《饱而知人之饥》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饱而知人之饥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

  •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郑谷《菊》翻译赏析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翻译: 公子王孙啊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 重阳节人们采撷枝枝菊花插戴于鬓上。

  • 虚心纳谏的齐景公 齐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

    齐景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他不仅有贪图享乐的坏毛病,并且还喜欢用很重的刑罚。而齐国的相国是非常有名的智者——晏子。齐景公虽有很多坏毛病,但能够虚心接受晏子的劝告,正因为如此,他成为齐国

  •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全诗赏析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希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作品赏析【注释】:①麦花--麦子秀穗叫吐花,呈白色绿色,在江南苏州一带是农历四五月间。菜花--指油菜花。鲜黄色,农历四五月间落花结子,

  •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全诗赏析

    渔家傲 朱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 万家杨柳青烟里。 恋树湿花飞不起。 愁无比, 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 金龟解尽留无计。 寄语东城沽

  • 《阮郎归·初夏》苏轼词翻译赏析: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苏轼

  • 势不两立造句六则

    语义说明:比喻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并存。 使用类别:用在「怨恨相仇」的表述上。 势不两立造句:01我与他有不共戴天之仇,势不两立。 02正义和邪恶势不两立,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03两房为了遗产的事势不两

  • 折桂令·叹世·薛昂夫

    折桂令·叹世 薛昂夫 鸡羊鹅鸭休争。偶尔相逢。堪炙堪烹。 天地中间。生老病死。物理常情。 有一日符到奉行。只图个月朗风清。 笑杀刘伶。荷插埋尸。犹未忘形。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