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泉煎茶有怀原文、翻译及赏析_白居易古诗词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标签: 写茶 抒情《山泉煎茶有怀》译文
坐着倒一鼎清凉的水,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细末如尘。
手端着一碗茶无需什么理由,只是就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
《山泉煎茶有怀》注释
有怀:怀念亲朋至友。
泠泠:清凉。
瑟瑟:碧色。尘:研磨後的茶粉(按,唐代中国茶为粉茶,也就是日本学去的抹茶,所以用尘来形容)。
无由:不需什么理由。
《山泉煎茶有怀》简析
《山泉煎茶有怀》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五言绝句诗。诗人似乎处在一种无所事事之状态,惟有以煎水煮茶为乐,还要把这种特殊饮茶享受传递给爱茶友人。作者在诗中所怀念的爱茶人,可能是他的妻舅杨慕巢,如作者在《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中提到的“不见杨慕巢,谁人知此味。”
白居易与茶
把茶大量移入诗坛,使茶酒在诗坛中并驾齐驱的是白居易。从白诗中,我们看到茶在文人中的地位逐渐上升、转化的过程。
白居易与许多唐代早、中期诗人一样,原是十分喜欢饮酒的。有人统计,白居易存诗二千八百首,涉及酒的九百首;而以茶为主题的有八首,叙及茶事、茶趣的有五十多首,二者共六十多首。可见,白居易是爱酒不嫌茶。《唐才子传》说他“茶铛酒杓不相离”,这正反映了他对茶酒兼好的情况。在白氏诗中,茶酒并不争高下,而常像姐妹一般出现在一首诗中:“看风小溘三升酒,寒食深炉一碗茶”(《自题新昌居止》)。又说:“举头中酒后,引手索茶时”(《和杨同州寒食坑会》)。前者讲在不同环境中有时饮酒,有时饮茶;后者是把茶作为解酒之用。白居易为何好茶,有人说因朝廷曾下禁酒令,长安酒贵;有人说因中唐后贡茶兴起,白居易多染时尚。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作为一个大诗人,白居易从茶中体会的还不仅是物质功用,而是有艺术家特别的体味。白居易终生、终日与茶相伴,早饮茶、午饮茶、夜饮茶、酒后索茶,有时睡下还要索茶。他不仅爱饮茶,而且善别茶之好坏,朋友们称他为“别茶人”。从艺术角度说,白居易发现了茶的那些妙趣呢?
第一,白居易是以茶激发文思。卢仝曾说:“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这是浪漫主义的夸张。白居易是典型现实主义诗人,对茶与激发诗兴的作用他说的更实在:“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这些是说茶助文思,茶助诗兴,以茶醒脑的。反过来,吟着诗,饮茶也更有味道。
第二,是以茶加强修养。白居易生逢乱世,但并不是一味的苦闷和呻吟,而常能既有忧愤,又有理智、,这一点饮酒是不能解决的。而饮茶却能有助于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白居易把自己的诗分为讽喻、闲适、伤感、杂律四类。他的茶诗一是与闲适相伴,二是与伤感为侣。白居易常以茶宣泄沉郁,正如卢仝所说,以茶可浇开胸中的块垒。
但白居易毕竟是个胸怀报国之心,关怀人民疾苦的伟大诗人,他并不过份感伤于个人得失,在困难时有中国文人自磨自励,能屈能伸的毅力。茶是清醒头脑,自我修养,清清醒醒看世界的“清醒朋友”。他在《何处堪避暑》中写道:“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从心到百骸,无一不自由”,“虽被世间笑,终无身外忧”。以茶陶冶性情,于忧愤苦恼中寻求自拨之道,这是他爱茶的又一用意。所以,白居易不仅饮茶,而且亲自开辟茶园,亲自种茶。他在《草党纪》中就记载,草堂边有“飞泉植茗”。在《香炉峰下新置草堂》也记载:“药圃茶园是产业,野鹿林鹤是交游”。饮茶、植茶是为回归自然情趣。
第三,是为以茶交友。唐代名茶尚不易得,官员、文士常相互以茶为赠品或邀友人饮茶,表示友谊。白居易的妻舅杨慕巢、杨虞卿、杨汉公兄弟均曾从不同地区给白居易寄好茶。白居易得茶后常邀好友共同品饮,也常应友人之约去品茶。从他的诗中可看出,白居易的茶友很多。尤其与李绅交谊甚深,他在自己的草堂中“趁暖泥茶灶”,还说:“应须置两榻,一榻待公垂”。公垂即指李绅,看来偶然喝一杯还不过瘾,二人要对榻而居,长饮几日。白居易还常赴文人茶宴,如湖州茶山境会亭茶宴,是庆祝贡焙完成的官方茶宴,又如,太湖舟中茶宴,则是文人湖中雅会。从白诗看出,中唐以后,文人以茶叙友情已是寻常之举。
第四,以茶沟通儒、道、释,从中寻求哲理。白居易晚年好与释道交往,自称“香山居士”。居士是不出家的佛门信徒,白居易还曾受称为“八关斋”的戒律仪式。茶在我国历史上,是沟通儒道佛各家的媒介。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都是通过茶静化思想,纯洁心灵。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唐以后三教合流的趋势。
-
刘行本传 刘行本起家梁武陵王国常侍。遇萧脩以梁州北附,遂与叔父璠归周,寓居新丰。每以疯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 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
-
名游无似郡城西,况是棠阴讼简时。信步桑间春去后,榜舟湖面夜归迟。烟波际目无穷乐,沙鸟留人逐处随。应为独醒须强醉,浩歌风月倒千卮。
-
多方百计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古典文学网提供成语多方百计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多方百计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未婚女孩的专有称谓——黄花闺女 【点睛之笔】 因为古代在没出阁的女孩子中比较流行“贴黄花”的习俗,“黄花闺女”一词便逐渐成为了未婚少女的专有称谓。 【经典解读】 “黄花”,又称“花黄”,是指古
-
隶书的起源 【点睛之笔】 隶书萌芽于战国,成长于秦代,定型于西汉,兴盛于东汉。 【经典解读】 关于隶书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总结起来有以下两个步骤: 一、秦篆书写起来烦冗,不利交流。因奏事繁
-
司马师,司马昭,这两个都是司马家族诞生的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他们都是司马懿的儿子,然而当司马懿死后,他们之间却并没有出现兄弟为了争夺权势而互相残杀的事情。历史上像是这种类似情况有很多,但是都是在大
-
出自先秦佚名的《常棣》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
-
第八折华光署保老僧为唐僧西游,奏过玉帝,差十方保官,都聚于海外蓬莱三岛
出自元代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第二本》 绛坛宝日丽璇霄淑景当空午篆高三殿尽如灵宝界诸天齐降紫宸朝第五折诏饯西行(虞世南上,云)物估人烟万里通,皇风清穆九州同。未能奏上甘棠赋,先献商霖第一功。小官虞世
-
唐-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形式: 古风押[支]韵翻译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
-
【评头品足解释】原指旧时对妇女容貌体态的评论。现多指对事情说长道短,多方挑剔。 【评头品足造句】 ①他们在台下边看边窃窃私语,对在台上表演歌舞的维吾尔族姑娘评头品足。 ②她作为时装模特