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出自宋代苏轼的《屈原塔》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参考赏析
赏析
和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本年冬苏轼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上面这首五言古诗。诗分三段:前八句写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相比楚地民俗来,更触动苏轼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不是在纪实性的叙写中展开作品,而是付之以精神史的追溯。投饭和竞渡不是呈现为娱乐化的热闹的民俗场景,而是祭祀与追怀的真正仪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强烈的情绪活动。作者一再用反衬的笔法来强化议论的力度,如屈原赴死之决绝与世人眷怀之不绝,如事之无凭与人情之殷切,富贵之短暂与声名之无穷,世人之澌灭与屈原之不朽,最终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一联贯之,屈原持志之高洁与自己的无限景仰之情,都不待言而自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就像是一个预言,宣示了作者未来的志节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后来苏轼毕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生活理想,身处逆境而不妥协苟合,同时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始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作者介绍
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文言文教学要重视哪些问题 1 、有意识多增加诵读、背诵的环节。诵读、背诵可以增强语感,进而理解文意,同时也可以在写作用、引用,缘此,辨明字音,理解词义句意,是诵读环节的必
-
种树郭橐驼传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既然已( ) 2. 早缫而绪( )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不抑耗其实
-
物阜民熙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物阜民熙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物阜民熙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出自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五言古诗,年代盛唐。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夏日南亭怀辛大》是有
-
义和团运动期间,帝国主义勾结江南各省督抚,分裂中国的侵略阴谋活动。1900年6月,英国深恐义和团运动向南方发展,危及它在长江流域的利益,指使其驻沪代理总领事霍必澜(一译华伦),策动督办卢汉铁路大臣盛宣
-
语义说明:被识见广博或精通此道的内行人所讥笑。 使用类别:用在「受人讥笑」的表述上。 贻笑大方造句:01演讲者所举事例张冠李戴,真个贻笑大方。 02在专家学者面前还是别随便发表意见,以免贻笑大方。 0
-
出自唐代袁傪的《东峰亭同刘太真各赋一物得垂涧藤》 寒涧流不息,古藤终日垂。迎风仍未定,拂水更相宜。新花与旧叶,惟有幽人知。
-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三节【原文】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注释
-
半死不活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半死不活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半死不活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说今来古往非和是,讲沧海桑田废与兴 出自元代佚名的《【中吕】粉蝶儿_男子当途》 男子当途,受皇恩稳食天禄,凭着济世才列郡分符。事君忠,于亲孝,下安 黎庶。驷马高车,正清朝太平时世。【醉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