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余姚县海塘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王安石
自云柯而南,至于某,有堤若干尺,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冒其旁田者,知县事谢君为之也。始堤之成,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曰:“使来者有考焉,得卒任完之以不隳。”谢君者,阳夏人也,字师厚,景初其名也。其先以文学称天下,而连世为贵人,至君遂以文学世其家。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方作堤时,岁丁亥十一月也,能亲以身当风霜氛雾乏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灾,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劝趋之,而忘其役之劳,遂不逾时,以有成功。其仁民之心,效见于事如此,亦可以已,而犹自以为未也;又思有以告后之人,令嗣续而完之,以求其存。善夫!仁人长虑却顾图民之灾,如此其至,其不可以无传。而后之君子者其传,得其所以为,其亦不可以无思。
予尝以事至余姚,而君过予,与予从容言天下之事。君曰:“道以闳大隐密,圣人之所独鼓万物以然,而皆莫知其所以然者,盖有所难知也。其治效教令施为之详,凡与人共,而尤丁宁以急者,其易知较然者也。通途川,治田桑,为之堤防沟浍渠川,以御水旱之灾;而兴学校,属其民人相与习礼乐其中,以化服之,此其尤丁宁以急,而较然易知者也。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为,而其所谓能者,务出奇为声威,以惊世震俗,至或尽其力以事刀笔簿书之间而已。而反以谓古所为尤丁宁以急者,吾不暇以为;吾曾为之,而曾不足以为之;万有一人为之,且不足以名于世而见其材。嘻!其可叹也。夫为天下国家且百年,而胜残去杀之效,则犹未也,其不出于此乎?”予良以其言为然。既而闻君之为其县,至则为桥于江,治学者以教养县人之子弟,既而又有堤之役,于是又信其言之行而不予欺也已。为之书其堤事,因并书其言终始而存之,以告后之人。庆历八年七月日记。
注:①闳(hóng)大:宽广博大。②鼓万物:振起万物,使之生长。③丁宁:嘱咐,告诫。④胜残去杀:施行仁政,化残暴为善良,因而可以废除刑杀。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 属:嘱托
B.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劝趋之 劝:劝说
C.予尝以事至余姚,而君过予 过:拜访
D.予良以其言为然 良:确实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始堤之成 于是又信其言之行而不予欺也已
B.至君遂以文学世其家 吾不暇以为
C.其可叹也 其不出于此乎
D.令嗣续而完之 吾曾为之,而曾不足以为之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谢景初“仁民之心,效见于事”的一组是( )
①至君遂以文学世其家 ②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劝趋之
③思有以告后之人,令嗣续而完之 ④与予从容言天下之事
⑤其治政教令施为之详 ⑥至则为桥于江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③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姚知县谢景初主持修筑防潮汐的长堤,完工后请王安石写一篇记,好让自己任期之内保全大堤不被毁坏。
B.谢景初能够冒着风霜雾霾的伤害,鼓励百姓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了大堤,王安石认为他的事迹会让后人深思。
C.谢景初认为古代的圣人关注百姓事务,是很清楚明白的事;而现在看似有才能的官吏只会求新出奇赚取声威。
D.作者十分赞同谢景初的观点,又听说他在任修桥利民、改善教育、筑堤防灾,深感谢君是言行一致的人。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3分)
(2)仁人长虑却顾图民之灾,如此其至,其不可以无传。(4分)
(3)为之书其堤事,因并书其言终始而存之,以告后之人。(3分)
参考答案
9.B(劝:勉励,鼓励)
10.A(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以,介词,凭借/连词,表修饰关系;C.其,副词,实在,表强调/副词,难道,表反问;D.而,连词,表递进(承接也可)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
11.D(①是说谢景初以文学才能传家;④是说谢景初谈论天下事态度从容;⑤说的是“圣人”的治政思想)
12.A(“让自己任期之内保全大堤”错误。原文“得卒任完之以不隳”是谢景初对继任县令的期望) 四、(24分)
13.(1)他管理县政,并不因为才能出众而自负,从而忽视百姓们的疾苦。(“为”、“急”、整体句意各1分)
(2)仁德的人能够思前想后解决百姓的灾害,他已经做到这些了,事迹不应该不流传下去。(“长虑却顾”“图”各1分,后二句一句1分)
(3)我为他写文记述修建堤坝之事,趁机连同他说过的言论前前后后都写了保存下来,来告知后来之人(“因”、“终始”、“以”各1分)
参考译文:
从云柯乡往南,到某一处,有一道几尺宽的堤坝,截断了海水潮汐,使其无法涌漫溢到旁边的农田,这是谢知县主持修造的。堤坝一修建完成,谢知县写信给我,拜托我记下修建这座堤坝的始末,信中写道:“(你的文章)使继任者(对这堤坝)可以有所了解,能够在他任期结束之前保全这项工程而不至于毁坏。”谢知县本人是阳夏人,字是师厚,名字叫做景初。谢景初的祖上以文才闻名天下,后来接连几代人地位显贵,到了景初这代,就凭借文才传承家业了。他管理县政,并不因为才能而自负,从而忽视百姓们的疾苦。一开始修建堤坝时,正是丁亥年十一月,他能够身先士卒不畏冰雪严霜的苦痛,来鼓励百姓努力劳作、治理水患。他也能让百姓和谐一致相互劝勉奔走忙碌,甚至忘记了劳作的辛苦。于是没有过多久,堤坝就建成了。他仁爱百姓的心思,在这件事上已经彰显得很明显了,但是他依旧不满足于此,又考虑着把这事告知后人,让后来者继续将这座堤坝保护完好,好让堤坝永世长存。好啊,仁德的人能够思前想后解决百姓的灾害,他已经做到这些了,事迹不应该不流传下去。
而后世的君子,探求谢景初的事,知道了他做的事,也不可能没有触动。
我曾因为有事到余姚这个地方,他来拜访我,和我沉稳有度地(从容不迫、不紧不慢)谈论起天下的事。谢景初说:“道宏大而隐秘,圣人化育振起万物成这个样子,而世人却都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大概大道的确有难以理解的地方。圣人详细的政事治理、法令制度、实施办法,凡是和百姓切身相关,而且十分关切的,都是容易理解、突出显明的。疏通道路河流,治理农田桑园,修建防护的堤坝沟渠来抵御旱涝灾害;兴建学校,教导百姓在学校学习礼乐之道,来化育百姓,这些尤其是(圣人)殷切关注,而且容易理解的。现在这些做官的人,那些愚蠢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而那些所谓有才能的,致力于出奇创新博得名声威望,以求惊世骇俗;甚至有的人耗费全部精力在对付公文、账簿、书册上了。居然反过来说,古人做的那些急百姓所急的事情,我没时间去做;或我曾经去做了,竟不够力量来做好它;或者说一万人之中只会有一个人去做,而且这些事不够用来扬名于世显现他们的才能。哈,这也真是令人感叹了!治理天下国家将近百年,但是以德化民、废除刑杀的结果,却还没有达到,难道不是出于这个原因吗?”我确实认为他的话是正确的。不久后听说他治理县政,到任后就在江河上修建桥梁,办学聘请学者教化平民子弟,接着筑堤坝的工程。由此我相信他的言论都付诸实践,没有欺骗我。我为他写文记述修建堤坝之事,趁机连同他说过的言论前前后后都写了保存下来,来告知后来之人。庆历八年七月七日记。
-
梦见纺织厂,大难临头。梦见视察和管理纺织厂,会在危难关头沉着勇敢。梦见纺织厂倒闭,危难时会得到帮助。
-
解语花·上元① 周邦彦 风消绛蜡,露浥烘炉②,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③,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④。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⑤,望千
-
朝天子·闺情 张可久 与谁。画眉。猜破风流谜。 铜驼巷里玉骢嘶。夜半归来醉。 小意收拾。怪胆禁持。 不识羞谁似你。自知。理亏。 灯下和衣睡。 张可久
-
几回山脚又江头,绕着孤芳看不休。一味清新无我爱,十分孤静与伊愁。任教月老须微见,却为春寒得少留。终共公言数来者,海棠端的免包羞。
-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
-
《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写的。章学诚在《丙辰杂记》提到演义时说“七分实三分虚”,演义里许多精彩的情节是千古传说,受地方野史传奇、逸史传闻影响极深。 事实就是这样,演绎的野史好看了,人物
-
【看见菩萨屙屎】——讲鬼话 【高梁撒在粟地里】——杂种 【有大哥有二弟】——你算老几 【灰堆里烧山药】——都是些灰(混)蛋 【芝麻地里撒黄豆】——杂种
-
手把金尊酒满,相劝。情极不能羞。乍调筝处又回眸。留摩留。留摩留。矮纸数行草草,书到。总道苦相思。朱颜今日未应非。归摩归。归摩归。无赖灯花又结,照别。休作一生拚。明朝此际客舟寒。欢摩欢。欢摩欢。谁道闲愁
-
出自三国诗人曹丕的《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
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还有“五大艳后”。 古典“四大美女”,尽管在民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客观地说,其真实性需要大打折扣。她们身上承载的应该是一种人文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